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欧美十大顶级音乐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

欧美十大顶级音乐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海丁克和阿巴多有一点很像,就是他们只指挥顶级乐队。马泽尔不然,他是什么乐队在下面,都敢上去。无分高下,指挥家个性使然。对于海丁克,早期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在意,上世纪1980年代,听他指挥的卡带,当时有两个感触:一是他指挥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别人不大一样;二是,他是西方指挥家中第一个录制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全集的,那时候苏联还没解体,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分野还在,他怎么就关注到了肖斯塔科维奇?这是我认识海丁克之初,印象深刻的两点。20世纪下半叶,随着录音设备的发展,现在音乐会结束不久,唱片就出来了,现场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另外随着航空业的发达,交通太方便了,海丁克、阿巴多指挥的音乐会也比前辈们多了太多。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全球乐团的水平整体都提高了。在卡拉扬的时代,可能也就柏林爱乐和他般配——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19世纪是作曲家的时代,20世纪是指挥家的时代,21世纪一定是交响

10月21日是荷兰著名指挥家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1929-2021)逝世一周年纪念日。这位横跨两个世纪的指挥大师,因其卓越的技巧和跨越60多年的杰出指挥生涯,备受全球各大乐团和广大乐迷的尊敬与称颂。

从家乡的阿姆斯特丹皇家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到英国皇家歌剧院音乐总监,凭借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海丁克始终站在古典演出第一线。他曾谦逊地告诉英国《卫报》,“每个指挥家,包括我自己,都有一个销售日期”——但以耄耋之年,依旧宝刀未老,和全盛时期一样受人尊敬。当世之上,寥若晨星。

澎湃新闻记者特邀中央芭蕾舞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浙江音乐学院乐队学院艺术总监张艺接受专访,一同缅怀这位逝世一周年的大师。以下以受访者口述形式呈现。

欧美十大顶级音乐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1)

2009年2月,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登台上海大剧院。

“20世纪是指挥家的时代,21世纪是交响乐团的时代”

我在国内第一次听海丁克现场,还是2009年年初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音乐厅,当时他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来首演“马六”(马勒《第六交响曲》)。我记得,当第四乐章最后一个音符落地,沉寂片刻之后,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长时间以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位白发苍苍的指挥大师,场面非常感人的。国家大剧院是北京奥运前后才落成,开门不久就能请到这位“大神”,足见他在乐坛的地位,也是中国乐迷的福气。

海丁克是20世纪下半叶那拨指挥家中的佼佼者,同马泽尔、阿巴多、普列文这些大师可以说是齐名的,他们都非常全面,什么曲目、歌剧都能驾驭。他们之所以在20世纪好像没那么冒头,这是代际问题,他们还有他们的上一辈儿,索尔蒂、伯恩施坦、卡拉扬等这些大师更是绕不过去的存在,光芒盖过了后辈。所以改革开放后,大家买磁带买唱片,一开始还是这些前辈的居多。

20世纪下半叶,随着录音设备的发展,现在音乐会结束不久,唱片就出来了,现场的传播力度越来越大。另外随着航空业的发达,交通太方便了,海丁克、阿巴多指挥的音乐会也比前辈们多了太多。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全球乐团的水平整体都提高了。在卡拉扬的时代,可能也就柏林爱乐和他般配——所以我一直有个观点:19世纪是作曲家的时代,20世纪是指挥家的时代,21世纪一定是交响乐团的时代。现在乐团的水平绝对是人类有史以来整体水平最高的,维也纳爱乐1960年代演奏马勒的时候还要排练很长时间呢。现在基本上,这些大团都可以从容拿来。

海丁克和阿巴多有一点很像,就是他们只指挥顶级乐队。马泽尔不然,他是什么乐队在下面,都敢上去。无分高下,指挥家个性使然。对于海丁克,早期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在意,上世纪1980年代,听他指挥的卡带,当时有两个感触:一是他指挥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别人不大一样;二是,他是西方指挥家中第一个录制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全集的,那时候苏联还没解体,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分野还在,他怎么就关注到了肖斯塔科维奇?这是我认识海丁克之初,印象深刻的两点。

近些年来,因为我也在变化成长,对海丁克愈发刮目相看。他是一位这样的指挥家,一生水准在线,从年轻到耄耋,没有什么起伏波澜,不会说同一套曲子他指挥出两个样貌来,真正是一位持之以恒的大师。尤其在指挥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上,他特别厉害,而且是全套都指挥过,光是马勒的全套海丁克就灌录过好几个版本。要知道,马勒和布鲁克纳在西方尤其是德奥指挥家中,早年间是泾渭分明,指挥马勒的就不再指挥布鲁克纳,反之亦然。

海丁克指挥马勒,其中有一套1980年代的“圣诞系列”,就是在圣诞节的时候演奏,我现在也经常拿出来听。尤其是马勒第九,演奏得太棒了。海丁克同柏林爱乐合作,最后就差马勒的八和九——柏林爱乐是希望海丁克两年时间就把马勒录完的,指挥家却说,我一年只能录一首。这是个很大的遗憾,但足见他对乐曲的认真和臻于郅治。他对音乐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所有后辈指挥家学习。

欧美十大顶级音乐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2)

海丁克 视觉中国资料图

“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对音乐是多么地虔诚?”

