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尖酸刻薄的女人(这个史上最有蛊惑力的女人)
历史上尖酸刻薄的女人(这个史上最有蛊惑力的女人)1)过度依恋女儿的克莱尔:丈夫两年前去世后,她把所有的人生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和所有焦虑的母亲一样,她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单身的女儿进行各种逼婚,最后被女儿拉进了黑名单。剧中展现了,她和三个来访者的故事:但是比起我最近看的《吉普赛人》,它还只是皮毛。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心理咨询师简·霍洛维,来自典型的中产阶级幸福家庭,她衣着雅致,住着漂亮的二层大房,丈夫是律师所的合伙人,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咨询师可以如何毁灭你
我一直很纠结,要不要写这篇文章。
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入门的影视作品就是《扪心问诊》,那是一个关于中年危机的老男人咨询师如何疲惫地应对咨询室内外的故事。
它的精彩在于你可以看到咨询室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以及你会发现咨询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人。
但是比起我最近看的《吉普赛人》,它还只是皮毛。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剧情:
心理咨询师简·霍洛维,来自典型的中产阶级幸福家庭,她衣着雅致,住着漂亮的二层大房,丈夫是律师所的合伙人,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剧中展现了,她和三个来访者的故事:
1)过度依恋女儿的克莱尔:丈夫两年前去世后,她把所有的人生希望都放在女儿身上,和所有焦虑的母亲一样,她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对单身的女儿进行各种逼婚,最后被女儿拉进了黑名单。
2)爱情上瘾的山姆:老实内向的单纯男生,被妖精一样的茜德尼迷得颠三倒四,被甩后还各种痴缠。他知道这是情毒,但却无法放手。
3)深陷毒窝的无家可归女孩艾莉森:本是乖乖女,但却沾染毒品,被毒贩男友控制,为了毒品,她的偷窃行为被学校发现而被开除,因为不敢让母亲知道,而无家可归。
这三个个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上瘾、失控、飞蛾扑火。
就像山姆说的:这就像是你直视太阳,明明会灼伤你,但我却着魔一样看下去……
1、严格边界的咨询师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简·霍洛维是怎么治疗的呢?
听了“思女狂”克莱尔对女儿的种种吐槽,她立刻单刀直入,告诉这个母亲越界了,而且也明确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边界:“我不是你的朋友。”
对山姆,她的治疗方向也很精准:提出实用的“分手建议”:让山姆在一周内停止一切和茜德尼的联系——然后签名——类似于戒赌的行为练习。
这对他斩断情丝,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而对艾莉森也是界限分明:你没有按时来咨询,现在临时到了,我也无法给你做咨询,但当艾莉森听了这话崩溃的时候,她给艾莉森一条毛毯,让她在咨询室里休息一会儿,然后离开了咨询室。
我不完全认同她的治疗方式,因为太快了,直到最后一集,她说明了自己的流派:认知治疗师。我就明白了,在美国,认知治疗是主流。
我对认知治疗的理解就是:我知道什么是对的,你照着对的做,你就没事儿了——姿势不对,起来重睡。
面对情绪混乱和失控的来访者,认知治疗是很管用的,因为它简单清晰明确而且也有规则和秩序。
但是问题也在这儿:简·霍洛维的认知治疗的意义在于怎么办,而对于为什么,根本不关心。
这种把人的头脑当成电脑软件一样升级的模式,其实是简化了人生,只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
其结果就必然是这样的结果:
现在,你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你想到了什么?
