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37年感言(结婚37年共患难如今日子好了)
结婚37年感言(结婚37年共患难如今日子好了)老头说:她就是想带着钱离开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邢庄村靠着与河北清河县搭界的地理优势发展起了羊绒加工业,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村委会的规划下,村里的居民们沿主干道建起了二层小楼做起了买卖发家致富。李秀英和陈爱国的老土胚房子经过近四十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摇摇欲坠。但一辈子靠地吃饭的老两口没有存下积蓄,改建楼房也成了难题。“一下雨,屋里能用的锅碗瓢盆都得拿来接漏雨,真害怕哪一天风把老房子吹倒了砸死我们这老两口。”李秀英说,起初她打算跟俩闺女借钱盖房子,但遭到了陈爱国的拒绝。“老头子想百年之后把房子给他大哥家的侄子,以期将来有人给上坟添纸,不想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女儿,但我反对把房子给侄子们。”李秀英说,37年的日子走过来,侄子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他们,就算不把房子留给一直赡养自己的女儿,也要把房子交给村委会,让村委会翻盖成楼房对外出租,为老两口养老送终。李秀英的说法得到了村书记曲传存的证实,“宅基地属
记者 吴杰 摄影报道 倾诉人:李秀英(化名),女,78岁,农民 陈爱国(化名)男,75岁,农民
走进夏津县郑保屯镇邢庄村,道路两旁一排排二层小楼显现出村中经济的发展与整洁的村容村貌,但沿着村内的主干道前行150米,在道路一侧,一栋倒塌掉院墙的破旧土胚房夹在小楼之间,让它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这就是78岁老人李秀英和75岁老人陈爱国的家。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李秀英,而她的丈夫陈爱国已经与她分居三年。老夫妻为房子闹离婚的事,村内人尽皆知。
为了吃饱饭带俩闺女改嫁
李秀英说,她已经记不得自己的第一任丈夫是哪一年得病去世的了,她只记得自己和第一任丈夫有六个孩子,丈夫去世后,她和孩子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连饭都吃不饱。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带着六个孩子实在难度日的她决定改嫁。“我大儿子已经19岁了,觉得跟着我改嫁面子上过不去,所以,他带着半大不大的老二、老三和老四留在村里生活。1978年,我带着只有四五岁的老五和老六两个闺女从武城县改嫁到了夏津邢庄。”李秀英说,那个年代改嫁,只是为了找个“吃饭的地儿”。 那一年,李秀英已经41岁,亲戚给她介绍的改嫁对象是邢庄村的“穷光棍”陈爱国,由于家庭贫困,已经38岁的他一直没娶上媳妇。带着两个女儿改嫁到陈家的第三个月,陈爱国的老父亲去世了,从此,李秀英承担起了照顾老婆婆、丈夫和两个女儿的任务。“那时候,我很知足,毕竟咱比老头大三岁,还带着两个孩子,老头没结过婚,自身条件比咱好。”李秀英说,老公公是个有打算的人,当年同意儿子娶个带孩子的女人,是他知道自己病情很重,为了找个能操持家务的人把家撑起来。
为了生存逼大女儿辍学
