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最新更新: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
雕塑最新更新: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 《NANA POWER怒放》主题论坛“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现场艺术头条app请扫描以下小程序码登录平台即可在线观看精彩回放在艺app
2019年3月20日,《NANA POWER怒放》主题论坛第二场——“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四层顺利举办。雅昌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参展艺术家李赢、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唐尧、青年艺术家卢征远、自由撰稿人张一与大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分享了新雕塑背景下的女性创造与影响,并与在场观众展开了积极的互动讨论。
本次论坛源起参展青年艺术家李赢及其作品
▲ 参展青年艺术家李赢
▲ 参展青年艺术家李赢部分参展作品
嘉宾合影
▲ 《NANA POWER怒放》——“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主题论坛嘉宾及工作人员合影
精彩现场回放
请扫描以下小程序码登录平台
即可在线观看精彩回放
在艺app
艺术头条app
论坛现场
▲ 《NANA POWER怒放》主题论坛“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现场
▲ 积极参与的观众
论坛主持人
谢慕
谢慕,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系,获硕士学位。资深媒体人,担任中国最具影响力艺术品网站——雅昌艺术网总编辑,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年度艺术评选AAC艺术中国策划人、雅昌艺术基金会理事。
2008年至今,一直在最大的中国艺术品网站工作,担任编辑、主编、执行总编等职务,深入观察与研究中国艺术发展动态、艺术市场变化与青年艺术家成长趋势等,研究方向在中国当代艺术现状与批评、西方美术史研究等,发表多篇关于艺术市场、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媒体发展趋势等相关发言与文章,十余篇文章在国家重点报刊发表,诸多采访报道文章在雅昌艺术网上公布。
2012年曾担任《抗体——守望与突围中的西安当代艺术文献展》策展人、2013年曾担任《领军当代——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往届获奖艺术家》《时代关照——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平行展》执行策展人。
论坛嘉宾
李赢
李赢,1985年生于湖南,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曾获2015年阿波罗艺术未来奖“最具探索艺术家奖”;入围第九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2014年获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曾竹韶奖;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研究生毕业优秀创作奖。艺术8·中国奖得主;获2012-2013学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4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导师隋建国;2013年交换于荷兰皇家艺术学院Koninklijke Ac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
唐尧
唐尧,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批评家、策展人,中国艺术批评家年会学术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雕塑的理论研究与展览策划,2008年担任北京奥运会雕塑项目艺术总监,2011年获中国雕塑理论最高奖“中国雕塑史论奖”。2007年至2018年担任《中国雕塑》执行主编。
卢征远
卢征远,艺术家、策展人,现生活工作于北京。1982年出生于辽宁大连,毕业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近年来侧重于公共艺术的创作与研究,策划“观唐开园大展-桃花源公共艺术展”“生长力—上海浦江华侨城十年公共艺术计划”“丝路新语-2018博鳌国际公共雕塑展”等大型公共艺术展览。
张一
张一,自由撰稿人,从事雕塑创作、教学。1984年生于山东,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纽约绘画与雕塑工作室学院(New York Studio School of Drawing, Painting and Sculpture),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UCL),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嘉宾对谈
▲《NANA POWER怒放》主题论坛——“新雕塑与新情感当代现状”主持人谢慕
▲ 青年参展艺术家李赢
Q : 作为本次雅昌艺术网为《NANA POWER怒放》推荐的参展青年艺术家,你从事雕塑创作十余年,请问你是如何看待此次论坛“新雕塑”这一概念的?
A:“新雕塑”这个概念很难具体去定义。作为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去给这个行业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雕塑在历史上其实经历过很多阶段,比如神权、皇权......发展到后期转变为对人性的提升。对雕塑家而言,现在是一个在时代语境下很尴尬,同时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一个时刻。因为在我们所认知的历史艺术谱系下,雕塑有过中断期,于是我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西方艺术谱系近十年的概念补齐,之后开始着重于发掘本土以及民族文化这个话语权。为此,建立强大而连贯的艺术谱系成为了最迫切的需求。
“新雕塑”有点像谈论某种观念,它其实不是一个很具体的艺术形式,它是一个对于思维、对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回应方式。
Q :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爆炸及碎片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特征下,人们对待事物的耐心、毅力以及坚持都会有所改变。请问你是如何看待“新雕塑”这个概念与我们所处时代的关系的?
