杨立新离婚了吗(我一生只有一个妻子)
杨立新离婚了吗(我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事实上,他的婚姻状况一直成谜,除了儿子杨玏目前活跃在影视圈里,至于杨立新的妻子是谁,从事什么职业,长什么样子,杨立新成为了网友眼中的好男人。眼看场面即将控制不住,杨立新赶紧亲自下场,发文称,“我这一辈子只结过一次婚,只有一个妻子,只有一个儿子。”霸气回应,阻断谣言,
2016年,突然有网友爆料,说国家一级演员杨立新离婚了,找了个新婚妻子和自己儿子差不多大。
众人闻声而动,
抨击、嘲讽、恶评从四面八方涌来,把杨立新好生“批判”了一番。
起初杨立新对这样的谣言本想置之不理,但却没有想到情况愈演愈烈,谣言越传越真,
眼看场面即将控制不住,杨立新赶紧亲自下场,发文称,
“我这一辈子只结过一次婚,只有一个妻子,只有一个儿子。”
霸气回应,阻断谣言,
杨立新成为了网友眼中的好男人。
事实上,他的婚姻状况一直成谜,除了儿子杨玏目前活跃在影视圈里,至于杨立新的妻子是谁,从事什么职业,长什么样子,
观众一概不知。
这位被他隐藏多年的结发妻子到底是谁呢?
杨立新的家庭真的如他所说的那么幸福吗?
011957年,杨立新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叫武清的地方。
出了胡同,三拐两拐就走到了戏院,高大牌楼里传出来的咿呀唱腔总会吸引着他驻足。
身为地道的北京人,杨立新从小就在戏曲的调子里浸润着,
父母也总会带着他到戏园子里听戏,往往唱的散场了他还意犹未尽,回到家还会捧着戏匣子接着再听。
那时候没有电视,就是戏匣子里唱什么,耳朵里就长出什么。
耳朵里长出了戏根,自然而然的嘴里也能跟着唱出几句,
或许身上是有些唱戏的天赋的,无论是京剧还是评剧,甚至是高难度的河北梆子和曲艺单弦,只要过耳留痕的,他都能抬嘴唱上几段。
那时的他,凭借着无师自通的本事硬是把自己历练成了忠实的戏迷票友。
至于话剧这种新兴的表演方式,
杨立新看过一次,但却打心底里觉得不过瘾,没有唱腔,只有念白,好没意思。
再长大一些,杨立新的悠哉童年就遗憾下场,接踵而至的,是无休无尽的生活的苦难。
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杨立新还有一个哥哥。虽说经济并不富裕,但却好在四口人衣食无忧。
但从杨立新记事起,哥哥身体就不好,兴许是娘胎里带出来的虚症,一年四季,哥哥总是得和汤药作伴。
而作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身体也每况愈下,原本健全幸福的家,逐渐变得风雨飘摇。
因为家境贫寒,杨立新在胡同里也没少遭到同龄孩子们的歧视与嘲讽,可他也并没有将这些记在心里。
尽管生活的贫苦些,但好在一家四口人还囫囵地活着。
到了杨立新15岁这年,父亲再也支撑不住这破败的身体,一场大病袭来,终是没能熬过去。
父亲去世后,母亲伤心欲绝,卧病在床的哥哥也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下,病情更加严重。
杨立新骑着自行车,赶了140里土路回到农村老家,将父亲葬在了那里。
回到家,看着挣扎在病榻上的哥哥,和满头白发尽显沧桑的母亲,杨立新渐渐红了眼眶。
母亲也拉起他的手说:“你爸爸不在了,今后这个家只得靠你了。”
握紧了母亲的手,杨立新哽咽着答应:“妈,你放心,我会的。”
1975年,还在念高中的杨立新被分配到了北京郊区,准备“上山下乡”去插队。
但临走前的一段时间,因为放心不下母亲和重病的哥哥,杨立新决定先找一份工作,来贴补家用。
就在这时,他偶然间看到了北京话剧团的招生信息,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北京人艺。
若是考上了,每月就能领到18元的伙食补助,这笔钱对于当时的杨立新来说已经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没有接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只凭着自身能唱几句戏的业余水平,杨立新站在了话剧团的考场上。
不会表演、不懂话剧,他就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一个唱段。
富贵有命成事在天,
杨立新当时并没有抱着太大的希望,可这场的主考老师却觉得这个孩子身上有表演的潜质,当下决定要将他录取。
这位主考官就是话剧大师——林连昆。
18岁的杨立新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正式成为了北京话剧团的一名学员。
02当初对待话剧百般嫌弃的人,最终成为了话剧的“门内僧”。
可虽说是正式进入了话剧团的大门,此时的杨立新还只是个“话剧小白”,初次见到排练的场地,从哪边上场他都弄不明白。
做学员的两年时间里,他除了练习基本功,就是跟在专业演员身后跑龙套。
排练古装戏,就扮成个小太监,演出战争剧,就十有八九会“无辜躺枪”,装成个死尸。
这段时间里,杨立新会将自己所有工资全都拿回家给母亲,一部分为了给哥哥买药,一部分为了让年迈的母亲能少些操劳。
但在杨立新转成正式学员之前不久,他的哥哥也追随父亲而去。
