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笔者的太太解不开这道题不要紧,可是雍纠的太太要是解不开,那可是要死人的,而且肯定是要死人的!笔者曾经试着问过太太,她歪着头想了半天,笑着和我说,当然是要爸爸,不要你啊!可我看得出来,她确实是解不开这道题。“人尽可夫”这句成语来源于此。其本意并不是说女人不守妇道,生性放荡云云。《左传》的内容笔者就不翻译了,相信读者也都能读懂,不过,作者在这里想问,如果您是一位女性,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无解,真的是一道无解之题!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1)

图片来自网络

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一件事,事情不大,但给妇女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极大,把妇女合理、合法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推后了几千年。

据《左传·桓公十五年》:

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

“人尽可夫”这句成语来源于此。其本意并不是说女人不守妇道,生性放荡云云。

《左传》的内容笔者就不翻译了,相信读者也都能读懂,不过,作者在这里想问,如果您是一位女性,遇到类似问题应该如何处理?

无解,真的是一道无解之题!

笔者曾经试着问过太太,她歪着头想了半天,笑着和我说,当然是要爸爸,不要你啊!可我看得出来,她确实是解不开这道题。

笔者的太太解不开这道题不要紧,可是雍纠的太太要是解不开,那可是要死人的,而且肯定是要死人的!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2)

图片来自网络

笔者曾经反复思量,这是不是就是封建社会父权和夫权之争呢?但细思推之,似乎不应该是这样。

以雍姬之母对此事的解决方案来看,她似乎应该是在维护父权,但她是祭仲的妻子,维护的是丈夫的利益,又似乎不应该是在维护父权,而应该是维护夫权,那她到底是在维护什么权呢?

想了很久之后,笔者终于明白了,雍姬之母是打着维护父权的名义在维护夫权,既如此,那她又怎么能要求雍姬损坏夫权来维护父权呢?这不是双重标准吗?这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因此,这还真的不是父权和夫权之争,而是雍姬之母极度自私自利的表现。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郑厉公对此事的一番评价。

据《左传》:

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

就是这句话,使得妇女合理、合法登上政治舞台的时间被推迟了几千年。

在我国封建社会,妇人干政被贬称为“牝鸡司晨”,无论是吕后还是武则天等,即使她们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多大贡献,在主流社会的舆论中都是不被承认的。而在夏商周三代时期,妇女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这主要指的是国王、诸侯和贵族们的妻族。

在上古时期,贵族之间的联姻是一种政治利益的交换。在商代,贵族妇女是可以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参政或者从军的,如商代的妇好;

在周朝,如果不是周武王联姻了东夷的贵族姜子牙,恐怕也不会获得东夷集团的全力支持,在讨伐纣王的时候,出兵进犯商朝,使得商朝十万主力出征,造成朝歌空虚,被周武王一战成功。

周朝为了感谢东夷姜姓,就决定和姜姓世代联姻,历代王后都是出自姜姓。如果有违背,那姜姓就会组成联军来讨伐他。西周因何为灭亡?并不仅是周幽王无道,而是周幽王废掉了姜姓王后,改立姒姓的褒姒,激怒了申侯,最终才酿成了惨剧。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3)

图片来自网络

因此说,最起码在春秋时期,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就以发生这件事的郑国为例,要不是郑武公之妻武姜干政,逼迫郑庄公不断加封共叔段,又哪里会造成兄弟阋墙的悲剧?

