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在偌大的皇宫之中,隆裕的地位很尴尬,她虽贵为皇后,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其实隆裕的地位不仅尴尬,还很艰难,她夹在慈禧和光绪之间左右为难。慈禧和光绪经常意见不合,而隆裕作为慈禧的侄女和光绪的皇后,她理应承担起调解纠纷,处理家务的责任。但她的学识实在太疏浅了,根本想不明白为何会起纠纷,更不用说调解了。所以,隆裕面对万事万物都表现得十分谦和有礼,也正因如此,让光绪觉得她也是一个无趣呆板的人。两人同床异梦,没有婚姻生活,也没有生育后代。慈禧本人是十分满意的,自认为二人以后定能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只是,光绪并不这么想,在他心中,隆裕永远都只是大表姐,怎么能做自己的皇后呢?但隆裕对此并没有什么看法,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隆裕行事端庄稳重,颇有一副正位中宫的威严。但其实她的庄重仅仅只是表象,她的行事风格只不过是由于她没有主见,不敢说话,胆小怯懦的性格决定的。慈禧

一百年前,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家蔡先生因喉癌恶化救治无效,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逝世时年仅34岁。他死后的第二年,民国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青山有幸埋忠骨,三生有幸祭蔡公",无数老百姓在心中呐喊,出丧那天,大雨磅礴不止,道路泥泞难行。即便如此,仍有千余人为送行,其规模之浩大当真开辟历史。

由此,世人们一直以为,蔡锷就是"国葬"第一人,因为葬礼所表示的意义以及世人的敬仰重视程度,都是史无前例的。不过,要是说起葬礼的规模以及重要意义,在蔡锷以前还有一人达到更高潮,那就是清末的隆裕太后,那位没有一丝存在感的女人。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1)

隆裕太后

隆裕,为叶赫那拉氏的后人,她是光绪的表姐,从小与光绪一同长大,二人关系非常要好。隆裕十九岁时,正赶上十四岁的光绪选妃,又因为隆裕是慈禧的侄女,于是便将隆裕与光绪撮合在一起。

慈禧本人是十分满意的,自认为二人以后定能举案齐眉,琴瑟和鸣。只是,光绪并不这么想,在他心中,隆裕永远都只是大表姐,怎么能做自己的皇后呢?

但隆裕对此并没有什么看法,她的性格决定了她的命运,隆裕行事端庄稳重,颇有一副正位中宫的威严。但其实她的庄重仅仅只是表象,她的行事风格只不过是由于她没有主见,不敢说话,胆小怯懦的性格决定的。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2)

慈禧

所以,隆裕面对万事万物都表现得十分谦和有礼,也正因如此,让光绪觉得她也是一个无趣呆板的人。两人同床异梦,没有婚姻生活,也没有生育后代

在偌大的皇宫之中,隆裕的地位很尴尬,她虽贵为皇后,却没有自己的思想。但其实隆裕的地位不仅尴尬,还很艰难,她夹在慈禧和光绪之间左右为难。慈禧和光绪经常意见不合,而隆裕作为慈禧的侄女和光绪的皇后,她理应承担起调解纠纷,处理家务的责任。但她的学识实在太疏浅了,根本想不明白为何会起纠纷,更不用说调解了。

所以,在讨取光绪的欢心这一点上,隆裕离珍妃和瑾妃差远了。对慈禧和光绪她不敢有任何意见,对珍妃和瑾妃却也不敢管教,就连对使唤用的奴才,她都要轻声细语,不敢挑任何毛病。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3)

珍妃与瑾妃

但她毕竟是中宫之主,为何会失意到这般地步呢?恐怕还是跟她的性格脱不了关系,人要是活得像一个机器,只会按部就班毫无思想,那么无论是谁也无法将她解救出来。

隆裕就是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虽然百无聊赖,但总得过下去,熬出头就可以了。这往后的日子里,隆裕就这么"隐身"着,默默无闻到让人忘记她这个皇后的存在。

隆裕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有"垂帘听政"的一天。1908年11月15日,慈禧步了光绪的后尘,两人相继离世。慈禧在弥留之际,做了四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第一,让溥仪继承光绪的皇位;

第二,命溥仪的父亲载沣监国,担摄政王一职;

第三,让自己的侄女隆裕垂帘听政;

第四,在遗诏中反思自己,要求后宫不得干政"。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4)

慈禧(剧照)

