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役主流核潜艇,俄40年前服役的两款核潜艇
现役主流核潜艇,俄40年前服役的两款核潜艇“台风”级除了采用噪音小的自然循环压水堆以外,还大量采用众多的降噪措施,如艇体外壳包裹着橡胶消音瓦,装设了两级橡胶充气减震系统,汽轮机、辅助发电机等设备全部安装在减震浮筏上面,艇上各种机械设备进行了模块化布置等一系列降噪减噪手段,使得该级艇的噪音水平仅为120分贝,和比它排水量小了近2倍的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相当。对于水下活动的潜艇来说,速度就是“生命”。“台风”级采用了2台VM-5型自然循环压水堆,共计380兆瓦,共计100000马力的2台GT3A型汽轮机各驱动一个大七叶螺旋桨,可以推动“台风”级以27节的航速在水下狂奔,并且两个螺旋桨可以独立运行,保证了一套动力系统损伤或者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继续航行。别看“台风”级体型巨大,首尾各有一侧外伸式可旋转的推进器,因此水下机动性极好。“台风”级可以说是集苏联战略导弹核潜艇建造经验于一体,即保留了苏联战略核潜艇的设计风格,又有创新。该
冷战时期,面对拥有着庞大航母编队的美国海军,前苏联剑走偏锋,苦心孤诣发展以核潜艇为代表的水下打击力量以求抗衡。到了上世纪80年代,苏联核潜艇部队的庞大数量,先进的性能一度让西方如临大敌,谈之色变。在这其中又诞生了2款先进的核潜艇,堪称是苏联核潜艇的巅峰之作,在整个世界核潜艇的发展史上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974年,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勃列日涅夫在海参崴与到访的美国总统福特会谈时,曾经提到过苏联正在研制新一代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勃列日涅夫所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台风”级核潜艇。当然“台风”是西方的称呼,苏联自己称其为941型或“鲨鱼”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那么“台风”到底有多大?该艇长172.8米,宽23.2米,最高24.6米。由于苏联高超的保密水平和宣传策略,使得“台风”级的水下排水量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全世界国家海军十分关注的难解之谜。该艇水上排水量23200吨,和彼得大帝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排水量几乎相同。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其水下满载排水量33800吨,是同时期美国战略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的近2倍,搭载有20枚射程8000千米~10000千米的SS-N-20弹道导弹,“台风”级直到现在仍然可以称为世界上的超级水下堡垒。
虽然“台风”级的首艇是1981年12月开始服役的,然而该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末。1968年,当得到美国正在研制可以搭载三叉戟战略导弹系统的核潜艇的情报以后,苏联毫不示弱,作为回敬就是要求当时的苏宁格勒第18中央设计局研制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第18中央设计局很快就拿出了667BDR型战略核潜艇的设计方案,但苏联对其性能不满意,除了要求第18中央设计局继续改进“德尔塔”级以外,还要求其以最快速度开发一款全新的弹道导弹核潜艇。最终代号为“941工程”的“台风”级于1976年完成施工设计,1977年正式开始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工建造。
“台风”级可以说是集苏联战略导弹核潜艇建造经验于一体,即保留了苏联战略核潜艇的设计风格,又有创新。该艇保留了苏联潜艇一贯的双壳体设计,但却采用了3个耐压艇体设计,这三个耐压艇体以“品”字形布局,中间有圆形耐压通道相连,在下部并排的两个长130米耐压艇体就是“德尔塔”级的主耐压艇体,内径7.2米,每个都有5个内居住舱和19个隔舱。位于上部的耐压艇体相对来说要短的多小的多,分为艇首部分和指挥围壳部分,其直径约为6米,指挥围壳部分布置着一个独立的作战指挥中心,声呐,雷达,潜望镜等电子雷达设备,在其左右两侧还各有一个漂浮救生舱,能容纳全艇艇员。
