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而且因为两代人的养育观念偏差,老人与子女容易发生矛盾,成为很多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导火索。但并不是每一个带娃的老人都能适应随迁的生活,更多的老年人是在默默忍受离乡的痛苦,克服环境、生活、心理各方面的不适应。妈妈在本该休养生息的年纪,却为了帮女儿带孩子劳累过度,严重到医院,看到这里,同样身为女儿的我,内心有太多感慨。现代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老人几乎成了带娃主力军,明明到了退休享清福的岁数,他们却只能跟着子女远离家乡成了“老漂”族,有的老人带完一胎又带二胎,饱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带娃之痛”,长时间“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1)

近日,《武汉晚报》一则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

63 岁的李阿姨退休后,生活原本充实又轻松。直到4年前,在武汉定居的独生女儿生了宝宝后,她开启了隔代带娃路,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去年,大外甥女上了幼儿园,李阿姨本以为可以喘口气。却没想到,女儿又怀上了二胎。小外孙出生后,李阿姨变得更忙了。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2)

一个多月前的一天,李阿姨起床时突然发现腿动不了,女儿急忙把她送到医院检查。检查发现,因长期劳累和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引起腰腿疼痛,不得不入院手术。

妈妈在本该休养生息的年纪,却为了帮女儿带孩子劳累过度,严重到医院,看到这里,同样身为女儿的我,内心有太多感慨。

现代年轻人生活工作压力大,老人几乎成了带娃主力军,明明到了退休享清福的岁数,他们却只能跟着子女远离家乡成了“老漂”族,有的老人带完一胎又带二胎,饱受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带娃之痛”,长时间“责任重、风险高”的带娃压力,让他们不堪重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人,占全国2.47亿流动人口的7.2%,其中专程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但并不是每一个带娃的老人都能适应随迁的生活,更多的老年人是在默默忍受离乡的痛苦,克服环境、生活、心理各方面的不适应。

而且因为两代人的养育观念偏差,老人与子女容易发生矛盾,成为很多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居里夫人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家人能相互体谅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幸福。

可往往这份理解,在家庭生活中,要做到却是非常难。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3)

一、父母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曾报道,研究发现:与不需要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的几率更大,苍老程度也比不带孩子的更明显。

绍兴市中心医院心理医生全艳玲老师,曾在关于老人抑郁的采访中表示:患抑郁焦虑症的老人中,大概有七成以上都是带孩子引起的。

尤其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老漂族”,他们背井离乡,只为让子女负担小一些,让孙辈成长更好,都藏着自己的累,有委屈也往肚子里吞。

365天他们没有放过半天假,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放弃自己安逸的晚年生活,只为看似“天经地义”的事。

支撑他们日复一日坚持下来的,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爱,所以他们愿意承受一切,愿意为子孙们无私付出。

而因隔代教育产生的家庭矛盾,正成为当下中国家庭最主要的矛盾之一。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4)

当我们一味的抱怨父母观念陈旧,和我们有太多教育冲突的时候,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老人为我们默默的付出呢?

而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并不是他的本分,他们把我们养育成人,本该颐养天年,我们一边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加在他们身上,一边嫌弃他们观念太落后,是不是要求太多了呢?

曾经看过这么一则新闻,武汉的郭奶奶,在6年里分别给两个儿子带大了四个孩子,但却因常年和老伴分居两地,老伴居然外面有了“第三者”,吵着要和郭奶奶离婚。

郭奶奶因为带孩子的辛酸与常年无人倾诉心中的苦闷,加上老伴这次打击,居然一时想不通,要吞安眠药自杀。幸亏发现及时,才没酿成惨剧。

熬过了“七年之痒”,熬过了儿女成年,终于熬到了儿孙满堂。可是,却因为老来的寂寞,差点毁了婚姻又失了生命,想来很有些悲凉。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5)

二、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成就

相信大部分帮儿女带娃的老人,都是出于自愿。儿女不仅没给过他们工资,相反很多父母还会贴上自己的退休金买菜,给孙辈买零食玩具。真可谓是既出力又出钱。

但同在屋檐下,难免会碰到隔代教育的分歧,让我们十分为难。

比如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要批评孩子,这时老人往往会站出来保护孩子。

又比如,老人喜欢喂饭,而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培养自理能力。

诸如此类的教育分歧,相信每个隔代教育家庭都会碰到。但所有因为养育孩子而产生的误解与矛盾,最终都能因为对孩子共同的爱而化解。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例子。

