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房颤发生时,心房里面的血液流动就会减慢, 血流瘀滞就容易形成血栓。1、增加脑卒中风险。我国已近1000万人患者,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65岁以后发病率后开始显著增加,75岁以后发病率能达到10%。而很大比例的房颤并不伴随之前所说的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发现后已延误了最佳治疗阶段,这是个让人防不胜防的“隐形杀手”。因此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应该常规筛查房颤,对于那些有危险因素,又有明显心律不齐、头晕、阵发性心慌、气促等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在症状发作时到医院就诊,完善心电图,排除房颤。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1)

#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头条#

您是否有时突然感到心跳加速或者心跳紊乱、胸口疼痛,心慌、心悸,不舒服?轻微体力劳动就能让您喘不上气,和同龄人相比体力匮乏,容易疲劳,偶尔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出现这种症状时,警惕心房颤动这个“隐形杀手”。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2)

什么是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以快速,无序的心房活动为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心房原本有规律、有秩序的跳动变成没有秩序、快速的跳动。

房颤的现状

我国已近1000万人患者,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65岁以后发病率后开始显著增加,75岁以后发病率能达到10%。

而很大比例的房颤并不伴随之前所说的明显症状,很多患者在发现后已延误了最佳治疗阶段,这是个让人防不胜防的“隐形杀手”。

因此建议65岁以上老年人应该常规筛查房颤,对于那些有危险因素,又有明显心律不齐、头晕、阵发性心慌、气促等症状的患者,更应该及时在症状发作时到医院就诊,完善心电图,排除房颤。

房颤的五大危害

1、增加脑卒中风险

脑卒中就是人们常说的中风,房颤发生时,心房里面的血液流动就会减慢, 血流瘀滞就容易形成血栓。

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脑部,堵塞脑部血液循环,就会导致中风,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中,房颤所致卒中占比约20%,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极易导致猝死或偏瘫的后果。

2、增加痴呆风险

房颤患者的痴呆风险较常人增加2倍,包括血管性痴呆。

3、心脏扩大与心力衰竭

房颤患者心力衰竭的几率是常人的3.4倍。

正常情况下,心房的血到达心室,一部分是靠心室产生吸力,把血吸到心室;还有一部分是靠心房的收缩,把血泵进心室。

发生房颤后,心房泵血这部分作用就没有了。

心脏排血量减少,心功能下降,人就会因为供血不足产生乏力、头晕、胸闷的症状。

再加上心房、心室跳动的速度加快,久而久之,心脏功能不断下降,导致心衰的形成。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3)

4、死亡率攀升

据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病死率约为健康人群的2倍。

5、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房颤患者产生心悸、呼吸困难、乏力降低运动耐量,承受的精神和物质负担,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房颤的治疗

房颤患者除基本的病因治疗外,其治疗主要还包括节律控制、心室率控制和抗凝治疗

1、房颤的导管消融治疗是房颤节律控制治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将圆珠笔芯粗细的导管由静脉送入心房,利用射频能量进行肺静脉隔离的方式达到治疗房颤的目标,无需开刀,创伤小,老年人也能很好的耐受。

2、药物治疗分为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抗凝药物,其中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中降低卒中最为关键治疗措施。

最主要为口服抗凝药物。

3、左心耳封堵是房颤患者另一种降低脑卒中风险的微创手术。

其原理是通过微创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将左心房90%的血栓来源地左心耳封闭,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降低血栓栓塞风险。

心脏房颤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4)

房颤的日常预防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愉快的心境,是房颤预防中最基本的要求。

控制体重,增加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并且做到戒烟。有研究显示,正在吸烟人群患房颤的风险是从不吸烟人群的2倍。

饮酒也可以增加房颤的风险,有研究显示每天摄取酒精量每增加10克,房颤风险就增加约8%。

限制或避免服用含有刺激性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药。

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的药物,因为这类药中可能含有刺激物,易促发不规则心律。

服用这类药物前应当询问医生或仔细阅读说明书。

高血压患者使血压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减少血压的波动。

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控制饮食、药物等方法使血糖达标。冠心病患者要控制好血脂水平,防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衰患者积极控制心衰。如果有严重心脏瓣膜病的患者,需要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编辑Rainbow。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二病区 陈婷 李利花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