在下部两个耐压艇体中间就是20个巨大的导弹发射筒了。耐压艇体与非耐压外壳之间有2米的距离,这样一来,虽然SS-N-20弹道导弹的尺寸要比SS-N-18弹道导弹更大的外形,“台风”级却消除了“德尔塔”级标志性的“龟背”。而且这样的设计也增加了抗损毁能力,可以有效防止被西方的轻型反潜鱼雷击沉。
考虑到“台风”级在北冰洋作战的需要,因此该艇的储备浮力高达30%~45%。储备浮力越大,则从水下上浮时的浮力就越大,有助于从水下撞开厚厚冰层,这也造成了“台风”级露出水面时,其水线以上的艇体部分显得非常高大。同时指挥台围壳也得到了特殊的加固,能够更加强有力的撞开冰层。螺旋桨上也有特殊的导管结构,避免在破冰时造成受损。此前苏联战略核潜艇一贯采用的围壳舵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收缩的艇艏水平舵,这一系列的改进,都是为了满足在北冰洋特殊的环境试用下而做出的改进。
对于水下活动的潜艇来说,速度就是“生命”。“台风”级采用了2台VM-5型自然循环压水堆,共计380兆瓦,共计100000马力的2台GT3A型汽轮机各驱动一个大七叶螺旋桨,可以推动“台风”级以27节的航速在水下狂奔,并且两个螺旋桨可以独立运行,保证了一套动力系统损伤或者故障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继续航行。别看“台风”级体型巨大,首尾各有一侧外伸式可旋转的推进器,因此水下机动性极好。
“台风”级除了采用噪音小的自然循环压水堆以外,还大量采用众多的降噪措施,如艇体外壳包裹着橡胶消音瓦,装设了两级橡胶充气减震系统,汽轮机、辅助发电机等设备全部安装在减震浮筏上面,艇上各种机械设备进行了模块化布置等一系列降噪减噪手段,使得该级艇的噪音水平仅为120分贝,和比它排水量小了近2倍的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相当。
冷战时期,“台风”级经常在北大西洋深海航行,艇上搭载的20枚SS-N-20导弹,是俄罗斯第一批部署在潜艇上的固体潜深导弹,长16米,弹体直径2.4米,发射重量为90吨,至今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射弹道导弹;最大射程10000千米,可以携带10个分导弹头,每个分导弹头装弹量与“三叉戟”导弹的每个分导弹头相同,均为10万吨爆炸当量,但其圆概率误差约为500米。
虽然SS-N-20比“三叉戟”稍逊一筹,但携带有200个分导弹头的“台风”级仍然是美国人的噩梦,甚至在1990年拍了一部《猎杀红色十月》,片中的主角“红色十月”号的原型正是“台风”级潜艇。在这一部堪称美国“神剧”当中,充分展露了美国幻想得到一艘“台风”级的渴望,在其背后隐藏的就是对“台风”级的恐惧之情。
虽然“台风”级执行的任务充满危险,但很多海军士兵自愿申请调到该艇上服役,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众所周知潜艇上的空间非常宝贵,在有限的空间内,将优先保证机器设备的布置,也就造成了很多核潜艇上的居住环境不佳。而“台风”级得益于巨大的“身板”,每位艇员都拥有两平方米的住舱堪称奢侈。游泳池、桑拿室、体操房、吸烟室应有尽有,艇员在这里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与休憩。“台风”上唯一没有休息的地方就是厨房了,在这里的厨师24小时要连轴转,每天要准备4餐。
然而“台风”级生不逢时,到1989年,苏联一共建造了6艘“台风”级,并且全部配属到北方舰队的第一核潜艇支队。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苏联的解体,后来的俄罗斯无力养护这些“吞金巨兽”,如今只有1艘“台风”级仍然在“坚守岗位”。要知道这种核潜艇的设计寿命高达25年~30年,然而服役不到10年光阴,仅在1995年到1996年,就有2艘“台风”级退出现役。而且由于缺少经费,这种原本应该驰骋大洋的“红色巨鲨”,多数时间只能呆在港口慢慢锈蚀,让人唏嘘不已。
“奥斯卡”级在苏/俄被称为941型多用途核潜艇,从1978年开始在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开始建造,1980年4月下水,同年完成试航,由此诞生了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攻击型核潜艇编队。相对于满载排水量超过3万吨的“台风”级,“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相对而言就是个“小弟”。该型核潜艇长154m,宽18.2m,吃水9米,水下排水量18300吨,和美国的“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不相上下。严格来说“奥斯卡”级只能算攻击核潜艇,然而其吨位就是美国最大的攻击核潜艇“海狼”级也是难以匹敌的。
