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谈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象思维125格物致知

谈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象思维125格物致知象思维所由生成的基因,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国思想得以展开的根本场域。怎么格物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思想的寓所,象思维作为汉语思维,当然离不开汉语。好在中华有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有用汉字记载的古典文献,这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让文献自己现身来展示其理论的脉络,还原古之圣贤的思维方法,是探寻用汉语讲道理的必由之路,是象思维研究的最佳切入点。摄影 极地蜗牛02

01

象思维的切入点

象思维话题的缘起,是为研究论证,怎么样把道理讲周全,让人信服并接受。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用西方形式逻辑去解析一篇议论文,虽能分析出一些论证思想和方法,但更多的是无从解析,也就是说形式逻辑无以统贯全部论证,那么这些非逻辑的部分又是怎么讲道理的呢?前些年虽有“非形式逻辑”的兴起,但终究尚未说通透;二是西哲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没有逻辑,那么中国人又是怎么思维,怎么论证的呢?

一个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一定有它的理论支撑。于是就开创了象思维的天地。王树人是研究西哲的大家,八大卷《西方哲学史》的总主编,他用西哲的眼光来看中国思想,倡导象思维的研究,称之为中国智慧的原创之思。刘长林则用象思维的方法,观照易、道与兵、医,把象思维引入应用领域。两位学者对象思维有比较宏观的把握,但是,缺乏微观的细致分析,尤其是未能作语言层面的深入挖掘。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思想的寓所,象思维作为汉语思维,当然离不开汉语。好在中华有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有用汉字记载的古典文献,这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让文献自己现身来展示其理论的脉络,还原古之圣贤的思维方法,是探寻用汉语讲道理的必由之路,是象思维研究的最佳切入点。

谈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象思维125格物致知(1)

摄影 极地蜗牛

02

怎么格物

象思维所由生成的基因,是天人合一,也是中国思想得以展开的根本场域。

或曰:天与人分明是两端。是的,西哲正是从两分开启思想的,人为主观,天为客观,用主观去认识客观,主客相符即为真理。西哲遵循的是物理学的思维,遂有科学思想的盛行,蒸汽机以来的工业文明,似乎印证了西哲的辉煌。

中国思想里,有格物致知,按照通常的解释,类似于西方的科学精神。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就是在研究客观事物中探求真理。倘若果真如此,中国岂不也该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看来这里面另有隐情。

格物致知,是儒学八目之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正论反推,很显然,八目自成环环相扣的层进链,核心环节是修身,物格→知至→意诚→心正四个环节都是修身的基础,修身的功力大小,决定了谁能登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哪一级台阶,最不济,则独善其身。

格物致知,是这条修身链中的两个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意诚和心正。所以这里的格物致知,跟清末用“格致”来统称物理、化学等学科不是一回事,与西方的科学精神也挨不着边。那么,在修身的意义上,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呢?

谈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象思维125格物致知(2)

摄影 诗酒年华

03

什么是格物

心学家对格物致知的含义有独到的见解:“物”不是外在的物,如山川日月、牛羊花木等等,而是和心有直接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格物”就是“格心”,就是“正心”。陆象山主张要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他甚至很夸张地甩出了惊世名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全集·杂说》)。王阳明则明确地说:致知就是致良知,格物就是正物。四句教干脆直言:为善去恶是格物。

圣贤也不是一点不讲究实验,根据朱熹格万物的思路,王阳明还真做过“格竹子”的实验,他父亲就职的官署中有许多竹子,王阳明一连七天静坐在院里观察竹子,只可惜他无从用诸如植物学之类的视角去研究,只是盯着竹子格物穷理,想竭尽全力悟出竹子的道理,结果早夜不得其理,直到支撑不住病倒了,也始终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来。

“格竹子”的教训使王阳明感到,格物就要把心房的灰尘掸干净,一尘不染,把良知请进来,“致”良知,是要让良知达到极致,相当于至诚,这是一种自我修养,不自欺,要慎独,不需要外界的约束。王阳明还说君子之学,诚意而已矣。格物致知者,诚意之功也(《答王天宇书》)。总之格物致知的意义被锁定在个人的道德修养,而不在于对自然物理的认识上。

有人以为,如果国人能像朱熹那样重视格物,则科学技术应该首先在中国兴起。其实这是一种美丽的误会。朱熹《大学章句集注·第六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倡导即物穷理固然非常好,问题是朱熹之所谓理,“天地之间,理一而已”(《西铭解义》)。他秉持理一分殊的观念,研究万物无非是为了识得“天理”。所以跟物理化学还是不搭界。

谈谈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象思维125格物致知(3)

摄影 杨晓

04

修身与践行

区分格物致知的意义在于,中国圣贤从来不曾把对自然界的研究放在心上,相反还要加以抵制和排斥。子贡建议一位老者用机械抽水浇灌菜畦,结果被老者好一顿讥讽: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庄子·天地》)。这跟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在如此深厚的反对奇技淫巧的思想土壤里,中国无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李约瑟之问或可据此一解。放弃了对客观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国思想聚焦到对人的精神本身的深度关注,正所谓反身而诚: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反身,是个本体论意义上的动作,诚者,意诚、事成、理真。由此构成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大异其趣的基本点。

二分法将科学家引进了实验室,把物理世界研究个底朝天。合一观却让圣贤入室静坐,佛学也是打坐顿悟,所以跟中国思想一拍即合,道家甚至要躲进山洞去坐忘,他们把思想都装到一个瓶子里发酵,酿成美酒,哪怕是旧瓶也能装新酒,酒可以和通血脉。

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天人合一到格物致知再到知行合一,完成了精神领域由宏大思想到个体生命修身养性的延伸,进而跨入修齐治平的躬亲践行之境。

为您链接

象思维(124)形于外

象思维(123)慎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