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从爱情为王到物质至上)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从爱情为王到物质至上)其实很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剧集中的一些人物,如果我们以当下的价值观去衡量审视,原本的人设可能会瞬间分崩离析。“渣男”何书桓,“绿茶x”杉菜,在网友的洛阳铲下现形。像这样被颠覆的人设不胜枚举,而《还珠格格》心机lady令妃,耿直的皇后,猝不及防完成了大逆转。细细梳理一番,就会发现一条从爱情为王到现实制胜的暗线。从早期的为了爱情放弃权力到如今的为了权力牺牲爱情,影视剧鼓吹的观念悄然发生了逆转,而这股风究竟是从哪个方向来?罗曼蒂克的消亡1998年首播的《还珠格格》距今已经20年,20年来被反复重播,风靡海内外。但当第一批收看《还珠格格》的人长大,这些老IP也在观众的不断“扒坟”中被颠覆。

文|范娜娜

《延禧攻略》大幕拉上,《如懿传》也终于快走向大结局。

同样的历史断面,不同的观众反响。前者低开高走,在疲倦的暑期档中一炮而红,再次引发了一场全民追剧的狂潮;而后者高开低走,前期的高关注度造就了开播后的集体反弹,“人民热爱宫斗剧”的论调被各大公众号“传唱”。

从琼瑶剧到于正剧,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届观众对于清朝戏依旧情有独钟。"帝王系列"、"格格系列"、"才子系列",品类繁多,各式齐全。满屏尽是衣香鬓影、红墙绿瓦、钗裙环佩。

细细梳理一番,就会发现一条从爱情为王到现实制胜的暗线。从早期的为了爱情放弃权力到如今的为了权力牺牲爱情,影视剧鼓吹的观念悄然发生了逆转,而这股风究竟是从哪个方向来?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从爱情为王到物质至上)(1)

罗曼蒂克的消亡

1998年首播的《还珠格格》距今已经20年,20年来被反复重播,风靡海内外。但当第一批收看《还珠格格》的人长大,这些老IP也在观众的不断“扒坟”中被颠覆。

“渣男”何书桓,“绿茶x”杉菜,在网友的洛阳铲下现形。像这样被颠覆的人设不胜枚举,而《还珠格格》心机lady令妃,耿直的皇后,猝不及防完成了大逆转。

其实很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经典剧集中的一些人物,如果我们以当下的价值观去衡量审视,原本的人设可能会瞬间分崩离析。

当时年少,涉世未深,而今多年过后,世事浮沉,对于人生与人性都有了更加深刻的洞见,学会了给予“坏人”部分同情,也对所谓的“好人”保留一丝商榷的余地。

因为我们也在逐渐明白,除了黑白,还有灰色地带,没有绝对的善恶。

当人们从理想走向现实 从崇高走向平庸,相应的是,影视剧中的爱情也开始悄然改变,切合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阶层晋升举步维艰,新世纪消费主义抬头,物质化浪潮席卷而来,现实的爱情观与影视剧的爱情叙事踏着同样的步调。

初始的《还珠格格》、《金枝欲孽》都带有着理想化的浪漫因子,爱情与权谋楚河汉界;而到了《步步惊心》,一个熟悉清史的现代女子穿越到清朝,却无法改变历史的残酷,只能让自己被同化,爱情沾染着权谋;再到后宫剧巅峰之作《甄嬛传》,爱情不过是权谋的点缀,纯粹的爱恋已然绝种;《延禧攻略》则透露着一种讨巧,璎珞爱情权力双丰收,但看完大结局,谁又知道她究竟是心属何人;《如懿传》里,权谋都谈不上,遑论逻辑不通的爱情。

《还珠格格》里爱情是唯一的信仰,爱情可以冲破世俗观念,门第等级,金钱多寡,权力高低的束缚,但到了《甄嬛传》,创作者在影视剧中不断注入功利性、世俗性的价值导向,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在古代情境下的演绎,所谓的追求个人自由成了镜花水月,在权力面前,爱情终究选择了妥协,败得一塌糊涂。这种创作倾向也影响了之后的清宫爱情剧本。