闺蜜家虽然也是婆婆带娃,但她们明确分工。只要闺蜜一回家,她一定会接过带娃的重担,让婆婆好好休息,并且还给婆婆报了老年大学与各种旅行团,让老人生活充实且有趣。

当然有时候也难免会碰到育儿问题的分歧,她一定是先虚心讨教婆婆的带娃经验,然后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彼此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顺利化解两代人育儿方面的差异与矛盾。

最关键的是,她一定不会当着婆婆的面管教孩子,并且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会全盘否定老人的做法。尊重老人,也是给孩子做的良好榜样。

在孩子身上,你付出了多少,他就回应你多少。一味将孩子给老人带,既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也是对老人的不负责。

世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都说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只有我们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6)

三、对父母最深沉的爱,是照顾他们的情绪

曾听过这样句话: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其实决定了他与世间万物的所有关系。不能在生命的早期与孩子建立起连接的父母,最终也会影响到孩子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我们要知道孩子是投奔父母而来的,不是外婆和奶奶。而决定一个孩子在这世间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也同样是父母。

即使父母很忙,也要分清职责,承担该有的责任。不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老人,这可能是解决两代人教养矛盾最关键的地方。

父母的爱和陪伴,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爱孩子,就请用行动去爱他、陪伴他。忙碌的职场父母,一样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地陪伴孩子,给孩子满满安全感。

闺蜜是个工作狂。但她每天下班回家时,对扑到怀里的孩子,一定会给他一个大大的抱抱,让他知道妈妈随时都爱着他。

和孩子一起吃饭时,会仔细倾听孩子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晚上临睡前,会花上15分为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走之前在他的额头上轻轻一吻,对他说一句晚安。平时孩子做作业时,她也会拿起一本书静静的在旁边阅读。

职场妈妈孩子工作一肩挑,内心总会有些焦虑纠结。我们需要告诉自己:我要做“快乐妈妈”,不做“完美妈妈”。

我们只是平凡人,不要苛责自己。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苛责自己的人,相对来说,对父母也更为随和,家庭矛盾较少。

父母年纪大了,他们很多观念跟不上时代,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守护父母与呵护孩子要并存。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工作汇报(1800万随迁老人背后)(7)

我们可以在尊重老人的前提下,共同协商育儿方法。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父母的话一直都是权威,就算成年之后,很多事情仍会与他们商量,可是一到教育下一代这里,总是会不断的出现各种摩擦。

而这些摩擦大多都是因为两代人的教育方式不同。其实,仔细想想,一直处于引导地位的父母,在年老之后却受到子女的指责与抱怨,心里又怎会平衡呢?

当与老人发生意见相左时,我们可以试着先肯定他们的做法,然后再告诉父母:“除了那种方法外,我曾经在书中看到另一个更好的方法,咱们一起试试吧。”

婚姻教皇约翰.戈特曼曾说过:“两个人之间谈话,以什么样的方式开头,就会以什么的方式结尾。”

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化解矛盾上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都能以尊重为前提,商量为中心,矛盾也会减少很多。

老人如小孩,情绪亦需安抚。

家庭矛盾在所难免,如果与老人发生了口角,我们需要像安抚孩子一样,去安抚好老人。

我们有情绪了,可用上网、运动、户外活动、看书、找友人倾诉等方式排解,而背井离乡的父母却只能把一切委屈都放进肚子里。

时间长了,不仅身体出毛病,还会影响家庭和谐。所以,我们应该在呵护孩子的同时,用心的去爱护父母。

平时多和他们聊天,知道他们心里的想法,多带父母出去走走,让他们感受到子女带来的爱,情绪也会更稳定。

有一种恩情,叫老人帮我们带孩子,他们养育我们长大,成家立业。现在又背井离乡,放弃安逸的晚年生活,挑起抚养第三代的重任。

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温馨坚定的后盾,我们这些职场父母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继续冲刺事业,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做了父母的我们,有了小家,也不要忽视老人的感受。

作者简介:一点心理学作者云水禅心,身处教师家庭的一枚80后“宝妈”,“我思故我在”用心感悟生活,用文字记录育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敬请订阅更多心理分析文章,关注yidianxinlixue123。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