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诗玛的故事是哪里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阿诗玛的故事是哪里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时光飞逝,转眼间小阿诗玛已经出落得是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大姑娘,当时有首歌谣这么唱道:“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这时候的阿诗玛不仅长得漂亮大方,而且能歌善舞,此外绣花、绩麻样样干得出色,深得阿着底的男青年爱慕。而阿黑呢,是个大青年了,健壮有力、威武勇敢,是撒尼青年的榜样。人们唱歌称赞道:“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同样在阿着底这个地方,有着另外一户人家,夫妻俩生了个男孩,刚出生那会皮肤黑不溜秋的,他阿爹阿妈给他去了个小名阿黑,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健壮。然而好景不长,在他小时候他的阿爹阿妈被凶恶的地主虐待相继死去,他成了孤儿。在一次野外采摘果子中,阿黑遇见了放羊的阿诗玛,看到穿着破破烂烂、蓬头垢面的阿黑,阿诗玛顿生怜意。于是,阿诗玛把阿黑领回家,格路日明夫妻俩也被阿黑的家庭遭遇感染了,心中怜惜这位小伙子
全文约5000字,文中故事曲折凄美,内容丰富,需慢心阅读。
初闻阿诗玛,竟缘于“阿诗玛”牌香烟,那是20世纪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期间,在商店柜台、小卖部烟架上常见的香烟品牌。烟盒上画的是一位扎着头巾的美丽少女,从服饰上判断是少数民族,但是哪个民族不得而知,这是对阿诗玛最初的印象,但对其背后的故事并不了解。不知道读者朋友中有无同样感受的。
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中国的很多地域文化或是山川古迹,有时往往与大众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而烟、酒似乎是极好的代言品。如汾酒,一看就知道是山西的,泸州老窖,这是四川泸州的;黄鹤楼香烟,一听便知是湖北的,还有红旗渠香烟,错不了,是河南的,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实践表明,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品牌营销手段,可以起到相互增进影响的作用,最后是妇孺皆知、入耳入心了。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民间流传了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故事,有替父出征《花木兰》,为爱化蝶的《梁祝》,无法比翼双飞的《孔雀东南飞》。今天要讲到的阿诗玛文化有这样一段少数民族民间广泛流传下来的凄美爱情故事。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对阿诗玛的了解也愈加深入。阿诗玛已发展为一种极具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文化,影响广泛,它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一种文化符号。正如:“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阿诗玛也永远地留在人们心中。
1.凄美爱情故事,阿诗玛化作石峰要理解阿诗玛文化,首先得从阿诗玛的曲折凄美故事开始,这是我们寻阿诗玛文化的初心。阿诗玛的故事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现在已无从考证具体的年代。下面我们一起去追寻阿诗玛的故事。
(1)美好开局:阿诗玛与阿黑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相传在云南彝族撒尼人世代居住的地方阿着底,老实巴交的穷苦人家格路日明夫妻俩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种着。他们生了一个女儿,对于他们来说如同天空闪出的一朵美丽花朵,夫妻俩高兴至极,给她取了个名字阿诗玛。小阿诗玛也很懂事,从小就学会帮阿爹阿妈干活,虽说是个姑娘家,不但细活干得好,粗活也不比男孩们干得差,阿爹阿妈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同样在阿着底这个地方,有着另外一户人家,夫妻俩生了个男孩,刚出生那会皮肤黑不溜秋的,他阿爹阿妈给他去了个小名阿黑,希望他长大后身体健壮。然而好景不长,在他小时候他的阿爹阿妈被凶恶的地主虐待相继死去,他成了孤儿。在一次野外采摘果子中,阿黑遇见了放羊的阿诗玛,看到穿着破破烂烂、蓬头垢面的阿黑,阿诗玛顿生怜意。于是,阿诗玛把阿黑领回家,格路日明夫妻俩也被阿黑的家庭遭遇感染了,心中怜惜这位小伙子,于是收养他为义子。从此,阿诗玛是妹妹,阿黑是哥哥,妹妹常常跟在哥哥后面,阿黑和阿诗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时光飞逝,转眼间小阿诗玛已经出落得是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大姑娘,当时有首歌谣这么唱道:“绣花包头头上戴,美丽的姑娘惹人爱,绣花围腰亮闪闪,小伙子看她看花了眼”。这时候的阿诗玛不仅长得漂亮大方,而且能歌善舞,此外绣花、绩麻样样干得出色,深得阿着底的男青年爱慕。而阿黑呢,是个大青年了,健壮有力、威武勇敢,是撒尼青年的榜样。人们唱歌称赞道:“圭山的树木青松高,撒尼小伙子阿黑最好,万丈青松不怕寒,勇敢的阿黑吃过虎胆。”
