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程志强(天下第一兵程志强)
九十年代程志强(天下第一兵程志强)但程志强从未向生活低头,凭借自身优秀表现,于1973年入伍,成为我国仪仗大队一员,自此开启属于他的荣耀一生、奋斗一生。1955年,程志强出生在山西永济一户贫困农家,全家11口人挤住在三间土坯房中,生活无比艰难。月余后,江泽民亲自在中南海签署授予三军仪仗队“军旅标兵”称号的命令。那是属于三军仪仗队的荣誉,也是国家对三军仪仗队战士们的认可。在此其中,那位主持联欢会的三军仪仗队战士尤为出色,不仅在7年后荣获一等功,而且先后14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获得者,被中国人称作“天下第一兵”。他的名字叫程志强,以一名服役26年三军仪仗队战士的身份,率领中国三军仪仗队扬名世界,多次获外国领导人称赞,令全球都见识到中国军人的杰出风采。
1992年除夕夜,江泽民于繁忙工作中特意抽出时间,亲自到三军仪仗队营地向战士们道贺新年。
仪仗队的战士们对此无比欣喜,准备了一系列“小活动”,与江泽民共庆新年。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唠叨家常,又向江泽民郑重汇报一年工作情况。
江泽民听罢,紧紧握住彼时三军仪仗队最出色战士的手,满含感动地表示:“辛苦你们了。”
随后,江泽民参加了由这名战士主持的联欢会,和三军仪仗队的战士们合唱《歌唱祖国》,于现场向全国人民发表新春祝词。
月余后,江泽民亲自在中南海签署授予三军仪仗队“军旅标兵”称号的命令。那是属于三军仪仗队的荣誉,也是国家对三军仪仗队战士们的认可。
在此其中,那位主持联欢会的三军仪仗队战士尤为出色,不仅在7年后荣获一等功,而且先后14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是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的获得者,被中国人称作“天下第一兵”。
他的名字叫程志强,以一名服役26年三军仪仗队战士的身份,率领中国三军仪仗队扬名世界,多次获外国领导人称赞,令全球都见识到中国军人的杰出风采。
1955年,程志强出生在山西永济一户贫困农家,全家11口人挤住在三间土坯房中,生活无比艰难。
但程志强从未向生活低头,凭借自身优秀表现,于1973年入伍,成为我国仪仗大队一员,自此开启属于他的荣耀一生、奋斗一生。
对程志强来说,当了仪仗兵并不等于军旅生涯会比上战场的战士简单,相反,他很清楚,一个国家的仪仗队相当于这个国家、这个军队、这个民族在世界的形象,所以仪仗队的整体面貌,仪仗战士的体态精神都必须高于个人,是需要他们用青春、用汗水和辛勤换取的崇高事业。
可“站如青松、坐似泰山、走若铁流、喊像响雷”的要求说得轻松,实现起来却非常艰难。
程志强每天按时练习站立、正步、操枪等动作,日复一日,从无中断,哪怕双腿浮肿到爬不上床、双手因寒冬腊月不能戴手套而冻到僵硬、磨出鲜血老茧、患上静脉曲张、腰肌劳损等“职业病”,他也坚定如初,不肯放弃。
除此外,眼神和表情亦是三军仪仗队战士们需要锻炼的内容。程志强每日对着100瓦的灯泡瞪眼睛,直至双眸充血、不自觉流泪。
在这般高强度、坚韧的拼搏下,程志强只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完成4、5个小时站立纹丝不动、4、5分钟行注目礼不眨眼睛、踢正步均是75公分的出色成绩,成为同一年入伍新兵中首个获得参加编队,执行受阅任务资格的战士,被上级破格提拔为班长。
第一次以仪仗队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眼前,程志强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
几十位从国外归来的知名华侨站在主席台上,激动地看着祖国士兵踩着军乐,威武雄壮地走过,他们的眼眶都湿润了。
他们争抢着话筒,着急宣泄心头感慨,不断说:“看到我们的军队如此威风勇健,我们的确自豪不已!国家强大了,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腰杆子也硬起来了!”
