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七十年代结婚证唐朝时,婚书才具备真正的法律效力。《唐律》中明文规定,男女双方缔结婚姻,两家需互报婚书。唐以后,宋元明清历朝也都在法律上沿袭了这一传统。但是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婚书更多地保障的是男方的权利。一旦确立,女方若想毁约,轻则杖责六十大板,重则发配劳役一年半。对于男方,若想解除婚约只需到官府提请,放弃聘礼即可。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韩国和日本部分地区,至今依旧保留着婚书的传统。《清明上河图》娶亲场景龙凤贴诞生前,所谓结婚证大多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产生。与其说是结婚证倒不如说是“婚契”或者“婚书”。和现在结婚时才领取结婚证不同,那时候的婚书是在订婚时就已经签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按照“三书六礼”的中国传统婚俗礼仪订立“聘书”、“礼书”、“迎书”。“聘书”即订亲之文书;“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之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1)

5月20日某地民政局

“520”这天民政局外一如往年排起了望不到头的长队,大家兴高采烈地准备进去领取一种叫做“结婚证”的东西。怀着“证多不压身”的想法,我拨开了人潮挤了进去。终于,兴奋地坐到了工作人员的面前。你对象呢?啊?哦!对对对!还得有对象是吧?!我立刻掏出手机准备拨给对象,却发现通讯录密密麻麻的名单里找不出那个叫做对象的人。我去!我原来还没有对象!霎时间,我急得汗如雨下。叫床的铃声响了起来......口水又一次浸湿了枕头……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2)

清代龙凤贴(局部)

如果我们穿越到中国古代,大概率是领不到这个叫结婚证的物件。真正意义上由官方颁发的结婚证到清朝时期才出现,被称为“鸳鸯礼书”或“龙凤贴”。是在男女双方定亲后七至十日于当地县衙领取的长约1.2米的结婚证书。上面包含新人的籍贯、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家长、媒人以及主婚人的姓名等,而且所有人都要签字画押。经官府确认无误,双方纳税缴款,加盖公章大印这才算具备了法律效力。然后择良辰吉日,进行换帖仪式。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3)

《清明上河图》娶亲场景

龙凤贴诞生前,所谓结婚证大多是以民间自发的形式产生。与其说是结婚证倒不如说是“婚契”或者“婚书”。和现在结婚时才领取结婚证不同,那时候的婚书是在订婚时就已经签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两家按照“三书六礼”的中国传统婚俗礼仪订立“聘书”、“礼书”、“迎书”。“聘书”即订亲之文书;“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之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三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礼记》和《仪礼》对此均有论述。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4)

末代皇帝溥仪婚礼

唐朝时,婚书才具备真正的法律效力。《唐律》中明文规定,男女双方缔结婚姻,两家需互报婚书。唐以后,宋元明清历朝也都在法律上沿袭了这一传统。但是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下,婚书更多地保障的是男方的权利。一旦确立,女方若想毁约,轻则杖责六十大板,重则发配劳役一年半。对于男方,若想解除婚约只需到官府提请,放弃聘礼即可。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韩国和日本部分地区,至今依旧保留着婚书的传统。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5)

七十年代结婚证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的首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其中废除了“包办婚姻”,规定了婚姻自主和到所在地人民政府领取结婚证的内容。1955年颁布的《婚姻登记办法》更是明确和详细地规定了婚姻登记的具体方法。此后几十年,不同样式的结婚证上都有着那个时代的烙印。2004年7月1日,全国启用新版结婚证,这个红底金字印有国徽的样式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终于拿到结婚证了,来领一张结婚证(6)

新版结婚证

拥有一段美满的姻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缘分。缘分这东西叫人心生欢喜又令人莫名其妙。当下的年轻人多会感叹自己一无所有,没有钞票,没有爱情……但我们究竟想要拥有什么?又是什么归我所有?哪一个不都是过客,我又不是哪一个的过客?如果Ta还没有路过,那就静静地坐在街角的咖啡店点一杯卡布奇诺。如果Ta已经路过,抓住Ta!别让Ta跑了!先灌两瓶二锅头,叫Ta想跑也跑不掉!

不扯了,说点正经的。笔者祖传秘方专业解救广大单身美女。有意者关注我,历史这面镜子前你会变得更加美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