红色的大象。
我们的内心其实就如洪水,有时需堵,有时需疏,一味偏执一段,其结果必然是,泛滥。
2、受伤的治愈者
在咨询室里,导演给简·霍洛维的用光是柔光,当她端坐于治疗椅上的时候,一团暖阳笼罩于身后,如圣母临凡。
而在咨询室外,则没有这样的“圣光庇佑”,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疲倦,挣扎于各种灵魂碎片的风韵虽犹存、但却如明日黄花即将走入人生后半段的女人,谈笑间的皱纹触目惊心。
接下来她做的一切,深深震撼了我。
她悄然潜入了所有来访者的咨询室外的世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简单而言,这些来访者成为了她的傀儡,成为了她的提线木偶。
1)对恋女狂克莱尔,她成为她女儿的闺蜜,在母女俩想要找她做联合咨询的时候,她玩弄手腕,操纵克莱尔的女儿拒绝了母亲的邀请。
2)对山姆,她不仅成为他的前女友茜德尼的百合女友,破坏他们和好的可能,甚至在咨询室里,她还诱使山姆把她当做茜德尼,让山姆一度对她产生了色情移情。
注:山姆慢慢觉察到被咨询师操纵了。
3)对艾莉森,她送她去戒毒中心治疗,在她无家可归的时候,给她提供住宿,甚至帮她摆脱毒贩男友的纠缠。
你可以说,她只是情不自禁地“越界”了。错了。在这方面,她是有前科的。
之前就有一个类似艾莉森的患者梅丽莎,狂热地依恋上了她,最后她不得不借助警方的力量,申请了限制令,让梅丽莎远离她。但在剧集的最后,她又开始找这个被她称之为“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和她重归于好,继续开始“虐爱”。
注:其实艾莉森一直骗她,自己并非无家可归。
4)对她的丈夫,她同样是花样百出,明明知道茜德尼喜欢搜寻她的信息,还把丈夫秘书的一篇小说给茜德尼,自称是自己的文章。茜德尼在网上找到了丈夫秘书,又在她丈夫的桌上看到了全家福。最后,在她演讲时,台下是对她已经将信将疑的丈夫,而不远处是她的同性女友茜德尼,她先是慌张,然后又意味深长地笑了。
她到底在做什么?
看这部剧我的心情如下:
第一个阶段:
惊诧、失望、气愤、担忧和愤愤不平:天啊,这个心理咨询师如此肆无忌惮地突破所有心理咨询的伦理!完全不可接受!什么烂咨询师!如果普通人看了这部剧,又该黑咨询师这个行业了!为什么所有描述心理咨询师的剧都要把心理咨询师黑化呢?我以后如果有时间了要写一个正能量的心理咨询师的剧,就像是日剧里的那些“行业剧”一样,让大家看到我们这一行“主流是好的”!
注:她开始露出上帝的视角,我要改变来访者,我不能容忍挫败和三无。
第二个阶段:
我不再把简·霍洛维当做一般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
我把她当做一个受伤者来看。
咨询师的两个功能:
让你睡得好,让你醒得来
上帝说,人本来是完人,然后,他为了让这个世界更好玩,把人生生掰成两半,所以,男人要找被掰走的肋骨,女人要找属于自己的胸腔。
这个寓言其实告诉大家两件事:
1)每个人都是残缺的,都是受伤者。
2)我们一生的努力,都是以我们的伤口为中心。
但上帝没有告诉我们,如果肋骨和胸腔彼此找到了以后,安装的说明书在哪?
于是,这个世界上就流传着两种说明书。
第一种说明书叫做:“怎么做”;
“怎么做”的世界,就是“保护层”的世界,就是不要治愈,只要维持;不要痛的世界,只有幻相的世界。
第二种说明书叫做:“为什么”;
“为什么”的世界,就是“脆弱层”的世界,就是要尝试着治愈,尝试着面对,尝试着忍受痛苦,看到真相的世界。
什么是“保护层”?什么是“脆弱层”?听过我的内在小孩课程的人大概都知道。
“怎么做”里的“保护层”,就是一个魔法的天地。
比如山姆,是个老实内向的乖孩子,他为什么对茜德尼那么狂热呢?
茜德尼一边给他口交,一边跟他说她是如何同时给好几个男人口交的“经历”,她可以同时和很多男人甚至女人保持性关系,对山姆更是忽冷忽热,这样的女人给山姆什么?