从这些海外华侨的反应里,程志强仿佛看到熊熊燃烧在自己肩膀上的责任。他说,仪仗队不只神气、光荣,亦代表祖国形象,一举一动、一呼一吸皆关系中华民族的威严。
此后,程志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晚上睡觉,他用背包绳捆住双腿,只为矫正“罗圈腿”。
因少时有些驼背,所以程志强十来年没有用过枕头,并找了块小木板插在腰上,时刻保持挺胸抬头的状态。每天训练结束,他不急着回去休息,而是独自一人找一个墙根继续练习站立和腰板。
有人专门计算过,程志强在仪仗队26年所踢正步总和加起来相当于走了10个长征,他的倔强,他对祖国荣誉和仪仗事业的信仰与坚持,都是他性格中最值得人们敬佩的地方。
当然,程志强的辛苦并未白费,很快,他再次迎来晋升,成为仪仗队排长,兼任仪仗司礼执行队长,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工作。
但程志强没有自满,反倒愈加清醒自省。他为了向外国元首报告时能保持声音洪亮、吐字清楚,不丢祖国的脸面,每天又给自己增加练习吐气的训练。
早起,程志强会跑到无人的角落吊嗓子,夜晚则专门准备一盆冷水,把头埋到水中吐气。等到冬天,一块块冰坨子也成了程志强的训练工具,他日日朝着冰坨子哈气,直至将冰坨子“哈”出个洞为止。
某一次,有个国家元首来华访问。他因担心自身安全,特地安排4名女侍卫守护四周,哪怕参加检阅,亦不离开。面对棘手情况,负责向这位外国元首报告的程志强面色不改,按照惯例走到他面前,声音磅礴地喊道:“总统阁下,中国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列队完毕,请您检阅!”
外国元首从程志强的眼神儿里轻而易举看到一股中国军人的自信和自尊,他点点头,挥手让4名女侍卫退下。
事后,负责礼宾工作的领导夸赞程志强临场处理问题的能力很不错。
诸如此类的迎宾司礼任务,程志强一生中一共参与完成400余次。在这些繁杂沉重的工作里,他印象最深的有两回。
一回是我国成立35周年阅兵仪式。那是我们自1959年国庆阅兵后首次公开展示自己的武装力量,程志强担任阅兵旗手,需高举“八一”军旗,引导受阅大军走过天安门前长安街,接受党和全国人民的检阅。
那一年,程志强29岁。在领导的信任下,他义不容辞接过这项考验,写下军令状。
之后,程志强立马投入紧张训练。他需高举的“八一”军旗高6米,重7.5公斤,直径3厘米,再加上风的张力,整体大概有50公斤左右重量。
程志强必须全程保持旗杆直立不抖动,并严格按照军姿标准,走出准确步幅、保持均匀笔直的步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程志强在北京将近40摄氏度高温下,日复一日扛着军旗练习正步,汗水打湿他的军装,又在军靴中汇成小水槽。
但即便如此,程志强也没生出半点儿放弃念头。他把旗杆换成装满沙子的旧钢管,每天举旗、劈旗上千次,双手被磨出水泡,溃烂破皮,疼痛不已。
晚上程志强亦不肯休息,他骑着自行车到天安门广场,一遍又一遍熟悉丈量阅兵路线。
百次以后,程志强发现一个问题:预定的阅兵线全长743米左右,恰巧由1984块方砖组成,他用最标准的正步走完需要991步,花费8分33秒。
程志强牢牢记下这些数字,把自己的训练场换到天安门广场,按照所走距离严格调整步幅,反复走了不知几千个来回。
同时,他在小腿绑上沙袋,将皮鞋多钉两层鞋底,加上8个大号铁掌,只为让踢腿更有力度。短短几个月训练时间,程志强磨坏5双皮鞋和15双军棉袜。
不过他的辛苦未白费。某一次,负责阅兵训练的将军单独考核程志强,程志强顶着4级风,完美完成检查,获得将军大力称赞。
当年10月1日,阅兵仪式开始,程志强在邓小平同志讲话结束后,高举“八一”军旗,雄赳赳气昂昂出现在现场,昂首挺胸通过天安门,通过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绝佳风采,完成了肩上担负的光荣神圣使命。
也正是此次阅兵,程志强荣获“天下第一兵”的美誉。
另一回则是香港回归交接仪式。1997年6月末,程志强带队前往香港,与英军仪仗队及香港警方联合排演5次,开启和英国人的无声较量。
程志强很清楚,此次交接仪式交给三军仪仗队的任务并不复杂,但他们必须全神贯注去完成。
因为就像他在动员大会上所讲,全世界都在注视三军仪仗队,全中国人也在看着三军仪仗队,他们一定要将自己良好的素质和形象传达给全世界,叫全世界明白,中国不只站起来了,亦强大富荣了,中国人民再不是当初任人欺辱、无力还击的弱小存在了。