从遗嘱来看,第三条与第四条似乎矛盾,慈禧是不是脑子糊涂了?才会留下两个互为悖论的遗嘱呢。其实不然,慈禧的意思应该是溥仪的后宫不允许干政,而隆裕此时已贵为太后,并不属于溥仪的后宫。所以,慈禧要求隆裕垂帘,实际上是为了制衡载沣。

慈禧的一辈子,一直都在搞制衡,这也是她的帝王心术。也许是怕载沣能力不够,又或是怕载沣一家独大,独揽政权,所以才让隆裕来制衡载沣。这无形之中便提升了隆裕的地位,让隆裕在国家大事之中都能插得上手。只是,真的能如慈禧所愿吗?隆裕当真能如此争气吗?

事实证明,隆裕做个规规矩矩的皇后还行,可要在国家政事中如鱼得水就太勉强她了,至少比起慈禧要差得许多。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5)

载沣与光绪

一个是心智未开,稚嫩娇弱的少年皇帝,一个是柔肤弱体,薄志弱行的女流太后,还有一个是讷于言语,循规蹈矩的摄政王载沣。这一"三人行"的梦幻组合,就这么登上清末的历史舞台,从此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大清的未来开始变得暗无天日。

然而,隆裕也是有一番抱负的,为了让大清重回正轨,隆裕开始学习各类典籍,也学习慈禧的理事方案。可即使是这样,隆裕仍然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隆裕本就缺少果断干练的理政思想,另一方面,溥仪并非她所生,二人没有血缘关系。这就导致了载沣处处压隆裕一头,朝政大权皆掌握在载沣的手里。

而载沣贵为皇族,从小也接受到皇室培训,使得他对国家政事挺有一番见解。他与隆裕,二人本该是同心协力,共渡难关,可不曾想这权力巅峰之上的二人却各怀鬼胎,互相拆台。隆裕不喜欢载沣的高调,她觉得载沣应当收敛一些;而载沣则认为隆裕手段太软,不能成就大事,于是便暗中架空隆裕,秘密转移权力,使得太后仅成为一个摆设。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6)

载沣

隆裕本人也知晓此事,但她没有再次争夺权力,或许是性格在作祟,隆裕干脆退出权力的中心,安心颐养天年去了。可等到辛亥革命爆发后,全国上下都在围攻清廷,载沣又在此时当了甩手掌柜,将一堆烂摊子甩给隆裕,自己退居二线了。隆裕只能接下这个烫手山芋,被迫重新出山。

这时,隆裕的心态发生巨大的改变,以前她都是作为一个棋子,任人摆布,过着别人规定好的人生。这次,隆裕决定为自己而活,不再充当傀儡和政治工具。于是,隆裕接受了中华民国提出来的几乎全部条件,在1912年2月12日颁布了《清帝逊位诏书》。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7)

袁世凯(剧照)

也许有人会想,隆裕这只不过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没有任何功劳,但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虽然清朝的确大势已去,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若是百足之虫仍想走动一番,定然还会掀起不小的腥风血雨。

因为,当时的大部分清朝宗室成员,还是赞成与南方革命军鱼死网破的,如果清廷决定如此,势必造成不小的生灵涂炭。以当时南方革命军的实力来看,尚不具备打到北方的实力。若是革命军勉强打到北方,清廷又誓死抵抗,势必造成清朝宗室割据争锋,国家四分五裂的结局。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8)

南方革命军

但隆裕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逊位,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稳定。溥仪逊位之后,清廷也就完了,清廷成员更是被人唾弃,处处低人一等。可唯有隆裕太后,仍然受到民国政府的正视。

1913年隆裕去世时,民国政府以"国葬"的规格为她举办葬礼,全国降下半旗致哀,所有官员穿孝27天,国务成员皆来祭奠。并且,隆裕太后灵堂所在的太和殿,更是悬挂"女中尧舜"的横幅,足以见得世人对隆裕的尊敬之情。

等到出丧之日,太和殿前召开哀悼会,参与人员更是多达五万人,而哀悼期间,各使馆均降下半旗致敬所以,隆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葬"第一人

蔡锷的死因(国葬第一人是蔡锷)(9)

隆裕太后(剧照)

纵观隆裕这一生,虽大半辈子都在碌碌无为之中度过,并且个人的能力才华也毫无亮点,但她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完成政权的和平更替,保全中国的完整领土,对中华民族是功不可没的。所以,用"女中尧舜"来称赞她并不浮夸,反而贴切至极。

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我是@枕上书史,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