为了孤寡无依的母亲,杨立新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慢慢地,做学员的日子久了,他就成了剧团的正式演员,但人才济济的北京话剧团里,哪里轮得着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显露出山水来。
可没有出演主角的机会,杨立新也并不着急,他就踏踏实实地跑自己的龙套,安安静静地等着机会到来。
团里排练话剧《田野,田野》时,剧中饰演“七老爷子”的演员某天突然有事告假了,
导演随便从台上的龙套里抓了一个人,让他先顶着排练,这个被揪出来的龙套,就是杨立新。
“七老爷子”这个角色是个豁牙,
虽然只是暂时代替,但杨立新还是到后台把自己的门牙抹黑,装成豁牙,上台走戏,念台词时还故意装成嘴里漏风说不清话。
等他再次出现在舞台上,配合着走了一遍在戏,
台下的众人都一时忘了,这个“七老爷子”竟然是个暂顶排练的龙套演员。
之后,杨立新有了更多机会在剧目中饰演角色,虽然都是台词不长、戏份不多的小角色,可他还是非常开心,
因为只要能得到观众的掌声,就一切都值得了。
可是真正令杨立新走到观众面前的机会,还是话剧《茶馆》。
话剧《茶馆》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
从1956年《茶馆》的剧本诞生,老舍先生笔下,这间名为“裕泰”’茶馆里光怪陆离的故事,便回响在人们耳旁。
对于杨立新来说,作为一个新人,能参与到这样经典的话剧当中已是莫大的荣幸,他在其中扮演好几个角色,可那都是叫不出名字的小角色。
先是一个卖挖耳勺的老头,再到队伍中的青年学生,杨立新从不抱怨,
无论角色的跨度有多大,戏份有多少,他都认真负责好自己的角色。
1986年,《茶馆》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开始巡回演出。
从新加坡到加拿大,演出引起了巨大反响。
有了这一次的经历,杨立新觉得自己受到了洗礼,他开始反思作为演员,作为话剧演员的真正含义。
到了1988年《茶馆》再次复排时,杨立新饰演了第三幕里演唱京剧的卫福喜,
从无名小卒到能被叫出名字,
杨立新对待表演的态度,和他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剧团上下所有人的认可,
但杨立新对自己的评价却还是带着谦虚真诚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我能唱几句戏,再加上化妆也给我增色不少,才能9得到这个机会。”
在舞台上表演,除了与角色共情带给自身的感动,台下观众的反馈同样令杨立新动容。
回忆起曾经参演《茶馆》的经历,
杨立新说:“每一个巡演周期结束前的最后一场,就有两个年轻人在剧院门外突然拉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戏魂国粹’。那两个年轻人听说是化工厂的工人,就是因为太爱话剧这个东西,后来去当了话剧制作人和演员。”
就连后来的导演姜文,也看过50多场《茶馆》的演出。
台上演员的喜怒哀乐,爱恨嗔痴,无一不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
话剧表演就像牵出了一根绳索,将舞台与观众紧紧相连,
身为话剧演员的杨立新,也体会最深。
03从小演员慢慢成长为剧团的骨干,杨立新开始在剧目当中出演主角。
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也遇到了可以相伴一生的爱人,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1984年,杨立新与妻子登记结婚。
但她却并不是演艺圈里的人,她从事的是珠宝鉴定工作。
两人经人介绍后相识,
结婚前杨立新对妻子说:“我家庭情况条件不是很好,我父亲和哥哥早年都因病离世了,家里现在就只有我和母亲,所以我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孝顺她。”
没想到他的太太当即答应,还说道:“当然,我们都要尽心尽力地赡养彼此的双亲。”
杨立新的妻子是个贤惠、聪明的人。
在处理婆媳关系的问题上,她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每一次夫妻二人去看望杨立新的妈妈,妻子都会买许多的东西带去给婆婆,她懂事的样子惹得婆婆止不住的夸赞。
而等到回自己娘家,
她却劝说杨立新不用买东西,因为自己是姑娘,是这家的主人,不买东西也不会被挑理。
这样的“差别待遇”就连杨立新都觉得啼笑皆非,
所以每次回妻子娘家,总是杨立新买好东西去孝顺丈母娘。
夫妻间的“分工合作”让双方的父母都非常满意。
1987年,儿子杨玏诞生,
提及为什么会给儿子选一个生僻字,玏(le四声),
杨立新说,“玏”象征着似玉的美石,一方面是希望他今后真的能像玉般纯粹美好,另一方面是映照着妻子的工作。
也正是在这一年,杨立新开始走出剧团,接触影视剧。
春天时,他到武汉去拍摄一部电视剧,在那里他认识了徐帆。
彼时的徐帆还是武汉话剧团的演员,拍摄闲暇她向杨立新吐露,自己想到北京去发展。
本以为只是谈话时的闲扯,可令徐帆没想到的是,
这位大哥竟然把自己的愿望记在心里,还向自己伸出了援助之手。
