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清平乐的古诗:文言文台词有争议
类似于清平乐的古诗:文言文台词有争议87版《红楼梦》剧照。从争议走向经典化,部分原因在于时间的滤镜——审美风格的流变与观众话语权的流转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也可以理解为“怀旧”的加成。另一方面,大众向的作品其经典化的进程往往如此,被认为无法超越的87年版《红楼梦》,当年播出时同样饱受争议。甚至有观众给电视台写信要求停播,理由是糟蹋了文化瑰宝,俞平伯批评道,“在演员脸上看不到文化”。《大明宫词》剧照。“演员有背台词之嫌,感觉就是哈姆雷特的内心读白”,是当时观众直觉不适之处。“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则是当时舆论场中争议的核心所在,诗歌化的、舞台剧腔调的、极具莎士比亚风格长句的台词,被认为让中国古代的宫廷故事变得不伦不类,“台词较公式化、套路化,语言处理是该剧表演中的最大败笔”。二十年过去,现今该剧已经成为公认的宫廷剧巅峰之一,台词更是作为经典语录被收集、整理。如果说《大明宫词》和《清平乐》都是“背台词”,那么二者的区别可能只在于风格:
随着《清平乐》播出,其中大量文言文台词的使用备受争议。有的网友觉得可以长知识,但也有观众认为,“现在的剧,即使是广受好评的剧,台词也是‘读’出来的,平板刻意,没有感情,再好的服化道也拯救不了。”
《清平乐》剧照。
对《清平乐》台词的批评被置入了一种历史性的语境中:以前看剧中人讲台词,都是“演”出来的,那个情境下该怎么说话,用什么语气、语调、口风都是有讲究的,对比之下,现在国产剧的台词像是木偶人读白。然而有趣的是,被批评者封为台词经典的《大明宫词》在初上映时,同样也身处“语言不过关”的批评当中。
《大明宫词》2000年播出,剧中太平公主对武则天不叫母后,而是叫妈,结婚、爱情、理想主义、天堂等现代概念频频出现在台词中。经典场面小太平对薛绍初恋的心动,用了大段繁复华丽的辞藻:“我从未见过如此明亮的面孔,以及在他刚毅面颊上徐徐绽放的柔和笑容,我十四年的生命所孕育的全部脆弱的向往,终于第一次拥有了一个清晰可见的形象,我目瞪口呆,仿佛面对的是整个幽深的男人世界。”
《大明宫词》剧照。
“演员有背台词之嫌,感觉就是哈姆雷特的内心读白”,是当时观众直觉不适之处。“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则是当时舆论场中争议的核心所在,诗歌化的、舞台剧腔调的、极具莎士比亚风格长句的台词,被认为让中国古代的宫廷故事变得不伦不类,“台词较公式化、套路化,语言处理是该剧表演中的最大败笔”。二十年过去,现今该剧已经成为公认的宫廷剧巅峰之一,台词更是作为经典语录被收集、整理。
如果说《大明宫词》和《清平乐》都是“背台词”,那么二者的区别可能只在于风格:是欧化的还是古风的。《清平乐》能否如《大明宫词》一般在未来成为经典作品?答案尚不可知,还需要时间的检验。但大众文艺语境下作品的经典化进程,往往如此,伴随着争议并进一步扩大其影响,甚至相关批评本身也成为了其经典化进程的维度之一。
从争议走向经典化,部分原因在于时间的滤镜——审美风格的流变与观众话语权的流转之间往往存在时间差,也可以理解为“怀旧”的加成。另一方面,大众向的作品其经典化的进程往往如此,被认为无法超越的87年版《红楼梦》,当年播出时同样饱受争议。甚至有观众给电视台写信要求停播,理由是糟蹋了文化瑰宝,俞平伯批评道,“在演员脸上看不到文化”。
87版《红楼梦》剧照。
经典化的完成需要时间的淘洗,并在岁月中时时被检视,因此有时批评的话语也是一种历史的循环,有时我们也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时评和快评是不可取的。恰恰相反,批评会面对或许“误判”的风险,但合理的、经过理性思考后发出声音无比重要,它们就如同加之在经典作品皇冠上的另一种必要的“装饰”,也是经典的一重“阐释”。
□韩思琪(娱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