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头张氏祠堂芳名榜,芦墟大宅门张氏
港头张氏祠堂芳名榜,芦墟大宅门张氏张家大宅位于芦墟北栅老街市河西,东朝北栅漾,北靠原清末建造的米业公所“嘉穗堂”和“维宝堂”,再往北,便是分湖窑港口,接武陵溪、三白荡。张宅南接顾大丰大宅,临河沿街有跨街廊棚,沿街五开间门面带墙门,进墙门一天井,建有三楼三底楼房,接二墙门,后一大天井,天井南朝南五楼五第楼房。接大天井是家堂,亦称园堂间,供张家列祖牌位,挂大幅的祖宗画像。后是大厅,亦称中堂,挂牌匾“留余堂”,大厅两侧是厢房,亦叫次间。大厅后是花园,花园内有一幢哥特式三楼三底洋房房,为1924年建造。洋房西南有三间平屋,现尚存。花园带围墙,围墙外一大池塘,花园角有一棵硕大的老黄杨树,一棵高大的枇杷树。张家旧凳张家大宅“留余堂”原张家家堂位置张家遗存花窗格
张家弄
现存后院三间平屋
张文珍老师近影
芦墟西北栅,原分湖中学南,有一条张家弄,曾为五进大墙门。前临北栅漾,后有大荷花池,现弄堂名牌仍在,而老房子仅剩三间平屋。后院边一棵老黄杨树和一棵老枇杷树摇曳着斑驳的光影。这里原是张家大宅,芦墟第一家西医内外科齐全的“惠民医院”就设在这里。如今,张家后人,张文珍老师,芦墟中心小学退休教师,仍住在后院另建的三间平屋里。踏进张家弄,采访这位已八十多岁的张家后人,掀开一段民国初期的芦墟历史。
张家大宅“留余堂”
原张家家堂位置
张家遗存花窗格
张家旧凳
张家大宅位于芦墟北栅老街市河西,东朝北栅漾,北靠原清末建造的米业公所“嘉穗堂”和“维宝堂”,再往北,便是分湖窑港口,接武陵溪、三白荡。张宅南接顾大丰大宅,临河沿街有跨街廊棚,沿街五开间门面带墙门,进墙门一天井,建有三楼三底楼房,接二墙门,后一大天井,天井南朝南五楼五第楼房。接大天井是家堂,亦称园堂间,供张家列祖牌位,挂大幅的祖宗画像。后是大厅,亦称中堂,挂牌匾“留余堂”,大厅两侧是厢房,亦叫次间。大厅后是花园,花园内有一幢哥特式三楼三底洋房房,为1924年建造。洋房西南有三间平屋,现尚存。花园带围墙,围墙外一大池塘,花园角有一棵硕大的老黄杨树,一棵高大的枇杷树。
那池塘很大,解放后归为芦墟中学。1971年,学校发动学生填塘,取太浦河堤岸的土填入,填平后作操场。笔者当时在校读初中,曾参与填池塘。
张家后院黄杨树
张佐雄手植的枇杷树
这种临河沿街的大宅,是江南大户人家典型的架构,前店后园,边有作坊,跨街廊棚,船系门口。风风雨雨、扣人心弦的故事,带着黄杨、枇杷幽淡的味道,便在这大宅里一幕幕展开。
传奇家史
张家祖上在芦墟开有油、米作行。在张家代代秘密相传,告知祖上是朱姓,是朱元璋的后代。靖难之变,朱棣攻破南京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相传建文帝并未烧死在皇宫,而是带着一帮人从地道逃出南京,到了吴江。其中一支就留在吴江,为了避免追杀,只好随了一个张姓太监的姓氏。张家现在尚存有家谱,家谱上写着是朱元璋的后代。张家大厅,有一块匾“留余堂”,牌匾背后有红圈点、蓝圈点画的图,据说是联络图,也有说是藏宝图。
张家家谱残存
现存张家有一家谱,可惜多残破,尚可见记“留余堂本支世图”,一世为景明公,明成化翰林院庶吉士。这是初入仕者安置在翰林院中历练公事的职官,在三甲进士之外挑选文章、书法较好者担任。可知张家祖上在明成化年间入仕。
张家在北芦墟有祠堂,停放许多棺椁。芦墟大多张姓都为一族。原芦墟中心小学校长张俊,芦墟工商所退休职员张斌荣,都为族中人。曾开私塾的张涧秋老先生,当时为张家族长。
从医经历
张佐雄中年照
将张佐雄带大的姨母
张家在晚清、民国时期在芦墟有油、米业,很兴隆,在北栅的油坊,用于拉榨油车的水牛就养有好几头。到张佐雄(1893~1964)一代,张佐雄母亲夏夫人,是芦墟南社耆老夏钟麟(1873~1954字应祥)的妹子。张佐雄父母过世较早,从小由姨母带养。姨母嫁予马家,现张家尚留“马氏夏太夫人遗像”照一幅。夏太夫人有女高蔼鸿,即为柳无忌夫人。
王秀芳青年照
张佐雄读完私塾后,被送到吴兴(湖州)福音医院医科学校学医。少年的张佐雄清瘦文静,机灵聪明,深得校长孟杰喜爱,孟杰是美国人,又是高明的医生,在孟杰的悉心指导下,张佐雄学业大进,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并在福音医院实习。1922年后学成回芦墟,携带在医院同门学医的妻子王秀芳(?~1964)。并带回一批进口的医疗器械,包括三台进口显微镜,能清晰分辨细菌种类。
原张佐雄诊所位置
惠民医院 诊牌