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火把节又到来了,这是彝族人们的盛大节日,也是彝族青年男女们互相倾慕爱意的日子。姑娘们精心梳妆打扮以期待被心仪的小伙看上,小伙们则赛马、摔跤、唱歌向心爱的姑娘展示勇敢和爱意。在这年的火把节上,阿诗玛向阿黑吐露了真情,愿意以身相许,不嫁他人。一向不善言谈的阿黑这时竟激动地涨红了脸,他对阿诗玛也是非常爱慕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说出。这下好了,俩人的心原来早就在一块,现在栓得紧紧的。
这是故事的前半段,我们不难想象,如果故事就这样发展下去,阿诗玛与阿黑将会在一起过着幸福生活。通过火把节,两位年轻人互吐情愫,两颗心走到一起。然而,事情的发展总是出人意料的,在很多的文学、影视作品中,美好事物总是被遭受破坏、承受挫折,这似乎成了一种创作套路,但这恰恰是美好事物经淬炼之后流芳百世的缘由之一。世人都愿世间美好太平,这也是千百年来歌颂的永恒主题。
(2)阿诗玛为爱勇敢反抗,最终化作石峰
俗话说,不怕贼偷贼抢,就怕贼惦记着。阿诗玛的美貌与能干早已被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盯上了,阿支是个不学无术的浪荡公子,欺凌妇女、横行乡里那是常有的事。于是便让媒人海热来提亲,海热巧舌如簧,夸热布巴拉家如何好,有多么富有,阿诗玛嫁过去就是享福……
阿诗玛听了之后不屑地说:“热布巴拉家不是好人家,他家栽的鲜花,蜜蜂也不搭理,清水和浑水不一起流淌,绵羊不能伴豹狼。”阿诗玛的回答气恼了海热,他恶言威胁道:“热布巴拉家可是我们这个地方有钱有势的人家,他跺跺脚阿着底的山都要抖一抖,阿诗玛要是不嫁过去,当心丢了家。”阿诗玛不管海热怎样威胁利诱,就是坚决不嫁。
话传到热布巴拉耳中,激怒了他,二话不说便派一大帮人前往阿诗玛家中,硬来抢亲。可怜的阿诗玛一家,怎么能敌得过这帮强徒,而阿黑又一直在外放羊未回,阿诗玛就这样活生生地被人抢走了。在财主热布巴拉家,阿诗玛宁死不屈,被他们关在了黑牢,遭受百般折磨。这时阿黑仍在远处放羊,有来报信的阿着底人告诉他阿诗玛的遭遇,他骑上大马不分昼夜地赶路。
阿支阻扰不让阿黑见阿诗玛,说要和他比赛,看谁才是真正厉害,谁才能娶阿诗玛。但是对歌、砍树、接树、撒种等比赛下来,阿黑全都赢了。阿支心有不服,热布巴拉又生一毒计,指使家丁放虎伤人,但勇敢机警的阿黑嗖嗖三箭射过去,老虎就倒地断气了。热布巴拉俩父子更是恼羞成怒,驱逐阿黑出门后紧闭大门。热布巴拉父子这般无赖,阿黑忍无可忍,立刻张弓搭箭,又连连射出三箭,震得房屋地动山摇的。三箭过后,热布巴拉父子吓瘫了,知道是挡不住阿黑的,只好叫人打开黑牢门,放出了阿诗玛。
如果说事情到这一步,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阿诗玛重获自由,与阿黑恩爱幸福,结局也算可以。然而,结局总是不遂人愿,总是虐心的。热布巴拉父子又想出丧尽天良的毒计。他们勾结崖神,准备在阿黑和阿诗玛回家路经十二崖子脚时放洪水,企图淹死阿黑和阿诗玛。正当阿黑和阿诗玛过河时,洪水滚滚而来,阿黑来不及抓起阿诗玛的手,阿诗玛就被卷进漩涡,只听到阿诗玛喊了声“阿黑哥救我”,就消失得无踪影,听不见声音了。阿诗玛不见了,阿黑挣扎着上了岸,发疯似地寻找阿诗玛。他竭力大声地呼喊着:“阿诗玛!阿诗玛!……”可是,只听到那十二崖子顶传来同样的声音:“阿诗玛!阿诗玛!……”
原来是十二崖子上的应山歌姑娘危难之中救出了阿诗玛,而阿诗玛也成了神,变成了矗立的石峰。从此,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阿诗玛的声音永远回荡在石林中,她的身影已经化成石头永远伴着她的乡亲。
看到此,我们不禁为阿诗玛的勇敢斗争、不屈不挠,断得折不得的精神所折服,更为他们的悲惨命运结局所惋惜。自古以来,人们塑造的正面形象的女子很多,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木兰诗》中的花木兰,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从中不难发现,敢于斗争、勇敢坚强、追求自由是她们的共性,但又各自有特性,有的为爱情坚贞、不畏邪恶、宁死不屈,有的忠孝节义、巾帼英雄。
在阿诗玛的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品质特征,阿诗玛其实是撒尼人的精神象征,也正是如此,阿诗玛的故事一直在撒尼族人之间口口传颂,代代相传。
2.阿诗玛的形象走进文学、影视,树立不朽丰碑通过前面的叙说,我们知道阿诗玛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反抗恶势力、坚贞不屈的凄美爱情故事。无疑阿诗玛在人们心中成为了勤劳、勇敢、美丽、善良、坚强的化身,她化身为石峰,永远地注视、陪伴着族人们。然而,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地域的影响,及撒尼语的传播,阿诗玛的故事长久以来只是在撒尼人中流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民间历史文化素材的搜集、整理。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事件,也正是由于这件事情,阿诗玛的故事才不断地被外人获悉。1953年5月,为响应政府号召,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深入到路南县彝族撒尼人聚集地区,发掘搜集到有关阿诗玛的原始资料20余种,归集整理后于1954年出版。再后来到1959年,又被散文家李广田整理出版了叙事长诗《阿诗玛》而广泛流传,甚至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海外流传。
