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在都是ISO 100(E-M10 M3扩展到ISO 100)、F2.8、1/250秒的前提下,暴力操作后左侧的GFX50S明显要干净许多。那么裁切对比的方式没有变化,拍摄参数也都完全一致,等效面积更大的GFX50S景深浅、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大的原因用最简单的解读就是——等效光圈更大。等效光圈是一个方便将不同系统归一化计算的理论,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些哈苏大神对此会嗤之以鼻。简单来说,4433中画幅F4光圈等效全画幅近似于F3,而M43的F4则等效于全画幅F8,景深自然有差别,在ISO标定方式相同的确可选,也可以理解为M43的ISO 200信噪比等于4433中画幅的ISO 1000——4433中画幅以F4.5,ISO 1000与M43以F2、ISO 200在等效焦距相同的情况下以相同物距进行拍摄,此时的快门速度、输出亮度、信噪比、景深都会相同,如果像差和光圈设计也一样的话,你几乎没有办直观法

年底事儿巨多,更新比较慢,还望各路大神海涵。前两天聊M43的时候有朋友提到了M43赚长焦的话题,同时又有朋友提到了利用高像素输出 裁切(也就是数码变焦)形式同样可以实现很好的等效变焦效果,正好今天比较闲,还是那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拍一组便知真假。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1)

对比双方是5100万像素的富士GFX50S和1600万像素的奥林巴斯E-M10 M3,GFX50S使用63mm F2.8镜头,等效全画幅为52mm左右;E-M10 M3则使用12-100mm F4镜头,等效24-200mm,测试采用50mm焦段,也就是等效100mm,GFX50S的视场角约等于E-M10 M3的两倍,有效成像面积则是约等于4倍(因为是手持拍摄,所以两张照片的对齐不是特别准确,理解其意即可):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2)

也就是说,GFX50S要用1/4的像素,也就是1270万左右去PK E-M10 M3的1600万,采样率就不占优势,但理论上只是GFX50S只会用到镜头中心部分的裁切,而且即便只使用1/4的传感器面积也足足有360mm^2,比M43的221mm^还是足足大了1.6倍,接近全画幅月APS-H的区别了,所以看起来似乎还是会存在反转的机会。那么话不多说,看对比截图吧: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3)

均为ISO 200,F4,1/40秒。因为E-M10 M3在此对比前提下分辨率更高,所以稍稍缩图一点,先看边缘,不难发现右图的E-M10 M3细节优势更明显(注意墙砖纹理,GFX50S已经因为采样率不足产生了模糊,而E-M10 M3还能保证清晰),为了不显得样本太单一,还拍摄了另外几组对比: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4)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5)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6)

都是E-M10 M3在右,GFX50S在左,建议到电脑上观看原图会更容易找到区别。这也充分说明一件事实:单纯比拼输出分辨率的话,在总信号值够高且归属于衍射极限内时,像素才是正义。有效画幅更大、只使用成像圈最优秀的中间部位也无法挽回在像素采样率上不足的缺憾,如果今天使用的是未来即将发布的GFX100S(1亿像素),相当于可以用到等效2500万像素来进行对比,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因此这种方法的数码变焦在输出解析度上极其依赖于整个传感器的像素密度,何况等效全画幅100mm其实都算不得什么长焦距,所以以高像素裁切来替代视场角这条路实在是困难重重。

不过上述示例都是以低感光度来进行拍摄的,当把感光度提高之后,情况就有点变化了,下图是ISO 3200,F4,1/125秒时的室内拍摄对比: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7)

最大的不同点有2个,其一是景深,左侧的GFX50S裁切明显景深更浅,其二是噪声表现,右侧的E-M10 M3信噪比明显更低。再结合下面这一组后期暴力拉暗部对比,先看原图,为了不让灯光过曝,大幅度降低曝光时间,可以看看原图有多黑: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8)

通过加3档曝光、高光-100、阴影 100、黑色 100的暴力方式回调后: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9)