同月27日,两国仪仗队进入会场,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仪仗队队列整齐,按照次序一一接受检查;英国仪仗队则或手拿帽子、或歪拿着枪,拒绝检查。
看到这一幕的媒体,纷纷称赞中国军队纪律严明,斥责英方松散四处撒野。
排练期间,英方负责任要求中国按英方步调走,程志强不仅坚决拒绝他们,而且带队用完美大气的行进步伐“征服”对手,令英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国军人的步调确实更美观。
30日晚11点42分,交接仪式拉开序幕。程志强带队气宇轩昂步入会场,迎来阵阵掌声与欢呼。1日零点,中国国歌奏响瞬间,中国仪仗战士用力拉动旗绳,在香港缓缓升起五星红旗,实现中国人长达一个世纪的梦想。
仪式结束后,英方负责人为表示他对程志强的尊敬,特地把自己的指挥手杖刻上程志强的名字,赠予程志强。
28年仪仗队服役生涯,程志强就是用这般严谨认真的态度走出中国人该有的气概,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军人风采,让全世界为中国而震撼。
他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兵”。
但正如古话所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程志强前半辈子唯一愧对的便是他的妻子和亲属。
程志强的夫人名唤魏茜芳,与程志强相识8年,数次因程志强工作原因而推迟婚期,最后还是程志强双亲看不下去,强行替儿子商定婚期,提前发放请帖,将万事准备妥当,只待程志强回来娶亲。
可不料,临门一脚时,变故再生。突然接到迎接外部任务的程志强不愿因自己的缘故让活动可能出现差错,遂只得写信回家,告知父母和魏茜芳,自己工作紧张,暂不能回去的消息。
程志强母亲气上心头,直接委派程志强侄子到北京把叔叔“绑回来”,程志强却认真告诉侄子:“我不能因自身问题把迎接外宾的任务搞砸,那关系到祖国颜面。”
程志强侄子无奈,无功而返。
眼看婚礼进行不下去,又一次“夭折”之际,不忍公婆为难的魏茜芳主动提出由小姑子代替哥哥迎亲的提议,但即便如此,村里还是生出阵阵流言,说魏茜芳是不是嫁不出去,为什么非要赖着人家不放,叫魏茜芳心头无比难受。
程志强代表国家迎接外部那一天,魏茜芳在村里抱着一只公鸡,由程志强妹妹牵引着,步入冷清洞房。那一晚,委屈的魏茜芳用泪水打湿她和程志强的喜被,一个人彻夜难眠。
此后,程志强继续一心扑在祖国事业上,魏茜芳则独自在家替程志强照顾双亲,养育儿女,打理家务。
程志强父亲去世那年,程志强正在执行七运会开幕式任务,魏茜芳明白丈夫的为难,一个人带着丈夫的录音,替他回家披麻戴孝,为公公送行。
年过4旬后,程志强的“职业病”越来越严重,每次回家都疲惫不堪。魏茜芳将丈夫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头,竭尽全力在微末小事上给予照顾。
她亲自给程志强端水洗脚,按摩舒缓,看着丈夫肿到如面团的双腿,泪如雨下。
程志强很愧疚,误以为妻子嫌弃他不顾家,连忙向妻子道歉。
魏茜芳擦擦眼泪,告诉他:“我不需要你还我什么,只想你能多注意身体。”
魏茜芳总劝程志强到医院看看,可程志强却不肯暂停工作。没办法,魏茜芳只能在家将中药熬好,再天天送到部队提醒程志强喝。
后来,程志强的伤痛越来越严重,竟连上楼都不能独自完成了。每次回家,程志强皆会提前致电魏茜芳,请妻子搀扶自己上楼。他对魏茜芳感慨,说自己怕是真的不成了。
魏茜芳哭求他到医院检查,程志强一拖再拖,直拖到那年年后,因晕倒被战士抬到医院。
可以说,程志强的大半辈子皆在为祖国利益无私奉献着,而站在他身后,无条件当他的“贤内助”的魏茜芳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正因有了魏茜芳,程志强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往前冲,不是吗?
参考文献:
《走出中国人的气概——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其人其事》
《共和国“第一兵”——三军仪仗队大队长程志强的正步人生》
《“共和国第.一兵”和他的贤内助——共和国仪仗大队长程志强与妻子魏茜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