据《芦墟镇志》载:1922年,张佐雄开办惠民医院。这是张佐雄从湖州回芦后,即开始设馆行医。只是张家大宅内没收拾好,暂住在西栅唐之复家。至1924年,张家在后院建起一幢三楼三底小洋房,在前大厅辟出门诊室和手术房,后院三间平屋作病房,“惠民医院”正式在张家弄开业。
此时的张佐雄,内外科样样拿得起,特别外科手术,医术高明。说起手术房,老式的房子没有手术灯照明,在屋面开一个天窗,做一个罩子,把光线集中,下面对着手术台。张佐雄依靠精湛的医术和先进的器械,做了许多成功的手术。
张佐雄 老年像
张佐雄医师,收了周鸿飞、吴剑青等三个学生,很快就能做下手和一些简单的治疗,加上妻子是一个出色的妇产科医生,惠民医院很快成为芦墟名气很响的西医综合医院。王秀芳是在美国基督教会理公会创办的上海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上海崇明人,后到湖州福音医院学医,成为张佐雄同门,结为伉俪。
在芦墟最先治疗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在江南是危害很大的常见病,称为大肚皮病,张医师用一种进口针剂,能有效治疗。许多浙江病人,都前来治疗。
惠民医院为贫民治疗,收费很低,实在很穷的病人,常免费医疗,这与福音医院的宗旨相符。主要收入来自给富家看诊,像给镇上大户人家接产,红包就很大。
解放后,惠民医院并入芦墟联合诊所,张佐雄把所有的进口医疗器械全送给联合诊所。在联合诊所,他担任外科医生,夫人王秀芳做了妇产科医生。
张佐雄诗稿手迹
张佐雄医师喜作诗,曾有四百多首旧体诗集为《髯公吟草》诗稿,可惜遗失,有“池上小筑”用章一盒,为名家所刻,也在文革中失落。
张佐雄赠张舫澜诗笺
现分湖诗社社长,藏书家张舫澜先生,曾执后学之礼,向佐雄医师请教诗词,时到医院诊室造访。见佐雄医师医桌抽屉里有几本册子,写满了诗。得知舫澜先生拜范烟桥丈为师,张佐雄特即席贺诗一首,写在一方笺上。
《贺舫澜从师范烟桥》
汾湖秀色毓灵苗,接到烟桥情义高。
玉树荻芦汾滨色,钟灵银笔挥文豪。
髯公贺
抗战行医
1937年8月13号,抗日战争淞沪战役开始,上海战事激烈,芦墟上空时有日本飞机盘旋,扔下炸弹。能听到沉闷的炮声,晚上能看到东方熊熊的火光。芦墟作为后方,一批批伤员从前线撤下来,部分伤员就留在芦墟,安置在泗洲寺。惠民医院就成了临时的伤兵医院,张佐雄带领医务人员全力救治抗日伤员。随着战事发展,上海大批的人开始逃难,沿申湖河道,经芦墟向西去,芦墟小镇秩序也乱起来。张佐雄医师不为所乱,仍悉心治疗伤员,还常被调往吴江医院出诊治疗伤员。直到11月,日军攻占上海,国民党主力部队向西撤离。
张家也随着镇上大部分人家一起逃难,在安吉遭遇强盗,抢光了财物。1938年初回到芦墟,继续开医院行医。1938年至1939年的芦墟镇,相对是真空地带,日军没有驻军,小镇又热闹起来。
淞沪抗战后,日军占领江南,但芦墟活跃着抗日游击队,国民党陆军独立45旅733团田岫山的三连进入分湖地区,国民党733团第1营营长陈耀宗率部也进入吴江、青浦地区游击日军,后招募当地散兵游勇,整编为735团,并任团长。自此吴江境内有了相对正规的抗日军队。陈和田的部队,在分湖地区,多次利用水网有利地形,在窑港口,白渠兜等地,成功伏击日军机动船队,有几次战斗很激烈。战斗后,游击队的伤员,大都送到惠民医院,张佐雄医师尽力医治。
窑港口一战,特别激烈。1939年初夏,陈耀宗部队,在窑港口设伏,伏击日军机动船队从同里经三白荡到芦墟。不料陈部的哨兵在日军未进伏击圈就开枪,使日军得以登岸,双方展开激战。窑港口离张家大宅后花园才100米,战斗持续大半夜,日军撤离,陈部伤亡很大。战斗一开始,就有军官来请求抢救伤员,张佐雄医师带领张家的年轻人,从花园后的稻田里,背回十多名伤员,给予有效的治疗。
芦莘厍周大屠杀纪念馆
1942年2月,日军对分湖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千余日伪军,百余艘汽艇,持续二十多天,对芦墟、莘塔、北厍、周庄进行扫荡,制造了震惊中外的芦、莘、厍、周大屠杀。其中一起,日军在芦墟分湖滩张家坟乱坟岗,用刺刀戳杀72人。在日军离去后,张佐雄医师立刻带领人前去抢救,从死人堆里,救出4位奄奄一息者。
惠民医院还治疗了不少遭日军扫荡残害受伤的市民。如今健在的原医药商店配方药的老潘,就是张佐雄医师救回一命,当时他肚子上中了日军的子弹,大量流血,靠张医师开刀取出子弹才活命,如今还留有伤疤。
名门后人
张佐雄晚年家人合影(后为三间二层洋房)
张佐雄晚年全家福