A:“新雕塑”是一个跟时代相关、非常宏大的语境。在我的艺术创作过程当中,首先不会把它作为一个非常固定的参照体系;其次,我基本上都会以一种个体的生命体验去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式或者说作为一个创作概念的切入点。但是与此同时,这个生命个体的体验也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大框架下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待事物的耐心程度也有所改变。比如说很多人没有耐心认真的读一本书,但是却对网络社交软件有极大的耐心。这里面牵扯到对信息的主动抓取和被动输入的一个选择。比如说读书,这里的读书并不是单指读书这个动作,而是指代对于一些需要人们自主从中提取信息出来的事情,这个过程其实是有门槛有困难的。那些需要主动获取的信息也并不是很容易能够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当中。但是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当一些不会让你感到痛苦、舒适且能够麻痹神经的信息涌到你眼前时,它们就能够填补你的困乏。等到你的大脑完全被这些信息所占据,你也就不会对这个时代再感到困惑、你的心灵也将不再空虚,同时也可能再也无法感受到一些沉重的东西。
▲ 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唐尧
Q:作为中国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您在中国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雕塑的理论研究方面独有建树,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新雕塑”这一概念的?
A:我来把这个“新雕塑”的概念重新梳理一下。实际上“新”很难确切的给它一个定义,因为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向后推移的一个概念。比如说20、30年前,我们所说的最传统、最狭义的雕塑在概念认知里是古典、学院、具像、泥像、写实的。如果从这样一个立场来看,除了这些最传统的部分以外,其它的部分全都是“新”的。从我们今天看来,我更愿意把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一部分划分到传统雕塑的范畴里,因为他们已在历史中被定义;相对而言,今天的“新”我们又更加强调了一些场域性、观念性、数字介入、新媒体介入的概念,这是我们目前所说“新雕塑”的一般性范畴。
同时我还想强调说明一点,“新雕塑”也有一些狭隘的概念范畴:如新表现主义、新具像、新工笔,新人文。随后“新雕塑”中的“新”在传统的范围里把这些概念延伸开来,跟后现代反思、逆反的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说“新雕塑”它可能是根,只是转换了一种语言,因而具有了更好的表现性,更丰富、更多元的语言,又经过了形而上高度的形式感锤炼,最后达到了一种“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由于一些新技术的介入,所以我们看起来它似乎跟传统的雕像很像,仍然是个具像的东西,但是它却从本质内涵上与传统区别开来。这是“新雕塑”最狭义的一个概念。
Q : 现在有很多的机构借助“新雕塑”这个话题在做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但实际上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市场的概念,它可以成为这个行业里面的理论派。您认为“新雕塑”反映的是它跟这个时代怎样的关系?
A:所有的艺术形式是根据艺术家本人境由心生的。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及状态一定跟他所处的时代有一种呼应的关系,这种呼应关系有时候很直接,有时候很隐蔽。但是任何一个艺术家绝对不能跳出这个时代所赋予他的印记,这是一个大的前提。
我认为的“新雕塑”是从几个概念方向上去呼应着这个时代的。首先是人的个性,然后是艺术语言的方法、手段、技术和形式。这二者如果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就可以触动这个时代下观众最敏感的神经。举一个科技方面的例子,年轻人在快速浏览网络的状态中,他的整个思维的节奏以及对于事物的敏感度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今天抱一本《追忆似水年华》,我相信谁也看不下去;但是今天的社交软件,十几秒、二十秒的内容运营就拥有大量的关注度。我认为艺术家首先要跟这个时代大多数人的心理结构有一个共鸣,之后你的艺术效果才可能会越来越好。
▲ 青年艺术家卢征远
Q : 作为青年艺术家,同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您在雕塑领域也有很丰富的经验。请问您怎样看待“新雕塑”这个概念?