在都是ISO 100(E-M10 M3扩展到ISO 100)、F2.8、1/250秒的前提下,暴力操作后左侧的GFX50S明显要干净许多。那么裁切对比的方式没有变化,拍摄参数也都完全一致,等效面积更大的GFX50S景深浅、信噪比高、动态范围大的原因用最简单的解读就是——等效光圈更大。等效光圈是一个方便将不同系统归一化计算的理论,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有一些哈苏大神对此会嗤之以鼻。简单来说,4433中画幅F4光圈等效全画幅近似于F3,而M43的F4则等效于全画幅F8,景深自然有差别,在ISO标定方式相同的确可选,也可以理解为M43的ISO 200信噪比等于4433中画幅的ISO 1000——4433中画幅以F4.5,ISO 1000与M43以F2、ISO 200在等效焦距相同的情况下以相同物距进行拍摄,此时的快门速度、输出亮度、信噪比、景深都会相同,如果像差和光圈设计也一样的话,你几乎没有办直观法区分这两张照片。

所以,当感光度较高,比如ISO 3200时,等效100mm的对比效果就不一样了: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10)

这时候散粒噪声信噪比的下降使得右侧M43总信号值偏低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有效像素的采样率优势被抹平,仔细看GFX50S在细节上还更胜一筹,这种效应越是弱光下就越明显。所以总体来说,底大一级压死人是一个需要细分解读的主题,并不适合一概而论。数码变长焦的大前提是全尺寸输出像素密度足够大,但这一理论实用性并不高,而在相对较低的感光度下时,小画幅有做高素质长焦机的先天优势,不过画幅与长焦素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曲线,M43在画质与等效焦距之间的位置踩得恰到好处,再加上便宜(大多数),因此是居家旅行的好选择之一。

轻便与防抖是M43江湖的两大宣传重点,特别是M43赚长焦作为一个大看点的前提下。但轻便是一个相对词,奥林巴斯E-M1 M2的单主机重量也只比索尼A9轻90克,而索尼24GM的体重也不过445克,只比奥林巴斯17mm F1.2多55克,所以真要做轻便的话即使是和全画幅比较,下限差距也并不大,更何况APS-C无反就更多体型轻巧的机型了,比如与E-M10 M3相比索尼A6300与几乎一样,佳能M50机身甚至还要更轻,哪怕是200D这种单反产品,机身重量也能做到与E-M10 M3同水平……其实M43的轻便印象源自于全系列产品的重量处于相对较轻的范畴内,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大画幅机型不能做得轻巧,不过结合长焦镜头,因为成像圈较小的关系,M43镜头直径可以明显做小,再加之2倍等效焦距在长焦端增益更明显,所以实际焦距也不用做很长,既能有效控制镜头长度,也相对更容易实现大光圈设计。比如40-150mm F2.8最大直径不过80mm,比佳能70-300mm F4-5.6还要细10mm,体重更轻了近300克,配合有较快追焦性能的E-M1系列确实是兼具轻便与画质的打鸟方案之一。

m43防抖长焦镜头:数码长焦与光学长焦的脑洞PK(11)

至于机身防抖成为M43主打卖点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也没什么别的好说了……机身防抖源自美能达,奥林巴斯做出了五轴,索尼接棒继续发扬光大,但五轴这个说法其实非常笼统,实现传感器运动补偿的途径有非常多,专利注册只能注册成型方案,所以各家的具体实现方法都不一样,有新点子就能做。事实上光学防抖也好,机身防抖也好,在补偿安全快门方面都相当好的实践意义,但对于经历过十来年前防抖尚未普及,也说不上很成熟的那个时代的老玩家来说,纯靠手持提高慢速快门出片率几乎是必备技巧,在当前技术水准下静态照片的安全快门已经降低了好几个档次,即便是新手,使用绝大多数品牌相机系统也能在稍加熟悉后就能做到平稳出片,更何况还有高速连拍提供数量上的保证,静态照片的防抖早已到了百花齐放的地步,M43并没有什么高人一等的优势。

絮絮叨叨又说了一大篇,总之一句话:长焦方面M43在低感光度下有着很不错的性能优势,而且这个优势很大程度是源自像素密度,在裁切比例较大的情况下,更大画幅机身卯足劲儿也很难追上这个不足。但有得就有失,在提高感光度后小底的劣势就会拖了M43的后腿。当然,好坏都是相对,用好自己手里的器材就行,大家觉得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