在挣工分的年代,李秀英专挑有危险的累活儿干。“像下井挖井这样的活儿,挣分就高。”李秀英回忆,八十年代初,挣工分年代结束转而实行包产到户后,为了多产粮食,李秀英和陈爱国除了耕种分配的田地,还开垦了许多荒地。家里的活儿干不完,李秀英就让读书的大女儿从学校请假回来帮忙干农活,“要不是我不让孩子念书,孩子可能都走出农村了。她干活细心又卖力,也知道心疼父母。”李秀英抹着眼泪说。大女儿初中还未毕业,就被李秀英叫回家帮忙干农活。女儿的老师曾来家访,希望她支持孩子继续读书。“老师说闺女学习好,再念上两年就能考个大学走出农村吃白馍馍。”但是,李秀英拒绝了老师的建议。 那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她和丈夫需要年轻人帮忙操持家里的农活儿。大女儿在家干活的前几年心情没有很大起伏,但几年后,女儿看到初中时的很多同班同学都考上了大学走出农村时,心里起了波澜。“她心里不平衡,看到本来学习不如自己的人都过得特别好,她生气,开始跟我天天吵架,说我耽误了她一辈子,最后竟然疯了,满大街乱跑还打人,治了好久才治好了疯病。”李秀英说,她觉得自己一辈子亏欠大女儿。在她心里,觉得亏欠的还有没跟她改嫁过来的其余四个孩子。“来邢庄后,日子好一点了,我也带着一口袋面去看孩子们,但大儿子没要我的面,他心里还怨我离开了他们。”现在,李秀英的所有孩子都结婚成家,她与陈爱国没有再生育孩子,所以如今邢庄村只剩下了他们老两口生活,平时,还是嫁到隔壁村的大女儿帮他们种田地。
为了房子老两口分居三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邢庄村靠着与河北清河县搭界的地理优势发展起了羊绒加工业,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在村委会的规划下,村里的居民们沿主干道建起了二层小楼做起了买卖发家致富。李秀英和陈爱国的老土胚房子经过近四十年的风吹雨打,早已摇摇欲坠。但一辈子靠地吃饭的老两口没有存下积蓄,改建楼房也成了难题。“一下雨,屋里能用的锅碗瓢盆都得拿来接漏雨,真害怕哪一天风把老房子吹倒了砸死我们这老两口。”李秀英说,起初她打算跟俩闺女借钱盖房子,但遭到了陈爱国的拒绝。“老头子想百年之后把房子给他大哥家的侄子,以期将来有人给上坟添纸,不想给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女儿,但我反对把房子给侄子们。”李秀英说,37年的日子走过来,侄子们从来没有帮助过他们,就算不把房子留给一直赡养自己的女儿,也要把房子交给村委会,让村委会翻盖成楼房对外出租,为老两口养老送终。李秀英的说法得到了村书记曲传存的证实,“宅基地属于村内公共财产,不属于私人所有。没有儿子的老两口,如果不愿意把房子给女儿或者侄子,可以由村委会出钱翻盖,每个月给他们发生活费,一直到他们老。”为了房子给谁的问题,老两口起了争执,倔脾气上来互不搭理,甚至分居已经三年。前段时间,村委会为村民修改楼房时占用了李秀英家的三间东房,赔偿的三万五千元被李秀英全部收了起来。陈爱国则坚决要求离婚,并提出向李秀英的两个女儿索要赡养费,每年七千元。
老头说:她就是想带着钱离开我
事情真如李秀英老人所言“老头子跟我过了一辈子,到头来想把我赶出这个村子”吗?后来,记者见到了事件的另一位当事人,75岁的陈爱国大爷。“忍了老太婆一辈子的臭脾气,帮她把闺女拉扯大了,现在看到我老了没有用了,就想把我赶出家门,侵占我的房子。”陈爱国有些委屈地说道,自从李秀英嫁入家门,就没再生育子女,他一直把李秀英的两个闺女视如己出。“我跟大闺女的儿子感情很好,以前孩子常常偷偷来看我,现在也不敢来看我了。”陈爱国说,在农村还有个习俗,那就是去世后老两口要合葬在一起。但当年李秀英改嫁过来时就曾经答应过第一任丈夫的家人,去世后还将骨灰带回武城,跟第一任丈夫合葬在一起。“她看着自己老了,就想把我房产卖了带着钱离开,我肯定不答应。她不同意我把房子交给侄子,也不给我做饭洗衣服,再加上房子随时有倒掉的危险,我只能让村委会给找了两间房子搬出去住,跟她分居。”后来,陈爱国同意把房子交给村委会管理,每个月发放生活费给他们养老,但李秀英又不同意了,想一次性拿到几年的养老费。“她就是想带着钱离开我,我到老了,一个子女没有,连老婆也跑了,我必须跟她离婚,保护住我的财产。”陈爱国已经独自过了三个春节,每次在村里碰见老伴,他总是掉头就走,“坚决离婚,不能再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