至此,阿诗玛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撒尼人之间,在云南地区,甚至是在整个全国都广为流传。可以说这次的搜集整理,真正意义上把阿诗玛从撒尼人口语相传的传说中写进了文字里,这也是对阿诗玛文化的一次挽救。
在那个国内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通过文学作品来宣传一个美丽传说故事或者说一种文化,这是极佳的传播手段。显然,阿诗玛代表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物,它被赋予了一种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超脱了少数民族彝族之下系撒尼人的小族群的“民族文化”范畴,上升到国家的“国家文化”象征之一。毋庸置疑,这是对阿诗玛及阿诗玛文化最好的纪念与传承。
正如日本学者樱井龙彦在《“阿诗玛文化”的意义和活用》一文中高度评价道:“在今天,《阿诗玛》已跨越了民间叙事诗这样的文艺体裁的局限……,超越了文学作品的空间,成为一种资源,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各方面得到了再生产和商品化……”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为了使人们留存记忆,那么通过影视的方式则是使这种记忆方式更加生动与深刻。1964年,电影《阿诗玛》被制作,这也是阿诗玛的形象第一次被搬上影视屏幕。这部影片获得的评价很高,它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并在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届国际音乐最佳舞蹈片奖。相信看过影片的人,也一定会被影片中阿诗玛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久久不能忘怀,为阿诗玛与阿黑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为他们的勇敢斗争点赞,对她最后化身石峰而长叹不已!
这里捎带讲一下影片《阿诗玛》中女主角背后的故事。当时在此之前,1959年有一部国庆10周年献礼片影片《五朵金花》上映,可能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甚至当时看过这部影片。剧中女一号金花是由杨丽坤担任,其刻画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全国观众。但是正在筹划拍摄电影《阿诗玛》的主角尚未定下来,后来剧组综合考虑多方面的意见,认为杨丽坤的整体形象条件不错,最终选择了杨丽坤来扮演阿诗玛这一人物。事实再次证明,杨丽坤演绎的阿诗玛是非常成功的,以至于人们一说到阿诗玛就想到杨丽坤,一想到杨丽坤就认为传说中的阿诗玛就应该是她这副模样,可以说是演员与故事人物形象相互成就的典范。
说到这,我们不妨再多说几句。杨丽坤,这个云南彝族女子,创造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只演过两部电影,却在几代中国观众人的心中留下了极深刻印象,这是前无古人,后乏来者的。她把《五朵金花》和《阿诗玛》演活了,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她的魅力光辉形象被永远地定格在银幕上,成为不朽的丰碑,可以说对她的赞美再怎么多也不为过。
3.阿诗玛文化绽放光芒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经典特色文化和彝族撒尼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阿诗玛的故事已在全国广为流传,阿诗玛文化也广为传播。阿诗玛已经成为勤劳勇敢、美丽善良的云南姑娘的代名词。近年来,与阿诗玛有关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如歌舞剧、诗歌等广泛传播,阿诗玛已不仅是原来比较单纯的民间叙事长诗,不仅是荧屏形象,而是拓展为一种含义更为丰富和宽泛的广义文化。
正如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对阿诗玛的初识是源于一种叫阿诗玛牌的香烟,这其实也是阿诗玛文化的一种拓展和活用,目的是为了更广泛地宣传阿诗玛文化。如今,如果有机会能踏上彩云之南这片土地,甚至是深入到石林等地,对阿诗玛文化的感受就会更深刻。它已经深深地蕴含了当地的社会历史、文虎艺术、生产生活、民族情感、风俗习惯以及特殊的地理风貌条件等。通过文化产业结合旅游经济,推广阿诗玛魅力名片,这是对阿诗玛文化新的继承和发展。我们也欣慰地看到,2006年阿诗玛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无疑给阿诗玛文化的传承带来巨大的鼓舞和发展动力。
写在最后阿诗玛文化作为根植于民间的优秀经典民族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它的被发掘是具有深远意义的。阿诗玛文化的实质是一种勤劳、勇敢的品质,是一种不畏邪恶势力、敢于斗争的品质,是一种追求自由、美好爱情的品质。尽管阿诗玛的故事已广为流传,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阿诗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尤为迫切,如何发扬光大这一民族特色文化遗产,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它给人们带来的长久启示也将不止于此。
“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答你。”阿诗玛就矗立在那,长久地注视陪、伴着她的乡亲们。
注:为叙述方便,文中图片源于网络,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