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怎么和林徽因分手的?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
徐志摩怎么和林徽因分手的?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旅居伦敦期间,连绵不断的阴雨时常敲打着这位浪漫女孩儿的心。异国他乡总不免有些许寂寞。1920年4月,林长民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赴欧洲考察,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16岁的爱女林徽因。1923年伊始,徐志摩便接到了自己老师梁启超写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等于明说,林徽因已许配给我家儿子,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徐志摩虽对老师一向敬佩有加,但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却毫不退让,于是回了老师一封信:“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就是在这封信中,他宣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成了他传诸后世的金句。旅居英伦,理想的她希望生活有点浪漫发生林徽因,民国人物中不可缺席的一位,在今天更成为众多文青的女神。人们大多了解她的才情与美貌,却鲜少知道她是中国最
1922年3月,诗人徐志摩与元配张幼仪在德国协议离婚。在张幼仪被动答应只做徐家媳妇、不为志摩之妻的约定后,1922年10月,徐志摩放弃掉熬了两年即将到手的剑桥大学硕士资格,归心似箭地赶回国内,见到了他朝思暮想且风华绝代的林徽因。
令他不敢相信的是,此时的林徽因已同自己恩师梁启超家的大公子梁思成,缔结了婚约,只因两家父母"已有成言"。
徐志摩倘若就此打住,那他就不是后来人所共知的那个爱情战士兼著名诗人了。
为表明自己与旧式包办婚姻的决裂立场,和追求新式婚恋自由的决心,他于11月8日在《新浙江》副刊“新朋友”离婚号上,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徐志摩张幼仪离婚通告》。此时诗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一时舆论哗然。
1923年伊始,徐志摩便接到了自己老师梁启超写给他的一封长信,劝他“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这等于明说,林徽因已许配给我家儿子,你就不必再干扰他们的幸福了。徐志摩虽对老师一向敬佩有加,但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却毫不退让,于是回了老师一封信:“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就是在这封信中,他宣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这成了他传诸后世的金句。
旅居英伦,理想的她希望生活有点浪漫发生
林徽因,民国人物中不可缺席的一位,在今天更成为众多文青的女神。人们大多了解她的才情与美貌,却鲜少知道她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建筑师,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林徽因是典型的民国名媛,父亲林长民则是叱咤政坛的倜傥之士,北洋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
1920年4月,林长民被安排作为国际联盟观察员赴欧洲考察,这一次,他带上了自己16岁的爱女林徽因。
旅居伦敦期间,连绵不断的阴雨时常敲打着这位浪漫女孩儿的心。异国他乡总不免有些许寂寞。
20多年后,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信中,回忆了她这段伦敦岁月:“我独自坐在一间顶大的书房里看雨,那是英国的不断的雨。我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我能在楼上嗅到顶下层楼下厨房里炸牛腰子同洋咸肉,到晚上又是在顶大的饭厅里(点着一盏顶暗的灯)独自坐着,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同刚刚垂肩的发辫,一个人吃饭一面咬着手指头哭——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而实际上却只是天天落雨又落雨,我从不认识一个男朋友,从没有一个浪漫的人走来同我玩——实际生活上所认识的人从没有一个像我所想像的浪漫人物,却还加上一大堆人事上的纷纠。”
当时芳龄16岁的她怎会知道,就是这一年,会有一个风流倜傥的浪漫之人要来叩响她的家门和内心。此人就是徐志摩。
林徽因在英国
作为日后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可谓多才且多情,其细腻而热烈的诗句行文,至今仍被奉为情书中的教科书。
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怀着对哲学家罗素的憧憬,毅然放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前往伦敦剑桥大学。他与哲学导师罗素失之交臂,却意外邂逅了一生中不期而至的美好。
徐志摩在英国广结名流。为了结识大文学家狄更斯,他找到了暂居伦敦且交游甚广的林长民。起初,他敬佩的是林长民摇曳如诗的口才,可渐渐地,却被其爱女林徽因的非凡气质灵动才气所吸引。
徐志摩向林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而且用情激烈。这些都逃不过林长民的眼睛。幸好,林长民豁达大度,既不责怪徐志摩的所为,也没禁止女儿与他往来。
诗人动了情,不说天崩地坼,也要轰轰烈烈,更别说是徐志摩这般汹涌的才情与炽烈的爱意。林徽因,动了心。从此以后,在柔柔的康河绿波边,金阳沐浴的垂柳下,他们漫步吟诗,互诉衷情,很快便坠入了爱河。
