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漏,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中国的小口盘菌聚生小口盘菌最初是1988年在日本的北海道旭川市突哨山发现的,在日本至今也仅在北海道和福岛县的一些地方被发现过。福岛县是这种真菌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据一些文献记载,聚生小口盘菌主要是生长在当地日本橡树的倒木上。作为一种生长在腐木上的真菌,聚生小口盘菌和肉杯菌科的许多蘑菇一样,它参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森林中植物残体的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与世无争的它们,怎能料到因为潜在的核泄漏污染,它们赖以生存的阔叶树林被砍伐,也很无奈地成为了福岛县的濒危物种。重要的分解者聚生小口盘菌Microstoma aggregatum在分类学上位于肉杯菌科,小口盘菌属,是子囊菌家族的一员。子囊菌是菌物家族的一个大类,包含了所有通过子囊产生孢子的类群,我们熟知的冬虫夏草、羊肚菌、松露也都来自这个家族。肉杯菌科的蘑菇大多单生或散生,而聚生小口盘菌是个另类,它的子实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能看见的“蘑菇
东京电力公司福岛核电站位于日本福岛工业区,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2011年福岛县发生里氏9.0级地震,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第一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外部,这些放射性物质乘北风向日本各地扩散开,对百姓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甚至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周边国家。
核电站周边区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 NNSA / Wikimedia Commons
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作为净化工作的一部分,福岛县的日本橡树被砍倒和运走,这给当地一种非常稀有和美丽的真菌几乎造成了灭顶之灾,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聚生小口盘菌。
生长在朽木上的聚生小口盘菌 | epopov / inaturalist
重要的分解者
聚生小口盘菌Microstoma aggregatum在分类学上位于肉杯菌科,小口盘菌属,是子囊菌家族的一员。子囊菌是菌物家族的一个大类,包含了所有通过子囊产生孢子的类群,我们熟知的冬虫夏草、羊肚菌、松露也都来自这个家族。肉杯菌科的蘑菇大多单生或散生,而聚生小口盘菌是个另类,它的子实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能看见的“蘑菇”)常聚在一起呈现蜂窝状,而且柄的基部是相连的,比较容易和相似种区分开。
某种炭角菌 Xylaria sp.的子囊,里面含有8个子囊孢子 | 蘑菇志
聚生小口盘菌最初是1988年在日本的北海道旭川市突哨山发现的,在日本至今也仅在北海道和福岛县的一些地方被发现过。福岛县是这种真菌的重要栖息地之一,据一些文献记载,聚生小口盘菌主要是生长在当地日本橡树的倒木上。作为一种生长在腐木上的真菌,聚生小口盘菌和肉杯菌科的许多蘑菇一样,它参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森林中植物残体的分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与世无争的它们,怎能料到因为潜在的核泄漏污染,它们赖以生存的阔叶树林被砍伐,也很无奈地成为了福岛县的濒危物种。
中国的小口盘菌
聚生小口盘菌在一些日本文献中被描述成日本独有种,其实早在1997年,北京中科院的庄文颖老师就在中国发现了这个物种。该种在我国仅在东北地区有报道,分布于吉林蛟河、吉林白山市、黑龙江带岭和长白山自然保护区。
梭孢小口盘菌 Microstoma insititium,现在已挪到毛杯菌属 Cookeina | Steve Axford / Wikimedia Commons
中国的小口盘菌属物种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该属世界已知种10个,中国就占了5个,分别是聚生小口盘菌Microstoma aggregatum、尖孢小口盘菌M. apiculosporum、白毛小口盘菌M. floccosum、大孢小口盘菌M. macrosporum以及根小口盘菌M. radicatum,都是颜值很高的蘑菇。
白毛小口盘菌 M. floccosum | Alan Cresswell / Wikimedia Commons
2019年的秋天,我在中国北方的山上终于找到了这种蘑菇。初次见到它,是那么的惊艳,小巧的淡粉色身影,在腐烂的木桩上挤成一团。顶端张开的小口,有圆的也有扁的,仿佛在说:“我好挤啊,我要被挤扁啦!”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身上密布着的刚性长绒毛,让人不禁想起网上最近很火的一首歌:“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毛毛,让我为你唱毛毛……”
浑身绒毛的聚生小口盘菌 | 蘑菇志
图片上所展示的聚生小口盘菌还处于幼年阶段,随着蘑菇的逐渐成熟,其上方的口子会越来越大,直至变成一个个的“小喇叭”,粉嫩的颜色会加深。“毛毛”在蘑菇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特征,有长有短,形状也千奇百怪,有时候也能作为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它们对蘑菇自身是否有作用,以及有何种功能尚需要更多研究。
微距镜头下的聚生小口盘菌 | 蘑菇志
急需保护的聚生小口盘菌
由于聚生小口盘独特的外观和稀有性,这个种在日本颇受关注,曾被“青年真菌学协会”评选为“日本稀有真菌奖”第五名。近些年来,不少人觊觎聚生小口盘菌的“美貌”,经常性采摘这种蘑菇,导致数量越来越少,日本福岛县在2017年将其列为濒危物种。2020年,作家竹田广树给出了聚生小口盘菌即将灭绝的信号,呼吁大家去保护这种稀有真菌。
延伸小口盘菌 M. protractum | Piotr Wróblewski / Wikimedia Commons
中国北方也是聚生小口盘菌的栖息地之一,自从1997年被报道过之后,至今也只有寥寥数次出现在论文中,可见这种真菌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是比较苛刻的。在中国,这种可爱的小蘑菇所受到的关注远远没有在日本那么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日本是聚生小口盘菌的首次发现地,民众对这个物种具有更深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然而不关注也有不关注的好处,至少在中国,聚生小口盘菌不会“濒临灭绝”。
切开的聚生小口盘菌,像一个小小的酒杯 | epopov / inaturalist
随着真菌资源调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蘑菇”新物种被发现,然而食用价值这一块却缺乏研究。就比如聚生小口盘菌,尽管上个世纪80年代就发现了这个物种,但它的食用性依旧是未知的,甚至整个肉杯菌科只有寥寥几个种被报道过食用性。有趣的是,在日本的一些文章中,他们怀着保护这个物种的想法,更倾向于说它不能食用。毕竟好看又好吃的话,还让不让人家活了?
本文来自物种日历,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