但是,没办法。这些母也好,妻也好,背后站着的都是一个个国家或者一个个势力家族,等闲是得罪不得的!如果对他们稍有慢待,就有可能位置不保。这也是郑庄公的长子公子忽不娶齐国文姜的缘故,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齐大非偶”的佳话。

公子忽的老爹郑庄公是好意,想给自己的长子娶个齐国的媳妇,一旦郑国将来有事情,齐国会出手帮忙。可公子忽拒绝的原因虽然是不敢高攀齐国,但潜台词就是不想将来受齐国的控制。当然了,也有文姜过于风流的缘故。

也就是这位文姜,在害死了老公鲁桓公之后,无颜回国,停留在禚地(今济南市长清区,原山东省长清县),仍然遥控着鲁国的内政。

如果说,这些女人能够为自己的夫国争取利益也就罢了,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是父国利益的代言人,这就引起了绝大多数诸侯和贵族们的反感。

但是,春秋时期每一个国家皆是如此,每个国家都有女儿嫁到别国,都在为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力,因此,也就老大别说老二,大家心知肚明也就是了。可是,此次发生在雍姬身上的事件,却触到了各诸侯国的底线。

按照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女人嫁人后,就应该一切以夫家的利益为重。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儒家才发展出了三纲五常。

此说虽不全对,但也是有着一番道理的,可雍姬的做法却严重违背了这个原则,使自己丈夫被杀,国君因此逃亡,几乎毁掉了一国,其破坏力不可谓不大!

所以说,郑厉公在逃亡之前说的那句“谋及妇人,宜其死也。”指的并不是妇人没有能力,而是这些妇人代表的利益是和丈夫们不一致的,和她们商量如何损害她们的家族利益,无疑是与虎谋皮。因此,郑厉公说雍纠的死是自找的。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4)

图片来自网络

雍姬算是开了个坏头,从此之后,各诸侯国和贵族们都以此为戒。终春秋战国之世,虽然战争不断,兼并不断,但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件。反而是,正妻的地位不断下降,妾的地位却不断提升,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君位的继承。所以,在由齐桓公组织召开的“葵丘之盟”中,就非常清楚的写上了“不得以妾为妻”这一条盟约。由此可见,妻的地位在此时已经下降到了何种程度。

妻的地位下降,妾的地位提升的原因就是各诸侯国不想给予妻过多干政的机会,而妾绝大多数都是战俘或者地位低下者,是没有娘家的。没有娘家,自然也就没有了利益的相关人,她们就会以夫家的利益为第一位,因为只有夫家兴旺发达了,她们和她们的孩子们才会有好日子过。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期,夫家们终于开始相信这些妇人,这才出现了后世的有些把家中财产由媳妇掌管,技艺由媳妇继承,所谓是传媳不传女嘛!

但封建社会毕竟是父系社会,女人持家是没有问题的,但要参政,那是绝对不可以的。

后世很多人都认为不允许妇女参政是瞧不起妇女,是男女不平等,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在封建社会中,女人参政,必须首选依靠自己的家族,这就形成了外戚干政,这就又产生了家族利益,就会对夫家的利益产生了冲击,又会形成一个死循环,这对封建社会的统治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说,不允许妇女干政,并被贬低为“牝鸡司晨”,并不是说女人没有能力参政,而是看她们代表的是哪一种势力的利益,如果代表的是夫家的利益,那自然是好的,否则就是干政。

在封建社会中,出现了很多女人干政,甚至做了皇帝的事情。

像吕后为什么会受到反对?因为她在当政后代表的已经不是刘氏家族的利益,而是吕氏家族的利益了,因此才会受到后世的责难。

武则天为什么会受到后世的责难?因为她不仅仅是代表了武氏家族的利益了,更是改朝换代,要以女权替代男权,这样自然受到了后人的批评。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5)

图片来自网络

而像宋朝的刘皇后、曹皇后、高皇后虽然也有干政的嫌疑,但她们代表的始终是赵宋夫家的利益,因此就成为了一代名后。

这种习惯一直沿用到了清朝,慈禧太后虽然是女人干政,仍能获得大量满清贵族的拥护,其原因就是她本人虽然穷奢极欲,但是她代表的是满清夫家的利益,并没有给予自己家族过大的权力。

到了民国时期,虽然妇女拥有了参政的权力,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仅是作为一种粉饰。只有到了新中国,妇女才在真正意义上合理、合法的的参政、议政,因为她们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

以上内容仅为笔者一家之言,若有不如人意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子夫最后的下场:父权和夫权的一次博弈(6)

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