春去冬来,
年前,徐帆突然接到了杨立新寄来的一张贺卡,里面附带着一张纸条,是招生简章。
原来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人艺准备合办一个表演班,杨立新当时就觉得这个机会很适合徐帆,她可以去当一个插班生。
看着手里的简章,徐帆欣喜若狂,
就像是黑压压的乌云深处,突然透出了一道亮光。
春节过后,徐帆一个人带着沉甸甸的行李跑到了北京,
刚刚21岁的徐帆在偌大的北京城举目无亲,只好又投奔给予她诸多善意的“哥哥”杨立新。
将徐帆接回了家,杨立新的太太给已经冻僵的徐帆倒了杯热红糖水,还给她准备了几块巧克力。
1988年,徐帆成功考入了表演班,
在北京学习期间,杨立新与妻子几乎每周末都会邀请徐帆到家里做客。
尽管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这简简单单的家常便饭,已经是身处异乡的小姑娘能感受到的最大温暖。
许多年之后,徐帆回想起这段往事还时常悔恨,
那时候我怎么那么不懂事,总是去人家里吃饭,但是就不知道逢年过节的给人家三口人买点礼物。
杨立新听到这番话还不禁嘲笑她,那个年代的纯真友谊,都是一腔热血的赤诚之心,不是为钱,而是为情。
因此直到现在,杨玏还会亲切地称呼徐帆为“姑姑”。
0490年代后,杨立新将工作的重心都放在了影视剧中,
而真正令他大火的,应当是1993年上映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凭借着剧中憨厚老实的“贾志国”一角,杨立新的名字才真正被众人记住。
此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又参演了《闲人马大姐》、《甲方乙方》等多部影视作品,
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演员。年少时从舞台上学习成长,成名后到镜头前发挥所长,
杨立新在兜兜转转经历了几十载春秋之后,
依然决定要回归话剧舞台。
2014年,人艺再次将《茶馆》带上舞台,
但这一次,杨立新不单单是重要角色“秦二爷”,还担任了剧目的执行导演。
排练时,有年轻观众发现在杨立新身边有一本《茶馆的舞台艺术》,而这本书已经被杨立新翻烂了。
这是一本介绍话剧《茶馆》人物角色的工具书,
从1986年,第一次在《茶馆》里面跑龙套开始,他就在暗处独自努力,
不论是自己演过的角色,还是剧中的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句台词,杨立新都将其烂熟于心。
为此他说:“作为演员,就是要一遍遍的看,一遍遍的想,这样才能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体会到不同的韵律。”
除了《茶馆》,他还和陈佩斯一起合作主演了另一部话剧《戏台》。
从2015年开始,
48岁的杨立新与61岁的陈佩斯在舞台上嬉笑怒骂、舞爪张牙,将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刻画的深入人心,
诙谐幽默的人物与曲折存疑的剧情引人入胜。此后几年间,这部话剧在全国各地演了300多场,
而更为人乐道的是,杨立新在演《戏台》时,会将夫人带在身边,
谈及此事,他总是略感遗憾:“以前拍电视剧,拍电影,就是全国到处去拍戏,时间又紧任务也重,她要是跟着很不方便。要是演话剧就不一样了,会轻松很多,我们一起去,到了哪个地方还能去旅旅游,看看当地的风光。”
除了与妻子一起外出演出,杨立新也能和儿子杨玏探讨戏剧方面的知识。
杨玏在读大学之前,杨立新与妻子都希望他能去读商科。
可是高考前夕,杨玏却向父母表态说自己的梦想是读戏剧专业,
做了一辈子演员的杨立新深知当演员是个多苦多累的活计,便态度鲜明地反对。
可杨玏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戏剧专业不一定是要当演员,我还可以去学戏剧制作,以后当编剧或者导演,或者舞台设计,我没有要专攻演员。”
考虑再三,杨立新最终同意,让儿子报考美国杜克大学戏剧系。
杨玏到美国读书期间,他的妈妈一直在美国陪读,杨立新与妻子、儿子也就只好两地分居。
但在这3年期间,他几乎每天都会和妻子通电话,了解他们的生活,也讲述自己的情况。
期间,杨立新的母亲突发心脏病,
得知此事,妻子就想要带着杨玏回国看望,但杨立新害怕这一来一回费时费力,会影响孩子学习,就主动劝阻,
自己在医院和单位之间两头跑,直到半个月后,母亲转危为安,才将她带回了家。
因为妻子是圈外人,还从来都没有露过面,
媒体才会在16年时捕风捉影,造谣杨立新离婚再娶,
众人常说,在娱乐圈里没有秘密,
但是杨立新却做到了保护好家人的隐私,
将表演视作工作,与生活隔绝开,才是他们最舒服的生活方式。
05如今的杨立新依旧活跃在观众的视线当中,
无论是话剧还是影视作品,他都始终秉持着对待表演的赤诚初心,
事业上,他是国家认证的一级演员,家庭里,他是一位合格的好丈夫、好爸爸,
他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演员也可以将事业与家庭平衡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