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谣之十大必听民谣:看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
世界民谣之十大必听民谣:看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由美国民谣歌手海蒂·韦斯特创作的《500英里》是美国乡村音乐的经典代表,这首民谣有无数个翻唱版本,它的歌曲主题来自乡间的日常劳动生活,歌词叙事性强,有一种平凡人的温暖与感动。在一些茶铺咖啡馆,还经常能听到它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让人想起旧时的情怀。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国人耳熟能详的无疑就是俄罗斯民谣了,《三套车》、《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苏联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插曲《寻找》等等,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唱一二。如今,在珠江边的大榕树下还常聚着三五一群的大爷大妈,感情充沛地放声高歌,让俄罗斯民谣豪迈、磅礴的气势随着珠水流淌。在《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这部书里,胡德夫按地域的不同将民谣做了简单的分类,然后再逐一加以介绍。胡德夫认为:无论人身居何处,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民谣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音乐,是带着旋律去讲故事,它不需要复杂的乐器和高超的技巧,只需要情感真挚、故事真实。
2017年2月,在央视的《朗读者》节目中,来自台湾的67岁老人胡德夫自弹自唱了一首《匆匆》。
在钢琴的伴奏声中,满头白发的胡德夫放声高歌:“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匆匆,匆匆,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我们都是赶路人,珍惜光阴莫放松,匆匆,匆匆,莫等到了尽头,枉叹此行成空。……”沙哑醇厚的嗓音充满了苍劲感,简单直白的歌词仿佛穿越了时光在和曾经的自己对话,听得人神情动容、不胜唏嘘。《匆匆》的惊艳亮相,让场内外众多音乐爱好者从此记住了胡德夫的名字。
胡德夫,是台湾原住民民歌手,被尊为“台湾民谣教父”。40多年前他与李双泽、杨弦发起“台湾民谣运动”,在西方舶来音乐的包围和喧嚣之中,硬生生为本土民谣闯出一条新生之路,影响了包括罗大佑在内的一大批台湾民谣歌手。
民谣的历史悠久,比如中国的《诗经》,以及11世纪吟游诗人在欧洲大陆上边走边唱的作品,都是早期的民谣形式。民谣是从民间而来,不同地区的民谣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另外,民谣歌手们随着社会变革不断地进行创作和革新,让民谣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和分支。民谣可分为中古民谣、左翼民谣、城市民谣、乡村民谣、校园民谣、新民谣等多种类型。但不管民谣来自哪里、属于何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这部书里,胡德夫按地域的不同将民谣做了简单的分类,然后再逐一加以介绍。胡德夫认为:无论人身居何处,都离不开音乐的陪伴。民谣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音乐,是带着旋律去讲故事,它不需要复杂的乐器和高超的技巧,只需要情感真挚、故事真实。
胡德夫先从欧洲的中古民谣讲起,提到了带有爱情美好与忧伤故事的《绿袖子》、有战地阴影的《斯卡布罗集市》和哀怨缠绵的《乔迪》。熟悉这三首民谣的人很多,尤其是《斯卡布罗集市》,我在中学时代第一次听到它就非常喜欢,如今几十年过去,它依然是我喜爱的歌曲之一。
2018年,在一次午休时,我偶尔用手机播放了一首凯尔特民谣。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在清丽的风笛和悠扬的竖琴伴奏下,深邃悠远、纯净空灵并带有乡野芬芳的旋律,还是穿过耳膜一下子击中我的心,让我从此对凯尔特民谣对了一分关注,时不时会找出来回味一下。胡德夫讲述了凯尔特民谣的特色,凯尔特民谣内涵深厚,记录了他们民族怆然的历史,有着质朴、真挚的情感倾诉和表达。
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国人耳熟能详的无疑就是俄罗斯民谣了,《三套车》、《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苏联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插曲《寻找》等等,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唱一二。如今,在珠江边的大榕树下还常聚着三五一群的大爷大妈,感情充沛地放声高歌,让俄罗斯民谣豪迈、磅礴的气势随着珠水流淌。
