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在此之外,巴迪欧还批判了两种流行的爱情观。第一种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这也许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爱情观,各种流行歌曲、电视剧和电影,都对此加以反复宣传和传播。在这样一种爱情观之中,爱情被简化为浪漫的邂逅,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场之后,其结局要么是分开、要么是死亡、要么是结婚。但是,结婚之后,爱情如何继续,偶像剧和言情片是从来不演的。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与女主的爱情,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爱情的经典代表。香港演员黄子华在某集栋笃笑中,就指出在剧中男主与女主不用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而爱情的持续时间,也就72小时,超出72小时,男女双方就会互相厌倦对方。超出72小时,男人就需要寻求新鲜感,而女人就需要对爱情进行保鲜,黄子华将其总结为“铁达尼号极限”。然而,巴迪欧认为,在当代世界,一方面关于爱情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满天飞,另一方面,爱情却遭受到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威胁,爱情本身受到贬值。有两种威胁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和齐泽克(Zizek)、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等人一起,是当今欧美理论界最有名、最受关注和最受争议的几个左派思想家之一。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1)

(巴迪欧)

在巴迪欧的哲学中,爱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哲学家同时应该是学者、艺术家、战士、爱者。在哲学上,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都主张哲学已经终结,而巴迪欧则将这两种主义都视作当代哲学中的智者派,明确地加以反对。在巴迪欧眼中,哲学并未如同海德格尔等人所说的那样,已经走向终结,恰恰相反,哲学总是不断地重新开始,并且永远没有终结。当然,要使哲学得以重新开始,需要人们付出相应的努力。在巴迪欧看来,哲学是一种反思,是在科学、诗歌、政治、爱的基础上形成的思考。因此,他认为以下四者乃是哲学得以存在的四大条件,即:科学(数学)、诗歌(艺术)、政治、爱情。我们可以从他的著作《爱的多重奏》(《爱之颂》)入手,来简要考察一下,巴迪欧哲学中爱的概念的具体含义和及其哲学意义。

爱情是什么?这是一个难题。@苏德超 老师最近就讨论了 喜欢与爱的区别。我们来看看巴迪欧的观点。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2)

(《爱的多重奏》巴迪欧著,邓刚译)

在古希腊,哲学即被称作“爱智慧”。Philosophie中的philo,即意味着“爱”、“喜欢”等。可是,正如法国哲学家马里墉(Jean-Luc Marion)所指出的,哲学家却往往只是在讨论“智慧”,而总是忽略了“爱”。实际上,在中世纪时期整个哲学都沉浸在神学的光辉之中,哲学从属于神学,西方的思想家,从圣奥古斯丁到圣托马斯,虽然并没有忽视爱,但总是将爱理解为对上帝的爱,而个人作为有限的、有罪的存在,相对于无限的上帝而言所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谦卑与服从。而到了近代,自笛卡尔以来,随着科学的兴起,哲学就变成了“真理的探求”,爱的问题渐渐被忽视了。在笛卡尔主义者斯宾诺莎那里,爱变成一种纯粹理性的爱,而爱的对象仍然是上帝。

对于许多哲学家而言,爱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但是哲学家往往将爱上升为爱上帝,或者爱世界。对于普通人而言,更多地是在男女间的情爱的意义上来理解爱和爱情。对于普通人而言,爱情极其重要。几乎没有人会因为哲学而痛苦,但许多人都会因为爱情而痛苦。

然而,巴迪欧认为,在当代世界,一方面关于爱情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满天飞,另一方面,爱情却遭受到却越来越多地受到威胁,爱情本身受到贬值。有两种威胁,是当代网络世界的产物。第一种威胁,是在安全的名义下,通过各种理性的算计,把爱排除在偶然性之外。例如,在各种婚恋网站中,通过各种算法,为会员匹配最合适、最安全的爱情,在这种情况下,爱情很容易受到功利主义的算计的伤害。第二种威胁,则是放任自己,把爱简单地视作性欲的释放,以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例如,各种被用来约会和一夜情的APP和网站。在这种情况下,爱情的观念,则被人的欲望不断地拉低。

在此之外,巴迪欧还批判了两种流行的爱情观。第一种是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这也许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爱情观,各种流行歌曲、电视剧和电影,都对此加以反复宣传和传播。在这样一种爱情观之中,爱情被简化为浪漫的邂逅,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场之后,其结局要么是分开、要么是死亡、要么是结婚。但是,结婚之后,爱情如何继续,偶像剧和言情片是从来不演的。例如,《泰坦尼克号》中男主与女主的爱情,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爱情的经典代表。香港演员黄子华在某集栋笃笑中,就指出在剧中男主与女主不用工作,可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而爱情的持续时间,也就72小时,超出72小时,男女双方就会互相厌倦对方。超出72小时,男人就需要寻求新鲜感,而女人就需要对爱情进行保鲜,黄子华将其总结为“铁达尼号极限”。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3)