那些深情款款的表白,那些感天动地的厮守,曾铺陈了最初的我们对于爱情的美妙想象,可惜的是,后来的我们,渐渐明白哪里有那么多岁月可回首,哪里有那么多深情共白头,逐渐清醒的不仅仅是故事的主角,还有看剧的我们。

小时候的那一套傻白甜的单纯套路早已不再流行,黑莲花上位史才是人们现在的挚爱。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文本逻辑不再适应于现代化的语境,罗曼蒂克走向消亡。

有文章称之为“权力逻辑当道,爱情神话破灭”,但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这其中也包含着女性意识的崛起与挣扎。

性与权力:个体的规训与依附

美剧《纸牌屋》中有一句赫赫有名的台词“什么东西都关于性,但性本身和性没关系,性是一种权力关系。”

在一个男权独尊的古代社会里,女性的上升渠道无比匮乏,男权的压迫会愈演愈烈。对于男性来说,可以建功立业,马革裹尸,对于女性来讲,兜售知识不行,唯有出卖身体。甄嬛如是,魏璎珞,如懿都不例外。

而更加可悲的是女性的“自愿”被规训和依附,例如甄嬛,费尽心机害死了皇帝,当了皇太后,扶持了新帝,结果依旧要忌惮新帝。

“勇者愤怒 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 却抽刃向更弱者。”甄嬛的成功是建立在抽刃向同类女人身上,魏璎珞从小小的宫女晋级一代宠妃,每升一步都是踏着前人的血泪,而如懿也不可避免地要卷入后宫的纷争。

皇后、华妃、安陵容等全都没能落得好结局,但甄嬛笑到了最后又如何,没了友人,丧失真爱,孤家寡人莫盖如此。没有所谓的赢家。

从《甄嬛传》开始,一种积极意义上的反抗就此落幕,甄嬛成了这个封建压迫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卫道士,自发自觉地依附其中。而魏璎珞虽然也为自己找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但到最后,人生价值的升华还是依托于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宠爱。

甄嬛、魏璎珞在有机会离开这重重宫闱,收获真正的爱情之时,选择了放弃。观众会心痛于男二的痴情错付,但也会为之后女主一路升级打怪暗暗叫爽。这种纠结与矛盾,不仅体现在创作者身上,也体现着观看者身上。过山车式的反复,娜拉出走后仍然归来,难以逃离。

在这个意义上,《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才是看得最透彻的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她对这套男权逻辑的最温柔但也最有力的反抗。

“女人命运完全取决于一个男人的爱情”,兜兜转转,看似觉醒的女性又再次依附男权,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一切又似乎发生了改变。清宫言情戏的叙事,无论是从爱情本体意义来看,还是爱情社会意义来看,都从爱情启蒙走向了启蒙的反面,爱情也从反抗走向了反抗的落幕。

但我们不能因为抗争的失败而抹杀甄嬛,魏璎珞,如懿曾经做出过的抗争的意义,不过也不能合理化她们之后建立在男权至上的宫斗心态。

逃避或满足,真实的人生没有主角光环

理査•戴尔曾经指出:“对娱乐的两种想当然的描述乃是逃避和满足,这两种描述皆指向了娱乐的核心要旨,即乌托邦主义”。

阿兰德波顿在《新闻的骚动》里也说过:“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世界的咆哮将自己淹没。”

而观看此类影视剧,我们也可以借由那些华丽沉重,步步惊心的故事,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用短暂的一集取了我们内心一时的平静,进入幻想的乌托邦,让宫斗、争宠、上位这类堪称宏大命题淹没我们自身微小的焦虑与忧愁。

办公室里的派系纷争与后宫的尔虞我诈,相映成型,只是,希冀自己是主角光环加身的我们,在人生这出戏里,又能否一路开挂呢?答案依旧在风中飘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