A:本次论坛所谈论的新雕塑中的“新”,首先我认为需要明晰一个概念:新的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因为雕塑本身是很传统的一个媒介,应该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用“新”的概念来对应传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它所强调的先进性或针对当下时代探究的内容有多少。从宏观意义来讲这是一个整体的问题,但是针对个体艺术家创作的时候,我觉得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警惕盲目被时代“推着走”的一种状态。比如说追求新的就一定比旧的好这类概念。
雕塑改革以后,我觉得很多雕塑艺术家的创作重心不再单纯的放在传统意义上的雕塑形态中,更多是对创作思维的一种转换。我觉得通过雕塑这样一种媒介训练、塑造出的艺术家才更有趣。雕塑家不仅会做雕塑,他也会画画,也会运用影像、新媒体进行创作。在这过程中,用雕塑的视角看待事物,以及处理自己所接触到的问题是我觉得比较重要的东西。
Q : 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请您结合“新雕塑”这个概念以及当下的时代特征来对本次参展青年艺术家李赢的作品进行解读。
A:李赢本次的参展作品从形式上来说其实属于传统类型的雕塑,运用了写实的形式手法、具体的物质材料,以及对空间充分的整体把控。用相对传统的语言去讲,我对她的作品的感受是新的、当下的、具体的。
她的雕塑作品以一种编织的手法被实体化,在我看来,编织这样一个动作就像织毛衣,是单体运动不断复制重复的表现。这样一种状态,可以用相对比较脆弱、空心化的感觉来记录她所想要表达的事物。这与她的创作习性以及个人情感是比较吻合的。而编织这一手法通常跟女性相关,李赢在对其作品不断编织创造的过程中,强化了她独有的女性情感,使得整个作品极具鲜明的个人特征。我看铁丝最终并没有编完,因此它所创造的并不是一个闭合的空间,而是一个开放的空间,这一点也非常耐人寻味。
▲ 自由撰稿人张一
Q : 作为自由撰稿人,同时也是青年雕塑家,请您谈谈从事雕塑创作的这些年间对雕塑有怎样的感悟。
A:我觉得雕塑非常有意思,因为它的材料是多元的。身体本身就是一种材料,它不是用视觉来界定的,而是从触觉出发,用身体对空间的全方位感知来界定。雕塑的概念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可以是一个无限自由的概念,它可以跟新的、非物质的媒体结合得非常好,公共性的事件也完全可以转变;也可以是一个非常狭隘的概念,具体表现在材料及作品的体量方面:雕塑家每做一件作品就给自己增加了一个“负担”,这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Q : 请你从“新雕塑”的概念出发,谈谈对本次参展青年艺术家李赢的作品的看法。
A:我自己本身也是做雕塑出身的,每一个个体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美术史,美术史新旧的更替变革同时也发生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由此可推,每一个雕塑家有他的“新雕塑”和他的“旧雕塑”,有他对前者的传承和反叛,这样看的话,很难用某种固定的样式概括“新”或“旧”的概念。
我想强调一下每一个雕塑家都了解的概念:纪念碑性,这是传统雕塑意义中核心价值的体现。我觉得今天我们对这种价值的讨论可能会促使大家来分辨什么是新雕塑什么是传统雕塑。与“纪念碑”相对的是日常的、微观的、生活的概念。我们如果从这个点入手看雕塑史的变化,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推出过新的关于“纪念碑性”的定义。而这个新的定义是一种权利、价值的变化。李赢的作品里有凝重的东西,但表面却表现得非常安静,好像是“纪念碑”消逝之后的碎片或影子。它展现出一种日常的脆弱感,似乎在重建一种新的、即将消逝的但对之前的“纪念碑”值得记录的回忆。
展览信息
NANA POWER 怒放
-主办-
北京今日美术馆
-展览地点-
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4层
-展览时间-
2019年3月20日-2019年3月28日
-发起人-
高鹏、吴洪亮
-主编推荐人-
刘阅微、肖戈、赵跃红、谢慕
-创作人/艺术家-
文芳、叶甫纳、任远、刘娃、李赢、徐丝易
(推荐人和艺术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特别参与-
尚雯婕、田朴珺
-项目组-
李芊润、张锐、崔春、董姗姗、郭羽丰
-特别感谢-
-联合平台-
-开幕式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