(电影:泰坦尼克号)

巴迪的爱情公式:什么是爱(4)

(香港演员:黄子华)

在巴迪欧眼中,这一类的爱情,仅仅只是“看上去很美”,然而根本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也远远未能算得上是领悟了爱的真谛。在巴迪欧看来,真正的爱,意味着持续多年的相濡与沫、延续不断的相爱相杀,是痛并快乐着的共同生活,是双方不断改变、不断调和、不断磨练以便最终适应对方,如果这种磨合不成功,就将走向分手或离婚。浪漫的相遇只能算是爱情的开端,而真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人的相爱相守和共同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正所谓,日久见人心,患难见真情。“霜叶红于二月花”,人们对于金婚、银婚等白头偕老的老年夫妻的赞赏,可以说是对巴迪欧的这种观点的赞同。

另一种是怀疑主义的爱情观,有一些人,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洞明世事、看透红尘,在他们看来,爱情只是一种算计,或者为了虚荣,或者为了利益,或者是为了满足欲望,因此,爱情不过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私欲的漂亮借口。

那么,在巴迪欧这里,爱情是什么呢?他认为,爱是一种产生真理的程序。每个人,都可以说有自己的一套经验世界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认识世界真理的方式。在此时此地的我,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经验世界、经验人生的方式,即一种属于我的真理模式。如果我遇到了另一个人,一个他或她,这另一个人,是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个体,有着完全不同于我的一种经验世界、经验人生的方式,也就是说有着另一种经验真理的模式。我的方式和她/他的方式,哪种经验方式更好,我的真理和她/他的真理,哪种真理更真,这里无法判断谁对谁错,因为并不存在着一位高于我和她/他的第三者,能够进行判定。

这时,我有我的路,我有我的真理;她/他有她/他的路及其真理,两人互不相干。但是,有一天,我们相遇、相知、相爱,于是两条道路、两种方式、两种真理就碰撞在一起,一切因此而变得不同。两个人因此就有可能形成一种共同的经验世界真理的方式,由我和你,变成了“我们”。在巴迪欧看来,这就是爱。

所以,在巴迪欧这里,爱是相互差异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个“两”。这个“两”并不取代原先两个独立个体的“一”,而是“两中有一,一中有两”,即两人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互相依赖的个体,因此两个人并不会完全地融合为“我们”,而是永远在不断差异又不断靠近的“两”。两个人之间的这种差异性,是无法最终化解和最终消失的,因此爱是一种不断持续的存在,需要不断更新的努力,需要持续不懈的磨合。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既使得两个人有可能越走越近,也有可能使得双方各行各路,越走越远,最终将这种差异转化为矛盾与冲突,从而导致两个人在争吵中完全分裂。

因此,为了保证在差异性和变化性之中“两”的持续存在,需要相爱的双方付出忠诚,通过这种忠诚,不断保持对对方的关注和靠近,从而保证差异性的同时,亦保证这种差异性可以形成为一个“两”。因此,保持这种忠诚需要双方都付出努力,有时往往是极其艰难的努力和付出,这正如流行歌曲所唱“爱一个人好难”。因此,爱首先就是对这种不断变化的差异性的真理的体验。但是,巴迪欧反对引入神学观念,在神学观念中,爱最终变成了爱上帝,在上帝的同一性之中,个体的差异性最终消失了。

因为爱需要忠诚,需要将两个始终差异着的个体通过不断更新的努力维持在“两”之中。所以,这种忠诚需要不断地宣言。正因为这样,恋人们总是喜欢要求对方一再地说“我爱你”,即使已经有过无数遍的海誓山盟,特别是女生总是一再如是地要求男生,就如同给一份即将过期的食物加上保鲜膜。

巴迪欧认为,“我爱你”这样的诺言本身,已经包含了对于永恒的承诺。“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这句话原本也许被迫分离的恋人为了安慰对方的话语从而避免伤心过度,但是,在另一些人(所谓渣男、渣女们)那里,却成了玩弄感情的常用托辞。有的人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每一次都可以脱口而出的说“我爱你”。

对此,巴迪欧深刻地指出,“我爱你”这一爱的宣言本身,已经包含着某种对于永恒的承诺。“我爱你”是一种誓言、一种宣布,意味着对于说出这句话的个体而言,誓将生命中的一段偶然(与他或她相遇)变成必然,变成命运。因此,每一句“我爱你”,都意味着“我会永远爱你”。实际上,爱的宣言意味着,从某一偶然的相遇出发,去追求和抵达永恒,用生命本身来守护这种永恒。这种永恒不是无机物质不断重复的永恒,也不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的永恒,也不是神学意义上的、最终归根于上帝的远在彼岸世界的永恒。在巴迪欧这里,这种爱的永恒,可以被理解为生命本身的持续不断的、充满诗意的、不断创造的永恒,是在此岸世界由相爱者的双方通过自身的努力来不断守护和强化的一种共同心灵生活的永恒。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