她做了山姆一直都不能做的事情。
一个人很老实,换言之就是他其实很压抑。
比如一个小孩摔跤吧(这是我们最经典的例子,希望你不要看腻了),爸爸上去就踢了他一脚,小孩哭了,再上一巴掌。这个孩子怒了,打了爸爸一下,结果他的屁股肿到三天不能下地。
然后呢,这个孩子学乖了,你踢我一脚,我还会笑着对爸爸说:爸爸我错了。
但是愤怒呢?伤心呢?委屈呢?
藏起来了。
藏起来就没事了吗?
不是,人的容器是有限的,它是需要寻求出口的。
于是你会看到一个熊孩子。
他可能去虐待比他更弱的孩子,或者去虐猫,或者一直都挨欺负,直到有一天,像药家鑫(或者陈世峰)一样,只是因为一点儿小摩擦,给人十几刀。
同样,一个乖孩子的阴影就是可以做尽坏事,可以无所顾忌,可以飞蛾扑火,因为你所有的心魔,都来自你的压抑。
山姆渴望成为一个滥交的男人,可以玩弄女人如股掌的男人,这样他可以补偿什么?补偿他一直都窝窝囊囊的存在感。
注:当山姆想要放下的时候,咨询师反而慌了。
那么那个绝望的母亲呢?是什么让她紧紧抓住自己的女儿呢?
很明显,她害怕自己一个人。
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两个陪伴者,一个是外在的陪伴者,一个是内在的陪伴者。
这两者都很重要。
但决定性的因素,是我们的内在陪伴者。
一个有着比较强大的内在陪伴者的人,往往是有比较好的“内在父母”的陪伴者的意象。
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都来自父母是否给我们积攒了足够多的原始积累,这个原始积累就是父性的力量和母性的力量,这些资源让我们在遇到“三无”状况的时候,可以支撑足够长的时间。
很多女人在遭遇抛弃的时候,都会连环夺命call,问她,你到底想和他说什么?她的回答是,我只是想听到他的声音而已。。
那就说明她的心太穷,原始积累太少,不足以应对失恋的危机。
当我们入魔的时候
往往玩两种游戏
我们的咨询师呢?
她的伤在哪儿呢?
她的自我认同出了问题。
在“保护层”,我们往往有两种游戏。
第一种是她的那些来访者,“钻进牛角尖”,永远跳一种舞,卡在一个地方永远出不来,成为沉溺者。
第二种是简·霍洛维这样的人,她选择成为“旁观者”,永远在不同的角色中频繁切换,就像是一个往空中抛球的小丑,同时运行着分裂的人生,成为游离者。
一方面,她是符合中产阶级意义标准的心理咨询师、贤妻良母,温良可人的闺蜜。
另一方面,她是一个名叫戴安哈特的女人,一个年近四十的单身女记者,和家人的关系十分复杂,是个浪荡不羁的女同性恋。
不同于“人格分裂症患者”的多重人格之间互相不认识,简·霍洛维和戴安哈特两个人格是可以相互完美合作的,合作什么?一个又一个骗局,一个又一个罗网,没有人知道她真正是谁,她也不想知道。
在这些精致的骗局后面,她可以实现什么呢?
