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公元1037年1月1101年8月),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临其境】

苏轼(公元1037年1月1101年8月),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成就。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为“宋四家”之一;画,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

苏轼十九岁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也是四川人,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不仅娴淑貌美,温婉可人,而且侍亲甚孝,蕙质兰心,更是饱读诗书,颇通事理。

据记载,苏轼有天夜里背书时,突然忘了接不下去,陪伴在旁边的王弗就随口提示了苏轼,让本身就饱读诗书的苏轼大为佩服。这就可以看出,王弗本身的才学肯定也是非常高的。

不仅如此,史书记载,苏轼做官以后,凡是同僚、下属等前来拜访,苏轼在前厅和客人聊天,王弗就在帘子后听,待客人走后,王弗能为苏轼分析客人为人,常会让苏轼受益匪浅。有一次,一个叫章惇的来,王弗就告诉苏轼,说这个人必是奸恶之人,要加以提防。苏轼没当回事,后来苏轼不断地被流放,甚至流放到海南岛,都是因为这个人。

这样的一个真正的贤内助,却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苏轼造成了是绝大的打击。后来宋代开始了著名的王安石变法,苏轼被认为是旧党成员,倍受打击,不断外放。从年少成名、踌躇满志,到仕途不顺,人生失意,苏轼精神上的痛苦是无以言表的。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2)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到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在密州的第二年正是王弗十年忌辰,苏轼自然而然的梦到了王弗,感叹爱侣已去十年,感慨命运无常,世事难测,思念到达顶点,发出了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心声:

你已经离开我整整十年了,不用想,你就来到梦里。你远在千里之外,我满腹的凄凉悲凉、坎坷遭遇,我怎么和你说啊!现在的我就算站在你面前,你也认不出来了,我已经老了,四处奔波,满面灰尘,两鬓如霜。

昨夜梦里,我回家了,你正在窗前梳妆打扮。你我二人默默相望,一切尽在不言中,唯有不停地悄然落泪。我能想的到,明月下种着小松树的坟,就是思念妻子痛欲断肠的地方。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3)

【一句钟情】

很惭愧,我第一次读这首词,是在金大侠的《神雕侠侣》书中,杨过苦等小龙女16年后,来到绝情谷底,盼着小龙女能出现,当约定时间过去一夜之后,杨过心中悲苦、万念俱灰,思念到彻夜无眠时,想到的这首被后人誉为悼亡词之首的千古佳作。书中是这么描述的:

霎时之间,心中想起几句词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东坡悼亡之词。杨过一生潜心武学,读书不多,数处前在江南一家小酒店壁上偶尔见到题着这首词,但觉情深意真,随口念了几遍,这时忆及,已不记得是谁所作。心想:“他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我和龙儿已相隔一十六年了。他尚有个孤坟,知道爱妻埋骨之所,而我却连妻子葬身何处也自不知。”接着又想到这词的下半阕,那是作者一晚梦到亡妻的情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料想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不由得心中大恸:“而我,而我,三日三夜不能合眼,竟连梦也做不到一个!”

……双足一蹬,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4)

读《神雕侠侣》时,正值年幼,极爱这部书,先后看了N遍,每看到这飞向跳崖的时候,都会感动落泪。这也许正是“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最好答案吧!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一句,被我永远地刻在心里。据记载,王弗死后,运回了眉山东坡安葬,苏轼因王弗生前极爱雪松,因此苏轼就带着家人,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对此,苏轼诗曰“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诗书不能读死书,要了解写作背景和真情实感。当时,苏轼正经历着仕途坎坷,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却仕途无望、报国无门,心中的郁闷无处渲泄。他所能做的只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尽力为百姓做事谋利,心中期待着一身才能,有用武之地,能为民谋利,为国出力。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5)

【诗之感悟】

苏轼出道即是巅峰,直接得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也深得当时皇帝的敬佩,仕途起点是非常高的。

可恰逢乱世,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皇帝,频繁的皇权变更,也导致政策的摇摆不定,表现为新、旧两党之间的内讧,谁得势谁就要打压失势一方。

