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扭曲爱情观的爱情电影(影史争议这部跨物种爱情片)
一部扭曲爱情观的爱情电影(影史争议这部跨物种爱情片)比童话故事隐晦情色,比成人电影清新单纯。说是邪典,却又拥有独特的纯情与浪漫。和人类相爱的人鱼,最终的结果是化为泡沫,消散在晨光里。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翻版的“小美人鱼”故事摘得最佳影片桂冠时,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个跨物种爱情故事并非独一无二,它凭什么能得此殊荣?说是奇幻,却处处透露着阴冷怪异;
作为第9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可以说承担了与其获得的荣耀相等量的质疑:
违和,疑惑,无趣。
时至今日提到《水形物语》,也依然可以看到海量的负面评价与褒奖之声分庭抗礼。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的故事。
和人类相爱的人鱼,最终的结果是化为泡沫,消散在晨光里。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我们看到一个翻版的“小美人鱼”故事摘得最佳影片桂冠时,不禁产生了疑问:这个跨物种爱情故事并非独一无二,它凭什么能得此殊荣?
说是奇幻,却处处透露着阴冷怪异;
说是邪典,却又拥有独特的纯情与浪漫。
比童话故事隐晦情色,比成人电影清新单纯。
可是如果了解一下导演,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难以定性的“四不像”作品,其实并不是一次心血来潮的尝试。
对于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来说,怪兽与人、奇幻与现实、理智与情感,从来都是心头好。
他在惊悚电影的领域里如鱼得水。如果可以用恐怖元素写就十四行诗,那他无疑是这个领域里当之无愧的莎翁。
那么,这位长于诗化CULT片的鬼才导演,究竟想要带给观众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水形物语》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美苏冷战背景下,自小失声的哑女艾丽莎在政府实验室中做清洁女工,巧遇了一个被关在水池中饱受虐待的试验品鱼人。
同样无法言语,长年内心孤独的艾丽莎与流落人类社会的鱼人相爱了。
艾丽莎为了将鱼人救出实验室,经历了种种波折,最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成功将鱼人放回广阔的水域。而她自己,最终也得以和爱人在水下紧紧相拥。
比起安徒生的小美人鱼,《水形物语》给出了更圆满的结局。
那么,在“爱情超越种族”这个泛泛的话题之下,《水形物语》讲的真的只是一个跨物种爱情故事吗?
如果我们揭开它爱情的外衣,就会发现隐藏其中的,讲述边缘人群的内核。
女主角艾丽莎是随水漂流而来的孤儿,除了颈间鱼鳃状的伤痕数年如一日地陪伴她之外,她的生活始终孤寂。
失声,意味着与世界非常重要的一条联系就此斩断。
她喜欢将脑袋轻轻靠在车窗上看外面的雨幕,仿佛隔岸观望着另一片宇宙。
莎莉·霍金斯那极富个人特色的容颜将属于艾丽莎的孤独感刻画的淋漓尽致——
沉郁而安静。
无论内心承担着怎样的痛苦与孤独,都不被赋予表达出来的权利。
她在浴缸里用短暂脆弱的欢愉去填充过度空虚的内心的同时,水流也带给她无与伦比的安全感与陪伴。
而鱼人,在被迫来到人类社会之前,在印第安文明中,被认为是“神”而存在着。
可是那又如何呢?因为人类科学家相信他的身上可能带有某种可以制造生化武器的物质,他被强行带进了人类的实验室。
电击,饥饿,殴打……
在艾丽莎用一颗水煮蛋向他展示善意之前,他绝无从人类世界中感受到过一丝一毫的温暖。
可是绝不仅仅只有两个主角拥有这样的待遇。实际上,主角身边的他们,是更具有代表性的边缘人群的缩影。
艾丽莎的邻居吉尔斯,同性恋画家,爱上了餐馆的前台男孩,日复一日地去点餐只为了和男孩搭话,尽管食物令他难以下咽。
而那些堆满他整个冰箱的派,恰似他那已经过了赏味期限正散发着不新鲜味道的爱情。
而艾丽莎另一个称得上亲密关系的人,同为清洁工的黑人女子泽尔达,在这个年代背景下,更是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
作为黑人,她要忍受社会的不公。
作为黑人女人,她要承担家庭的重担。
残疾人,怪胎,同性恋,黑人;就连实验室负责人理查德,也是一个有着慕残倾向的病态人物。
好像最容易受到歧视与非议的人群,被《水形物语》一网打尽。
可是关注边缘群体、呼吁生物多样性的电影从来不在少数,凭什么《水形物语》就可以更胜一筹?
很明显,它找到了这些边缘人群的共同点:
孤独。
孤独是戕害他们的一把利刃,将他们割裂成为一座又一座浮于风雨飘摇的人生之海上的孤岛。
可同样的,孤独也是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因为孤独,所以相互靠近,小心依偎,互相取暖。
从此,没有人应该是一座孤岛。
即便从来不曾拥有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权力,那又能怎样?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将你我珍而重之地收藏,别人将我们弃之敝履,但是当我们望进彼此的眼睛,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着的自己。
——能够驻扎在你的眼睛里,即为我存在的意义。
万籁俱寂,神剥夺了我们开口的权力。
可是无处不在的水流,它会流向世界各地,流淌出“我爱你”的字句。
文/红猪看电影编辑部:弗若斯贡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