今天网络上有篇文章,谈到海丁克当年第一次被乐坛关注到是首次亮相柏林爱乐,却被另一场乐团活动抢去了风头:克劳迪奥·阿劳演奏了贝多芬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当时有媒体就做了预言,说一位真正的贝多芬指挥大师正在他身上萌芽云云。

这个事情,我倒觉得要这么看:一般年轻的指挥家,刚出道的时候,大家不会太关注他指挥古典作品,尤其是那些经典名作。今天也是如此,年轻的指挥家哪有什么机会指挥贝多芬、莫扎特呢?阿巴多、梅塔当年出名,都是指挥马勒出名,到了晚年则都要录贝多芬。

当时,大家关注的点肯定都是钢琴家克劳迪奥·阿劳演奏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没想到在场年轻的指挥家海丁克令人同样印象深刻——但这只是个预判,我想《镜报》这样的媒体也预言过很多别的冉冉升起的新星,能不能最后都达到海丁克的成就?肯定不然。路,都是自己一步步走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天才有的是,但大师之所以是大师,靠的是一生的积淀和成就。

马勒第二交响曲,海丁克指挥演奏过多次,他在德累斯顿演过,在柏林也演过,在芝加哥、巴伐利亚也演过。他对马勒太有心得了,大家也首推他来指挥。包括布鲁克纳,2019年6月15日,90岁的海丁克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的告别演出,也是以布鲁克纳第七交响乐作为华彩的告别。

马勒二很特别,它又名《复活》,今天我们来纪念海丁克逝世一周年,提到它也别有感触。与马勒《第一号交响曲》比起来,《复活》要求管弦乐编制的规模更大,同时还要有声乐部分。就是从这部作品以后,马勒开始经常在交响曲中使用声乐,呈现出的情感力量还是不一样的。

海丁克同别的指挥大师相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谦虚。90岁的时候,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好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诚惶诚恐地接受大家对我的称赞,直到今天,我也常认为自己对指挥这个行业没有那么大的把握。能说出这样的话,他对音乐是多么地虔诚?不言自明。80岁之前,海丁克指挥的作品可以说是包罗万象,除了西方经典,包括瓦格纳歌剧、东欧俄罗斯的作品、包括日本武满彻的作品,他指挥的曲目量是海量的。

欧美十大顶级音乐家:海丁克逝世一周年(3)

海丁克 视觉中国资料图

不忘初心,“感佩他一以贯之的高水准”

海丁克是1929年生人,他同华裔指挥家林克昌也有交集。林克昌是印尼华侨,当年和海丁克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读书时是同学。在林克昌的回忆录《黄土地上的贝多芬》中,介绍过这段过往。林克昌本人不会说中文,但对中国交响乐有过很大的贡献。他本身还是小提琴家,海丁克当年也学小提琴。这段过往,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

海丁克大师走了一年了。坦白讲,早年间我经常听的是伯恩施坦、卡拉扬的指挥名作,这几年我却经常拿出海丁克的唱片听。就是感佩他一以贯之的高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不忘初心,毕生对音乐葆有热情与敬畏。对于音乐,对于指挥,这就是他的信仰,一生都在求索、精进。

他的指挥水平是那么地稳定,没有一场可以说是差强人意的,一次都没有。有些乐迷可能会觉得海丁克没什么个性,没什么“花边儿”,那是他们的看法。我觉得做音乐、做指挥就是要有一颗恒心,以恒心持恒业。当然,马泽尔是才华横溢的大师,他的演出常有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偶有“马失前蹄”。也正是这些大师的存在,世界交响乐坛才变得如此五光十色,让整个行业那么地迷人。

海丁克就是指挥家中的楷模。你看像伦敦爱乐、柏林爱乐、伦敦交响,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等,这些全球最TOP的乐团都和他有过合作,那么地推崇他。你就能看出他的技艺精湛,更见得他的为人处世,他的人品无可挑剔,这是特别难得的。我们缅怀海丁克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翻出他的唱片,静静地去聆听。

作品说明一切。如果就以他指挥的马勒交响曲为例,我建议大家先听第二交响曲,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听出作曲家的创作境界,更能感受到海丁克作为指挥怎么去演绎,他们二者间的契合与交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