张佐雄医师,育有三子四女,第六女钮钮从小有病在家,第七女安安早夭。其他子女均有成就。
张康凡一家三口
长子张文渊(1922~2013),字康凡,少年时为南社名宿沈颖若的学生,抗战时期曾就读苏州崇范中学、章练塘颜安中学等。后投奔忠义救国军苏嘉沪政治特派员张文奎,投身抗日解放事业。抗战胜利后1946年,考入上海商学院保险系,1950年毕业,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保险业大学生。按理,国家刚建立,特别需要这类人才,但被分配到东北,曾在长春市东北银行专门学校、人保沈阳市公司等单位工作,1956年回江南到江阴中学任教。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国家重视经济建设,各省成立保险公司,康凡这样的专业人士被调往南京,参加筹建江苏省银行学校(即南京审计学院前身),一直从事金融保险教育工作,至1991十月从南京审计学院退休,为副教授,回到芦墟老家。康凡先生夫人余琴(1927~1987)生前为江苏省银行学校英语教研组组长,在上英语课时昏倒,后送南京鼓楼医院医治无效,才60岁。
张康凡著 《往事思悠悠》书影
张康凡先生著有《往事思悠悠》回忆录,是康凡先生的学生在为他90岁祝寿后编印的书,记录他一生的重大事件,是芦墟地区民国、抗战时期的珍贵史料。先生生前曾以“分湖人”网名,在西祠胡同网站注册,以朴实优美的笔调发表过不少史实文章。
张文博夫妇
二子张文博(1927~2007),上海金陵神学院毕业,后任《天风周刊》编辑。《天风》(月刊)由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创刊于1945年,为基督教刊物,阐述基督教教义,引导信徒爱国爱教,荣神益人。读者对象为宗教工作者、基督教信徒及基督教研究人员等。夫人王蕊凤,现年87岁,上海虹口区一小学退休教师。
张文徳夫妇(左一、二)、张文彦夫妇(右一、二)
第三为大姐张文德(1929~),丈夫朱永章,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
张文理陆宅留影
张文理一家三口
第四是二姐张文理(1931~2010),吴江师训班毕业,任芦墟中心小学教师。丈夫吴福臣,吴江水泥厂职工。都已故。
张文彦夫妇
第五为三子张文彦(1933~2012),启蒙就读芦墟小学,解放前,参加中共地下青年团活动。解放后就学南京工学院,毕业后留南京长江水利办公室工作,后调武汉长航水利办公室就职至离休。夫人欧阳应华,武汉一小学退休教师,现健在。
张文珍一家三口
张文珍(后排中)嘉兴新新小学留影
芦中舞蹈队《 采花扑蝶》陆宅留影(左起第五为张文珍老师)
张文珍(后排右三)64年公社教师团支部
张文珍(前排右二)64年芦东小学与毕业生
张佐雄1949年全家福
第六为张文珍(1934~),1954年毕业于芦墟分湖中学,曾为校女子篮球队员,舞蹈队队员。芦墟中学毕业后就读嘉兴师范,1957年任教嘉兴新新小学,1961年9月调回芦墟小学任教至退休。丈夫吴生荣(1932~2011),曾为芦墟中百批发部负责人。文珍老师保留一张1949年张家的全家照,在自家后院里所摄,后为芦墟中学后门,边为炮楼。
张家姐弟留影
采访张文珍老师出来,走在张家弄口,初冬的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透出,回首望,院中的一棵月季,顽强地开着花,在阳光下透着芬华。一代名医遗泽流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备注
1、老照片多为张文珍老师提供。
2、两幅诗稿手迹为张舫澜先生提供。
本文作者:郑一冰
本文编辑:朱宇婷、吴英
图片来源:除备注外均来自郑一冰及馆藏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 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 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记得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 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 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