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谈心促进亲子关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和孩子谈心促进亲子关系: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婴儿不会用语言或者其他直截了当的方法来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唯有通过哭泣来传达这些愿望,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真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微笑、皱眉、流泪,疲惫地揉眼睛等),并慢慢成为一个解读孩子的专家。” 这是每个为人父母都想达成的理想画面,是每一位家长的梦想。在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几十种0-7岁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我会选择几种常见的、在公众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来解析一下作者的见解。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情感引导,以及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在婴儿期孩子哭的时候应不应该去抱孩子?应不应该给孩子用安抚奶嘴?在幼儿期对于孩子的惩罚暂停活动有用吗?“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讲述的是面对刚出生的婴儿和一直到7岁的孩子,家长怎样利用情感引导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本书的作者金伯莉·布雷恩,是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注册家庭与儿童心理治疗师,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金伯莉·布雷恩在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结合之后,意识到了情感引导的重要性。家长接受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更乐于和家长建立亲密关系,也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和理解父母。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出一个合作、自立和有责任感的积极向上的孩子。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作者详细的介绍了什么是情感引导,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以及在0-7岁阶段怎么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
在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几十种0-7岁阶段的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办法。我会选择几种常见的、在公众中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来解析一下作者的见解。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情感引导,以及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引导?在婴儿期孩子哭的时候应不应该去抱孩子?应不应该给孩子用安抚奶嘴?在幼儿期对于孩子的惩罚暂停活动有用吗?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引导,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来帮助他们认知情感和表达自我。”
- 情感引导就是让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懂得自身情感的重要性,并能够识别和处理不同的情绪。
- 父母通过情感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任何情感都是可以自由表达的,都是被父母接受的,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 通过情感引导,家长和孩子能够在孩子出现情绪变化的时候达到良好、有效的沟通,进而引导孩子找到解决办法。
这是每个为人父母都想达成的理想画面,是每一位家长的梦想。
在婴儿期孩子哭闹怎么办?“婴儿不会用语言或者其他直截了当的方法来告诉我们他们需要什么,唯有通过哭泣来传达这些愿望,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认真观察他们的肢体语言(微笑、皱眉、流泪,疲惫地揉眼睛等),并慢慢成为一个解读孩子的专家。”
“六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大脑发育水平的限制,还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自我安慰的能力极其有限,因而几乎完全依赖于照顾他们的人。研究表明,经常被拥抱和安抚的婴儿哭得更少,更信任他人,也更加独立。”
6个月以下的婴儿一天24个小时有16-18个小时都在睡觉,只有他饿了、尿了、冷了、热了等等有这些需求的时候才会哭闹。
关于“是否让孩子一直哭下去”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孩子哭也不要管他,哭够了自然就不哭了。他们害怕孩子哭就去抱,孩子就会总想被抱着而不爱躺着。
首先,这么想的家长,一定是特别了解婴儿各种的情绪变化,对于他的各种需求了如指掌,在确认孩子很健康,很正常之后的举动。孩子哭一会也无妨,还有利于锻炼他的呼吸系统。
其次是觉得只要婴儿哭闹就去抱,长此以往他就总想被抱着,躺下之后就会哭闹。但是你要想一下,这么小的婴儿通常都处在睡眠状态,即使24小时被抱着,他也没有精神总醒着。所以,抱一会睡着之后就可以让孩子平躺在床上睡觉。
2020年的4月份,一位新手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趴睡”能力,忽视了孩子的求教哭声,给自己造成了终生的悔恨。
这位年轻的妈妈让3个月大的孩子练习趴着睡,孩子不时小声的哭泣。这位妈妈把婴儿自己放在婴儿室里,任由孩子哭泣。没有去管孩子哭的原因是其他“有经验”的家长告诉她孩子不是大哭就没事,不用管。
妈妈只在门口观察孩子从持续哭,到哭声弱了断断续续地哭,到后来不哭了。妈妈还很高兴,说孩子的“趴睡”练习很成功。
可是孩子再也没有醒过来。孩子哭泣不是无理取闹,一定是是有原因的。孩子的哭泣是求救,可是他的妈妈却视而不见。多么惨痛的教训。