每个人人生都需要两个支柱,一个是幸福感,一个是价值感。
幸福感是沉溺者寻求的,沉溺者一生都寻找大乳房,找到了就是天堂。
价值感是游离者寻求的,游离者一生都在做上帝,做了上帝,就在天堂。
简·霍洛维选择了后者,她会沉迷于自己的力量。
她可以实现两个目的:
1)她可以同时享受两种完全冲突的人生,同时又不会承受这两种人生所带来的代价。
认同主旋律,成为母亲所认同的女人,好处是被母亲认可,坏处是无聊透顶,是个机器人。而成为社会边缘人群,可以纵情声色,恣意妄为,释放所有的压抑,但代价是失去了母亲的认同,和长久的低价值感。
她想要两种好处,不想要两种坏处,于是就做了自己人生的潜伏者。
2)她可以通过操纵身边所有人,拥有一种上帝的视角,难以言表的无所不能的操纵感——
所有人都需要她,所有人都被她控制,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伤害她,而她既可以报复所有人,因为她内心藏着很多伤痛和愤怒,同时又不用担心失去他们,也感觉到自己的强大。
这就是“保护层”的世界—— 成为上帝的诱惑。
没有人愿意做待宰的羔羊,所以所有人都渴望成为上帝,可以以万物为刍狗,予取予求。
在这个“入魔的游戏”中,一定要有两个角色:
入迷者和入魔者。
入迷者负责被蛊惑,他们相信,他们想要的一切(灵魂)都在一个人那里,此生的任务就是找出这个人,然后和TA永远在一起。
入魔者负责蛊惑:他们相信,他想要的一切都在自己的力量里,此生的任务就是成为上帝。
他们都会获得高峰体验:在魔幻的世界里,他们都远离了这个万恶的真实世界。因为他们的生命中,只有悬崖和坠落,没有阶梯,没有过渡的空间,没有可以帮他们代谢黑暗的地方。
母亲克莱尔在找一个永远陪伴自己的女儿,这样她就不会面对孤独和死亡。
宅男山姆在找一个带自己疯狂的女友,这样他就不会面对自己的压抑和无聊。
艾莉森一直在找个好妈妈,这样她就可以生活在妈妈的子宫里,永远被接纳。
简·霍洛维一直都在找自己的躯壳,她像是千年女妖,不停地寻找他人的躯壳,来栖息。
但是,这种入魔游戏的代价就是:
太累,而且无法长期维系。
有句话话叫做:苍天不会绕过你。
为啥呢?
因为玩“保护层”游戏的人,试图另立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一切听我的。
比如有人带着你站在100米高的楼顶告诉你,闭上眼,只要你相信,你就会飞。
你会跳吗?
100个人试,100个人都会摔死,但这个大师告诉其他人说,你看,他们不相信,所以没飞成。
实际上,他们是相信了这个鬼话才摔死的。
因为地心有引力,你的信仰再牛,也不能制造浮力。
为什么妖怪抓到唐僧都没有第一时间吃掉?
因为它们都在等猴哥收了它们,露出真身。
简·霍洛维就是在玩火,当她试图打破一切界限的时候,她就在试图做两件事:
1)毁灭掉她试图苦心经营的世界。
她为什么要毁灭?
因为每当你在毁灭的边缘,把自己救回来的时候,都会拥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感,你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你可以像上帝一样,处理任何危机。
这种刺激感,会激发她一次次地玩下去。
2)试图整合她无法整合的世界。
同时,她一直都在努力地远离自己的创伤,虽然她可以骗自己,但她最大的痛苦不是被揭穿,而是她内心真正的困惑:我到底是谁?
她就像是一只无脚鸟,一直都在天上飞,却找不到可以栖息的地方。
我们求生,是因为怕死,但我们求到一定程度,又想要去死,因为太累了。
她玩这么复杂的游戏,其实就是因为,她没法相信,这个世界真的有可以让她放下一切防御的地方。
一个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
一个可以躺在妈妈怀里好好睡一觉的地方。
一个可以真正让她觉得自己就是自己的坦然的地方。
一个可以让她真正放心,就算一切都毁灭,我也爱你的地方。
因为我们活着,就像是植物需要阳光、需要土壤一样,哪怕只有一缕阳光,它也要努力去追求人性的存在。
人终极的蛊惑,就是真实地活着,人性地活着,放松而自由地活着。
爱到绝处便逢生,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努力经营的一切,其实是最该毁灭的。
你不需要救赎,因为根本就不存在救赎。
我们一生最想追求的,不过是一个可以做真实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