和“台风”级一样,“奥斯卡”级也是苏联中央第18设计局(后来改名红宝石海洋机械设计局)的杰作,时任该局总设计师的斯派斯基在设计“台风”的同时,也参与了“奥斯卡”级的设计,因此两者在部分结构上也较为相似。比如“奥斯卡”级也采用了2台VM-5压水堆,同样的双轴独立驱动系统,七叶大侧切螺旋桨,就连指挥台围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为破冰的作业需要而进行了结构加强。
“奥斯卡”级并没有装备弹道导弹,反而携带了24枚P700“花岗岩”反舰导弹,这种核常兼备的巨型反舰导弹,弹重近7吨,单单战斗部就可以选择750公斤半穿甲高爆战斗部或500千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最大射程可达550千米,全程超音速飞行,末端攻击速度超过2.5马赫,可以在美军的反潜圈外安全的发射反舰导弹。西方为其取了两个响亮的外号—“舰毁”和“海难”,可见这种导弹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苏联海军认为,击毁一艘(美军)大型舰艇需要2~7枚导弹,齐射4~15枚左右,24枚反舰导弹满足二次发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后,部分“奥斯卡”级进行了改装,将24枚P700换成了突防能力更强的P800与“俱乐部”反舰导弹,且数量也上升到72枚,作战威力更胜从前,因此“奥斯卡”级至今仍是苏/俄海军反航母作战的核心力量。
为了容纳P700这种长度达到10米,弹径850毫米的“大家伙”,“奥斯卡”级采用了非常规的变直径双层壳体结构,整个耐压舱的直径可达8.5米,耐压舱与非耐压舱之间还保留有4~5米的距离,里面充满了海水,变相的增加了防御能力。西方认为,MK46这样的轻型鱼雷,至少要3枚才能击穿“奥斯卡”级潜艇的两层壳体。
与“台风”级相似,“奥斯卡”级也采用了诸多降噪减震手段来抑制噪声。“奥斯卡”级所有产生振动的机械都被安放在减震筏上面,七叶大侧切螺旋桨大大降低了空泡噪音和谐鸣噪音,实现自然循环的最重要的是该艇也敷设了一层厚厚的橡胶消声瓦,这种用特殊橡胶添加金属粒子制成的吸声材料,内部有很多吸声微孔,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呐发射的声波能量,又能吸收自噪声,使其噪音低至110分贝,和7000吨级的“洛杉矶”级攻击核潜艇大体相当。上世纪80年代末,北约举行“协作行动”的海上军事演习,一艘“奥斯卡”级秘密潜入了演习海域实施侦察活动。北约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了120多架次反潜飞机和多艘舰艇对其进行了搜索,但始终未能发现这艘神秘的潜艇。
然而这样一型即神秘又强大的核潜艇,却又以一种悲剧的的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2000年8月12日,“奥斯卡”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正在巴伦支海参加军事演习时发生爆炸并沉没,艇上107名艇员、11名舰队级高级将领和助手,共计118人全部遇难。从建成服役到爆炸沉没,总计不到5年的时间。
虽然“台风”级和“奥斯卡”级核潜艇都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造的,其技术水平顶多处于1980年代末的先进水平。然而即便如此,中国海军尚未出现如此大吨位的核潜艇。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国在核潜艇的建造工艺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和美俄相比还有些落后,对于大直径耐压艇壳的制造技术还不过关,这也导致了在“巨浪”导弹尺寸不算大的情况下,094战略核潜艇还要顶着一个巨大“龟背”的原因所在。
近年来,国内传来了好消息,中国已经突破了13.5米超大直径壳体和超屈服强度合金钢生产技术,预计未来新一代战略核潜艇的龟背将大幅减少,相信并不久远的将来,吨位更大,战斗力更强,技术更先进的中国核潜艇定能“下五洋捉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