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知道6个月以下的婴儿,很多时间都是处于睡觉当中,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作者的建议是“不建议让新生儿哭太长时间,在他们哭泣的时候需要被摇晃或者被拥抱。”
安抚毯、毛绒玩具和安抚奶嘴金伯莉·布雷恩说有不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安抚毯或毛绒玩具都收了起来,他们认为这类物品会让孩子在情感上一直长不大。
“一件心爱的具有安抚作用的物品可以帮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培养自我安慰的能力。由于年幼的孩子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由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物品来安慰他们。安抚毯就成了父母或者照顾者的象征——因为二者都可以提供平静和喜乐,依赖安抚毯的孩子其实是在依赖父母的替代品。”
婴儿通常是在5-9个月开始对这些东西产生依赖情绪的,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有时会和父母分开,他们把这些小物件想象成是父母,以此来调节父母不在身边的焦虑情绪。
家长有时会把事情想象的很长远,担心给孩子用安抚奶嘴,他会不会一直用下去,甚至一直用到上大学。
“大多数孩子三岁以后就不再使用安抚奶嘴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来自同龄人的压力与日俱增,通常仅仅这一个因素就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宝贝奶嘴了。”
安抚奶嘴除了提供给婴幼儿平静和安详的状态,美国儿科会指出安抚奶嘴还可以防止婴儿猝死综合征,因为吸允奶嘴需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所以专家们推荐孩子在婴幼儿期在午睡和晚上可以持续使用安抚奶嘴。
如果你还有一些顾虑的话,作者给了几个方法,可以减少孩子对安抚奶嘴的依赖:
1. 试着用孩子喜欢的毯子或毛绒玩具来替代,这样当让孩子放弃安抚奶嘴的时候,他还有其他的安慰品。
2. 只允许在固定的时间使用安抚奶嘴,比如在睡觉和乘车的时候。
3. 可以和孩子事先达成协议,外出或者是旅行的时候不带安抚奶嘴。
4. 把家里的一部分奶嘴头上挖一个一毫米左右的小洞,当孩子发现奶嘴破了的时候,告诉他安抚奶嘴也会破的。这是一个过渡,让孩子逐渐接受没有奶嘴的意识。
5. 和孩子一起把安抚奶嘴绑在气球上,告诉孩子气球会把奶嘴带给一个需要它的更小的孩子。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为什么暂停活动会不起作用作者说,三岁以下的孩子的大脑水平决定了他们无法分析和理解暂停活动法这样复杂的教育方式。孩子需要知道怎样做是对的,下一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暂停活动通常都是家长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比如一个十五个月大的孩子把水果圈扔在地上,然后用脚去踩,孩子单纯地就是认为好玩,他喜欢听踩在水果圈上的声音。如果这时候妈妈只是粗暴的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并给与了一定的惩罚,比如罚站。孩子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感觉很委屈,这样做会给孩子带去一定的困惑和压力,下一次他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作者给出的建议是: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千万不要和他们讲道理,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最好的方式就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三岁以上的孩子应用冷静法则和谈心策略,,下面是具体步骤:
1. 让自己和孩子的视线在同一水平线上,与孩子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同时可以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提醒,然后问他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
2. 如果孩子不能停下错误的行为或者不能平静下来,就陪他一起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给予他一定的帮助。注意不要去关注时间的长短。
3.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之后,让他告诉你他的行为有什么不对。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理解,可以把错误的地方跟他多重复几遍,并问孩子下一次他会怎么做,如果孩子不知道,你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
结语最后再总结一下,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儿通常都是在安静的睡觉,只有有需求的时候才会哭,所以首先找到原因,然后满足需求。如果还是哭,就要抱起来或者是摇晃给予安慰,
对于使用安抚毯、毛绒玩具和安抚奶嘴人们都有很多争议,但是我们要明白的是,孩子使用这类物品是因为能够给他们以安慰,使他们有安全感,从而建立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
对幼儿使用暂停活动法是没有作用的,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不明白让他暂停的原因是什么,他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所以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作者给出的办法是冷静法和谈心策略,要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其次是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对于不到两岁的孩子,就不要想和他谈心了,因为他根本就听不懂,最好的办法就是转移法,把他的目光转移到他感兴趣的事物上。
如果你很认可这样的解决办法,还想获得一些其他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去读一读这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相信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