为官即是为人,苏轼为人坦荡,生性豁达,对如何施政有自己的看法。新党得势时,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新党领袖王安石,遭到排挤,差点丧命;旧党得势时,苏轼再次谏议抨击旧党执政后的问题,又引起了旧党的极力反对。于是,苏轼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容于旧党,只能自己离开京师,以求自保。

要知道,以苏轼的才学、名气,在当时文人中的影响力,他如果能迎合得势党派,必然会官运亨通、仕途显赫。哪怕有一些委曲求全,对得势党派不予置否,也没有人敢于难为他。

可苏轼偏不,坚持为国为民,看到不公就要说,看到弊端也要说,这正是他一生坎坷、不断被贬的根源。这也正是苏轼为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6)

一、敬业爱国。

古代传统理念中一直有着“学好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忠君爱国思想,为国出力也是苏轼的最高理想。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写道“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意思是说: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7)

当时国力孱弱,常受北方的大辽、西方的西夏侵略掠夺,苏轼虽才高八斗,学识过人,无论何处为官,都能勤政爱民,造福一方,倍受百姓拥戴,但因政见不合常被流放贬官,并不被朝廷重用,为此常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这首词充分抒发了心中的积郁失意之情,表达了期盼重用的发聩之声,发出了报国杀敌的豪情之志。

我们普通人,也许才学不高、能力有限,做不到济世安民,但我们能做到敬业爱国。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复杂形势,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为民做事为国出力。比如,面对疫情,我们众志成城,共同抗疫,就是爱国。再比如,大国多方出手,打压我们的民族品牌华为,我们就应该上下同心,支持华为。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8)

二、心存善念。

苏轼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之一》中,有两句诗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一首很简单的诗,平铺直白:不放下窗帘,是等着乳燕能回家;打开窗门,让冲撞着窗户的苍蝇能出去;吃东西经常剩一点,是给老鼠留下的;怜惜飞蛾,晚上不能点灯。简单却蕴藏着一颗伟大的善心,我认为这可不是迂腐,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是对众生平等的大智慧大慈悲。

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古人所读的书都是教导人如何做个好人、做个善人,甚至教人如何成为君子,进而成为圣贤。

加德夫大学与德州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因果报应说的是真的:当人心怀善念、积极思考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免疫细胞也变的活跃,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念常存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而当心存恶意、负面思考时,走的是相反的神经系统,负向系统被激发,使人的体液内产生毒素。结果就是善良的人往往更加健康长寿。

成就小的成功靠的是能力和机遇,成就大的成功靠的是善良和操守。我们应该做人向善,要认真对待亲情、爱情、友情,善待学习、工作、事业,才可能减少焦虑、忧愁和烦躁,这才是我们要认真努力的方向。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9)

三、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群人的集体意识。文就是“记录,表达和评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

苏轼最大的成就在词上,以前词被视为小道,苏轼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对词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极大地提高了词的地位。从这点上看,苏轼完好继承了传统文化,并积极进行创新,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世界悠久,世代相传,独具特色,汇集了各种思想文化、观众形态,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举一从千,已经融入我们世世代代的血脉中。

近代的百年屈辱,中国传统文化倍受争议,一些传统文化濒临丢弃、失传的危险,反倒是韩国日本更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可喜的是,现在已经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更应该是传承者,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也教育着自己的下一代,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宣扬中华美德,使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发挥光大,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0)

四、宠辱不惊。

苏轼令后世敬仰的,还有其宠辱不惊、胜负两忘的人生态度。

在《定风波》中,苏轼这样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是说:别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如吟诗慢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披着蓑衣冒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上。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感到寒意,夕阳西下,却向我迎来。回头看看经历的风雨,回去了,所谓风雨,无谓晴天。

寥寥数语,一种久经风雨之后,无悲无喜,悠然自得的人生心态跃然纸上,每每读罢,总会有大彻大悟般的感悟。现代社会,每个人都似乎忙忙碌碌,不知所求,其实仔细想来,我们就是缺乏一种宠辱不惊、胜负两忘的人生态度,真的看淡看轻,超然物外,也就无所谓了。

为爱殉情的悲壮句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