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主要内容,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
马寅初的人口理论主要内容,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20世纪初,当时的人们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包办婚姻的情况时有发生,19岁的马寅初在父母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姓张的女子。父母之命不可违,在父母的催促下,马寅初和她结婚了。受过高等思想教育的马寅初,对于这个妻子并没有什么感情。父母往往是孩子的引路人,马寅初在父母的熏陶下,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刻苦求学。努力和天赋的加持下,马寅初在19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当时天津的北洋大学。上了大学的马寅初也没有忘记继续提高自己,之后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毕业。也就是在他读大学期间,他有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社会的稳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一时之间,中国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过于膨胀必定会带来社会问题,所以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观念却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人就是马寅初。众所周知,自19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在
多子多福,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面,生儿育女是一个家庭的传统,人丁兴旺是家族繁荣的象征。然而,正因为这样的传统观念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压力。然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第一次有人明确提出“计划生育”观念,而这位首个倡导计划生育的人居然有两个妻子、连生八个孩子!
这个人就是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直到今天,他对学术界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有两个老婆八个孩子的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的建议,无疑显得有些不尴不尬,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虽然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已经迈入老龄化的社会进程,甚至出现,出生率远远低于死亡率的人口负增长的现象,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当今世界,人口问题仍然是全球性问题之一,人口压力过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大国,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经济条件的远远,虽然出生率很高,但人口死亡率也不低,所以,人口总数都较为稳定地维持在一定的范围,没有特别明显的波动。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社会的稳定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一时之间,中国的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人口的过于膨胀必定会带来社会问题,所以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计划生育”观念却在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人就是马寅初。
众所周知,自19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被西方列强压榨的状态。那个时期,清王朝腐朽无能,人们更是苦不堪言。而1882年出生的马寅初正处在那个阶段。
马寅初所出生的家庭,是浙江的一个书香世家。尽管社会处于黑暗的状态,但马寅初富裕的家庭条件给予了他稳定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因为他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所以很重视对马寅初的教育,从小给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
父母往往是孩子的引路人,马寅初在父母的熏陶下,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刻苦求学。努力和天赋的加持下,马寅初在19岁的时候就考上了当时天津的北洋大学。上了大学的马寅初也没有忘记继续提高自己,之后以优异的成绩成功毕业。也就是在他读大学期间,他有了他的第一个妻子。
20世纪初,当时的人们思想还没有完全解放,包办婚姻的情况时有发生,19岁的马寅初在父母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姓张的女子。父母之命不可违,在父母的催促下,马寅初和她结婚了。受过高等思想教育的马寅初,对于这个妻子并没有什么感情。
在婚后,张氏对她这个丈夫十分的关心照顾,知道马寅初正在完成大学的学业,面对聚少离多的情况,表示很理解。或许是张氏的贤良温柔打动了马寅初,他对张氏渐渐产生了感情,后来的夫妻两人恩爱不已。张氏还为马寅初生下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但这个儿子却因为生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而夭折了。
在那个时期,儿子被看做是延续家族香火的传承,马寅初的家人在看到他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经常催促,但张氏因为身体原因,已经不能在生育孩子了,而马寅初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伤里,并不想背叛妻子另娶。在种种压力之下,马寅初在1907年选择了出国。
远赴美国的马寅初先后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进修。在他32岁的时候,他顺利取得哲学和经济学的双博士学位。原本在美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他却放弃了美国给他提供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到国内工作。
在国外留过学,又是双博士的马寅初在回国之后自然成为了军阀和地方政客拉拢的对象。但马寅初对于官僚主义深恶痛绝,便拒绝了他们,选择了去大学里面教书育人,把自己学来的知识传授给更加年轻的人。
当他再次回到家乡,在父母的逼迫下,他娶了一个年纪比他小二十来岁的女子,这个女子名叫王仲贞。在王仲贞过门的时候,也不过13岁,甚至这个女子和马寅初的第一个女儿是同学关系。他的原配妻子张氏面对这样的情况,并没有什么意见,而王仲贞也很明事理,并没有为难张氏,两人都很贤惠,一起打理这个家。因为王仲贞的年纪太小,在嫁给马寅初五年后才开始生育孩子,一共孕育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
两个妻子的和睦相处,让马寅初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扑在自己的工作上。他先后辗转北京、上海、浙江及重庆等大学担任教授和主任。马寅初不仅学识渊博,更有一颗热爱祖国的心。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面对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政府的不作为,思想先进的他,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用写文章、出书等方式来进行抨击。
马寅初的做法无疑损害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导致被关了起来。虽然后来在我党的营救下,马寅初恢复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但仍然被限制人生自由,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才结束。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寅初在周总理的邀请下前往了北京,担任北京大学的校长。
马寅初仅在经济学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对人口学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在建国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都需要重新整顿恢复,对生产力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国内技术水平有限,机器等设备条件落后,劳动力就成为开展建设的关键力量。所以在当时,国家是鼓励生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提高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
在1953年为了更好地为经济文化等社会建设服务,掌握需求动态,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新中国也开始了第一次的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在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束后,显示那时中国的人口数量足足有六亿多,而人口增长率更是高达了22%。马寅初一直关注着中国的人口发展,他面对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在1954年,他提出了“新人口理论”,还出版了《新人口论》一书,详细地阐述了他对于人口增长过快的理解。
在这本书里面,他主张: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如果不对人口加以控制,社会将面临很大的问题,因此,要从根源上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就要对出生率加以束缚。此外,他还从劳动生产率、科学技术、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论述了人口增长与它们之间的矛盾。他还提出建议,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之后的五年计划内容之一,并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工作。
从现在来看,马寅初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前瞻性,但正因为这样的思想过于前沿,所以对于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来说,他的这一观念是不被认可的。他到理论发表之后,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有人也借此机会针对马寅初,对他进行栽种陷害。
在那段时间,马寅初不仅被革去了职务,而且他所发表的那些意见都被禁止。直到七十年代后,人口膨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出现,人们才真正认识到马寅初当时所提出的新人口理论是可靠的,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马寅初也得到了平反,而此时的马寅初已经98岁。
马寅初的观念之所以不能被大众接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既倡导计划生育,但他自己却有两个妻子和八个子女。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并没有以身作则,只是空口白话,其实这种看法是有失偏见的。
在不同时期对待不同事情的看法应该全面对待,马寅初的两个妻子和八个子女与他提倡的计划生育并不冲突。
马寅初的孩子都是在1926年之前所生,当时他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人口膨胀的危害,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口普查工作的开展。而且当时不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社会形态,都不能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相比。他之所以会有两个妻子,也是受封建思想所迫,为了家族血脉的延续。
1982年5月,享年101岁的马寅初因病去世,回顾他的一生,他走过封建社会末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也经历过许多的波折。他能在那个时代就提出计划生育的远见思想,并且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不得不让人佩服,他在教育以及人口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不容忽视。在他逝世的这一年,国家也意识到计划生育的严重性,把计划生育纳入宪法,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时代在更迭,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中国的人口政策几经变化,都是应对不同国情做出的选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