由美国民谣歌手海蒂·韦斯特创作的《500英里》是美国乡村音乐的经典代表,这首民谣有无数个翻唱版本,它的歌曲主题来自乡间的日常劳动生活,歌词叙事性强,有一种平凡人的温暖与感动。在一些茶铺咖啡馆,还经常能听到它的旋律在耳边响起,让人想起旧时的情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民谣的黄金时代。动荡不安、飘荡着战争阴影的社会背景,让此时的美国民谣带有抗争色彩,民谣音乐人还掀起了“民谣复兴”运动风暴,宣扬民主、反对战争、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世界民谣史上最璀璨的明珠——鲍勃·迪伦就是这场民谣运动的领袖。
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唱歌的人”的鲍勃·迪伦,于2016年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奖的音乐人,他让民谣的歌词有了更多的文学性,表达的意义也更加丰富。鲍勃·迪伦在获奖歌曲《答案在风中飘荡》中写道:“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个白鸽要飞越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炮弹要飞多少次,才能将其永远禁止?朋友,答案在风中飘荡”。这首歌带着冷静的思考,以疑问的口气提出对战争的抗议、对和平的呼唤,在今天,这首歌依然有现实意义。
鲍勃·迪伦渴望自由,渴望遵循内心的感受,不断地在他的音乐世界中寻求突破和变革,他从传统民谣中突破而出,转向了民谣摇滚,他创作的《像一颗滚石》成为民谣摇滚的经典作品,他在歌词中写道:“独自一人无依无靠,找不到回家的方向,完全没有人知道你,就像一颗滚动的石头”,歌词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的迷茫,他们没有归属感,像一颗滚动的石头茫然前行。美国著名的音乐杂志《滚石》对这首歌作出评价:“从来没有一首流行歌曲,能够像它那样深刻地改变那个时代的商业体系与艺术观念。”鲍勃·迪伦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辉煌之后,鲍勃·迪伦转身又唱起了乡村民谣,写甜腻的情歌。兜兜转转,当年岁渐长,心境变得平和,他又回到了内心向往的温情。而在胡德夫看来,年过古稀的鲍勃·迪伦依然是当年那个桀骜的天才少年,他勇敢表达、只做自己,由此成为时代里真正的先锋。
对生活在20世纪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日本民谣《北国之春》、朝鲜民谣《卖花姑娘》、印度尼西亚民谣《星星索》等都曾对国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台湾民谣,齐豫的《橄榄树》、李建复的《龙的传人》、叶佳修的《乡间的小路》、潘安邦的《外婆的澎湖湾》、梁宏志与蔡琴合作的《恰似你的温柔》、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和《童年》……。这些台湾民谣像温暖的春风一样刮过国内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飘荡在乡园田野,风靡在校园、饭店、咖啡馆,人们带着微笑哼唱,毫不在乎自己唱的是否走调。这些深入人心的民谣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
时光进入了九十年代,本土原创的校园民谣风靡一时,老狼的《同桌的你》《青春无悔》、郁冬的《露天电影院》、朴树的《那些花儿》都是我们那个时代的青春记忆。但就像花儿一样,一朝繁华过后,就陷入沉寂,水木年华成为校园民谣时代最后的辉煌,幸好还有个从中走出的李健。
李健窝在北京一个偏僻的四合院里读书、听曲、弹琴、写歌,过着清苦却充实的日子,然后在沉淀中突然爆发,他带来了自己创作的《风吹麦浪》、《传奇》、《异乡人》等一系列歌曲,在2016年拿下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大奖,李健自此走入音乐圈,成为其中ZUI响亮的名字。李健的歌有一段时间一直在手机里循环播放,但能刻在脑子里的,唯有《风吹麦浪》和《贝加尔湖畔》,《风吹麦浪》里大段轻柔的哼唱,让人回想起曾经的美好和快乐,《贝加尔湖畔》带有俄罗斯悠扬轻灵的曲风,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将全部身心沉浸其中,享受片刻安宁。
胡德夫提到的新民谣接触不多,只零星听过赵照的《当你老了》、赵雷的《成都》、马頔的《南山南》,而让我能单曲循环的只有陈鸿宇的几首民谣《理想三旬》、《一如年少模样》、《途中》,其实不是这几首民谣的歌词有多么打动人,而是他的声音和音乐的旋律入脑入心。
我坦承自己是一个乐盲,也不是谁的粉丝,听音乐听歌也比较随性,从不喜欢追根究底,在我这里只有一个标准,动心了就是好曲,动情了就是好歌,但是,读完手中的这本《胡德夫讲世界民谣简史》,却让我改变了以往的观点,世上总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去深入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