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养兔致富事例: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
津市养兔致富事例:静海融媒记者蹲点日记新建成的肉兔养殖场老朱的单位是静海出资援建的兔场,每天喂喂兔子,做好兔舍内的管理工作。他还有两位同事,全是村上的贫困户。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静海的企业每月出资4500块钱,作为三个扶贫公益岗的工资。正在上班的朱军海用老朱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活干就有奔头,有奔头就有好心情。”前几天,刚上班10来天的老朱就领到了新单位的第一笔工资,一共是1500块钱,他笑得合不拢嘴,“这上班还没一个月,先把工资发了,哪找这样的好事去,我可得好好干。”
早上8点多,朱军海刚吃完早饭,抹了一把嘴,就匆匆往外跑。老伴的叮嘱还未来得及送出,老朱已经骑上自行车出了院门。
“老朱,这么早就出门啊?”
“那儿可不,我现在有新工作了,早去会,别迟到了”。一路上,老朱时不时碰上个熟人,都热情的打个招呼。
朱海军家住在武沟乡张岘村。平日里一向四处奔波讨营生的老朱,最近却突然规律了起来,不仅早早起来上班,还能准点回家。原来,老朱最近成了“月薪族”,每天都到村里新建的兔场上班。
正在上班的朱军海
用老朱自己的话说就是,“有活干就有奔头,有奔头就有好心情。”
前几天,刚上班10来天的老朱就领到了新单位的第一笔工资,一共是1500块钱,他笑得合不拢嘴,“这上班还没一个月,先把工资发了,哪找这样的好事去,我可得好好干。”
老朱的单位是静海出资援建的兔场,每天喂喂兔子,做好兔舍内的管理工作。他还有两位同事,全是村上的贫困户。为了增加贫困户收入,静海的企业每月出资4500块钱,作为三个扶贫公益岗的工资。
新建成的肉兔养殖场
有了稳定工作的老朱坐在兔场的板凳上和我们念叨起了之前犯难的日子。他和老伴一直在家种地,有活了就出门打打零工。儿子在外务工,女儿还在上学,花销不少,一年下来,全家也就赚个2万来块钱。老朱年纪大了,太阳地儿里晒一天,脑袋都发蒙,可没办法,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他的身上,日子一点也看不出去。
“我做梦都没想到这兔场能建在我们村上,更没想到有一天我能守家在地儿的上班。这几年,我亲身感受到了村子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谢静海的帮扶,感谢党的好政策。”朱军海操着浓重的镇原口音。他担心我们听不懂,特意放慢了语速。
朱军海高兴地说着村上的变化
4月初,老朱参加了半个月的岗前培训,学会了不少养兔技术。他还告诉我们,以后他自己也要养几窝兔子,铆足了劲头儿,靠着现在的好政策,只要肯干,好日子不断。如今,老朱年收入18000块钱,家庭总收入比之前翻了一番。
养殖场外景
“静海投资20万,为我们新建兔场,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贫困户就业。我们还和静海的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从兔场的修建、投产到最后的肉兔销售,静海一帮到底。”张岘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赵毅说。
赵毅接受记者采访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静海区因地制宜发展肉兔产业,依靠兔子“短平快”的特点,让老百姓获益。目前,张岘村肉兔养殖场现有种兔300只,预计年商品兔出栏量1.3万只,年收入6.5万元。
“最近,大家看到兔场建好了,各种产业都搞得有声有色,群众们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变高了。我作为一名年轻干部,亲眼看到了群众精神面貌的巨大转变。”张岘村包村干部刘乙霏高兴地说。
刘乙霏接受记者采访
“养兔 就业”,壮大帮扶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加村集体收入,变“输血”为“造血”,让产业扶贫之路走稳走好。
不知不觉,已是傍晚。天边的霞光,把远处的山峰染红。朱军海看了眼手机,到了下班的时间。他和我们摆手道别后,朝家的方向骑车离开。他开心的哼着歌,“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
记者手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为了访真贫、看真贫,从河北阜平到甘肃定西,从陕西梁家河到吉林延边……他的足迹一直深入到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家庭中,“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朱军海过上了好日子,乡亲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静海正与镇原携手并进,在陇南大地上,谱写“扶贫”的温暖赞歌。
转载需注明来源:静海融媒
静海融媒记者:陈泽宇 编辑:李坦峰 责任编辑:郭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