恰在此时,徐志摩的夫人张幼仪从国内来到伦教伴读。这大约是徐父的旨意,徐志摩不敢违抗。张幼仪以夫唱妇随为满足,整天在家里清理房间、买菜烧饭。徐志摩大部分时间泡在学校,即便回家,也很少与张幼仪说话。
徐志摩每天早上都要急急忙忙赶到附近的理发室整理头发。张幼仪很纳闷:家里用度很多,经济也不很宽裕,完全可以自己把头发梳理一番再到学校去。后来,张幼仪从别人口中得知,徐志摩每天去理发室是因为理发室对面有一间杂货铺,那是他与一位女朋友的联络地址。他们每天都有书信往返,而且信是用英文写的,这位女朋友就是林徽因。
林徽因在伦敦公园
拒绝大海的诱惑,她却给自己留下了疑问
林长民很快察觉到徐志摩对女儿的感情超出了友谊的界限,于是,他以父亲是身份给徐写了封信:“志摩足下,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想足下误解了。友谊常保,此意幸谅察。”这份“惶恐”中,自然有个世俗的考虑:徐志摩不仅是人夫、两个孩子的父亲,而且他已认定林徽因是他生命中唯一的灵魂伴侣,决定遵从爱与自由的旨意,与张幼仪离婚。
林徽因这才被徐志摩的狂热吓得惶恐不安起来。当她听说张幼仪要只身前往德国,便知道他们间的变故“不会和我无关”,当她在站台看见张幼仪“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她颤抖了。于是,等不及徐志摩回来,她收拾起散乱纠结的情丝,做出了一个快刀斩乱麻的决定。因此,当徐志摩以自由之身匆匆返回剑桥时,佳人已不在,人去楼已空。留给他的,只有一封林徽因亲笔写的分手信。
多年后,林徽因的好友费慰梅解释了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一大原因,林徽因自己已是大姨太太的女儿,可父亲喜欢的是二姨太太。她不能想象走进这样一种人际关系,这其中会使她自然想到母亲一样的羞辱。
当然,对徐志摩而言,林徽因当初给他的,仍是一封残酷的分手信。可是这对林徽因来讲,又何尝不残酷呢?“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于是她在信中说:“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但临到信尾,她又不得不承认自己处理感情问题比较“拖泥带水”。她说:“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徐志摩(右二)与泰戈尔(前排坐者)在英国合影
那被她推开的爱情,始终不曾远离她的一生
“寻求灵魂伴侣”这一向往,引领徐志摩在他匆匆的36载人生里历经了3段感情,交错于3个不同女子的生命之间,她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其中,唯一拒绝了他的林徽因,却也是与他一生牵涉甚深的一位。尽管她最终还是做了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明媒正娶的儿媳。
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是一直怀恋着林徽因的,且总是梁、林两家的座上宾。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各种关联,也从未因为拒绝过他对自己的追求,并已嫁作他人妻,而真正中断过。
1924年四五月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和林徽因都是诗坛中人,自然就一起接待,一起进出会场,还一起演出英文戏剧。这一次次的接触,又点燃了他们昔日的热烈情感。5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们俩又一次会面。林徽因马上要随梁思成到美国留学去了,她也不可能成为他的妻子,两人终不能成为眷属已成定局。
5月20日,泰戈尔一行离开北京去太原,徐志摩陪同前往,到车站送行的人很多,林徽因也在其中。看到林徽因,徐志摩立即赶写一封信给她。可是,车子已经启动了,徐志摩情急之下,跳下车子把尚未写完的信送给林徽因。泰戈尔的秘书思厚之见他太伤感,就一把将信抢过来替他藏起来,没有转交给林徽因,径自带回英国。
信中写道:“我不知道我要说的是什么话,我已经好几次提起笔来想写,但是每次总是写不成篇。这两日我的头脑总是昏沉沉的,睁着眼闭着眼都只见大前晚模糊的凄凉的月色,照着我们不愿意的车辆,迟迟地向荒野里退缩。离别!怎么的能让人相信?我想着了就要发疯,这么多的丝,谁能割得断?我的眼前又黑了。”
对徐志摩而言,这是一份多么难舍难分的情啊!
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是,藕断丝依旧,它还时不时地啮噬着彼此的心灵。林徽因到了美国后,反复咀嚼徐志摩对她的一片真情,因而产生了些许歉意。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请你告诉志摩我这3年来寂寞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到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
自留学回来以后,两人又时有走动,把当初的恋情升华为更高境界里的情愫。
不久,徐志摩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徐志摩再婚后并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其主要倾诉对象中,就包括了林徽因。直到1931年,他从山东乘坐一架邮政班机的途中,在济南上空坠机身亡。而此行如此匆忙,只为要赶回北京,去参加林徽因的一次建筑学讲座。
徐志摩遇难身亡后,林徽因请丈夫梁思成去了趟济南,从飞机出事地点拾了一块残片,直到去世她都把它挂在自家卧室的墙上。
这是她对徐志摩独有的一种情真意挚的纪念,也是她胸怀坦荡的表现。
1934年11月19日,林徽因偕梁思成去南方考察,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浙江硖石。车停后,她下了车,在深沉的夜色里,独自站在车门外,凝望幽暗的站台,默默回想往事,泪水不由自主地溢出来。
徐志摩那被16岁时的她拒绝的爱情,却原来始终都不曾远离她的一生。即便在她去世很多年后的今天,每当我们提起林徽因来,也总会第一时间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另一个名字——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