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财商怎么提高?财商培养并不难
父母的财商怎么提高?财商培养并不难在半年前的某一天,我儿子也是说着同样的话,“逼”我给他买了一辆遥控车。细想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规则订立的不够明确,如孩子已经识破的,只有数量的规则,没有价格的规定;第二个,对于金钱的态度是模糊的,所以当孩子问“难道我们家很穷吗”,妈妈无言以对。想起发生在年前的一个小故事。那天,我带儿子去逛超市买年货,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央求妈妈给他买货架上的变形金刚。妈妈很严肃地对孩子说:“昨天才给你买了一盒乐高,今天不能再买变形金刚了!”说完,又低声慨叹道:“现在的小孩真知道折腾钱!”
年过完了,总算喧嚣落定。而曾经带给孩子们不少兴奋和喜悦的压岁钱,是不是都被你手段巧妙地腾挪走啦?
有不少父母就是这样,一方面不给孩子体验金钱使用的机会,一方面又责怪孩子不懂事,乱花钱。就像不少老人一边抱怨孩子不爱吃饭,一边又死死把住饭碗,不让孩子有亲自吃饭的机会一样。
中国的父母在孩子的财商培养方面,大都是空白。要么过于节俭,导致孩子的匮乏感;要么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孩子不懂节制,很容易在成年后出现个人财务方面的失控状态。
财商培养很难吗?并不。关键看父母有无这方面的意识。
想起发生在年前的一个小故事。
那天,我带儿子去逛超市买年货,看到一个小男孩正在央求妈妈给他买货架上的变形金刚。
妈妈很严肃地对孩子说:“昨天才给你买了一盒乐高,今天不能再买变形金刚了!”说完,又低声慨叹道:“现在的小孩真知道折腾钱!”
细想起来,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规则订立的不够明确,如孩子已经识破的,只有数量的规则,没有价格的规定;第二个,对于金钱的态度是模糊的,所以当孩子问“难道我们家很穷吗”,妈妈无言以对。
我们先谈谈第一个,关于金钱方面的规则问题。在半年前的某一天,我儿子也是说着同样的话,“逼”我给他买了一辆遥控车。
也许,你会说,哪能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就让他哭闹呗,告诉他这个东西太贵不能买,不就可以了?那之前说好的约定呢?制定好的规则如果可以单方面随意改变,那以后还怎么要求他遵守规则?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我意识到,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财商了,我需要在给他建立购物规则时慢慢将更多的理财观融入进去。
那天晚上,我和他聊了很久,共同制定了一个新的购物规则。
我跟他说:“你已经上大班了,妈妈想和你一起制定一个新的超市购物规则,让你有更大的自主权。”他虽然不懂什么叫自主权,但知道这肯定是对他有利的权利,于是欣然同意。
我接着说:“我们每次(基本上一个周末一次)去超市,都给你10块钱的零花钱。你可以自己看价签,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10块钱,你也可以不花,妈妈帮你留存起来,那么等到下周逛超市,就变成20块钱了。以此类推,如果你有5次都没花,那就有50块钱了。等你的钱存到50块,妈妈会再给你5块钱的奖励(类似于存款利息)。等你的钱存到100块,妈妈会再给你10块钱的奖励。”
他一听这个规则对他有这么多好处,当即答应了。
不过,立完新规则,第一次逛超市的时候,问题又来了。
他发现10块钱能买的东西太少了,他喜欢的那些玩具很多基本上都在百元以上,10块钱只能买到非常小儿科的玩具。他的心情很不爽,一个劲儿地要我加大零花钱的额度。我提醒他,规则已经约定好了,不要轻易改变,不过可以把这次的零花钱留存下来,过段时间就可以攒到足够的钱了。
一想到还要过好几个星期才能买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他觉得自己被新规则坑了,很是郁闷。我安慰他说,不用担心,节日礼物是爸爸妈妈送给你的,不要用你的零花钱买。他才松了口气。
但是第一次可以自己购物的自主感让他兴奋,他觉得,必须要花一点零花钱,买一点东西才行。既然买不到喜欢的玩具,那就买吃的吧。后来千挑万选,买了一瓶3块钱的儿童酸奶。
就这样,他有了7块钱的存款,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笔存款。不过一开始他显然不理解存款的意义,第二次去超市,他一到玩具区,就又很兴奋地挑选玩具去了。挑了一圈,发现还是没有足够的钱买喜欢的玩具。
直到第五次逛超市,他手里的钱已经勉强可以买到一个还算好玩的玩具了,但他突然不想买了,想把钱存下来,因为每一次购物回来,我们就会在一个购物表格上把存钱的数字写上去。他看着那个数字越来越大,很有成就感。
他兴奋地跟我说:“妈妈,我今天如果也不买玩具,就可以积累到57块钱了吧?”我微笑着回答:“是的,而且存款超过了50块钱,妈妈还要额外给你5块钱的奖励。”听我这么一说,他果断地做出决定:“那今天就看看,啥都不买了。”
我对他竖起大拇指,心里暗暗高兴。这个购物新规起作用了,不仅让他有了初步的理财意识,还让他在现实生活中练习了计算,提高了数学能力。最让我欣慰的是,他再也不会每次都吵着闹着要我给他买玩具了。
回过头来想想,孩子有时不听话,不懂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给他的规则建立得不够好。这不仅包括规则的内容,还有规则的执行方式。
第二个,我们再谈谈关于金钱态度的问题。对于钱,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国人是有很多复杂感情的。一方面觉得谈钱太俗气,一方面私心里觉得没钱万万不能,对于“没钱”、“穷”有很多的“羞耻感”。
正因为如此,当孩子问妈妈“我们家是不是很穷?”,很多父母都不晓得怎么回答才更妥当。
比如一位妈妈很会过日子,总爱在家里讨论某超市的海报商品很便宜,或者等某样商品打折后再去买。所以,她的小孩也问过类似的问题。这位妈妈如何应对的呢?
智慧的她,听见了孩子问题背后的担心:如果家里穷,是不是就会有危机?会不会影响父母陪伴自己?这涉及到孩子的安全感问题。
于是妈妈告诉孩子:“宝贝你放心,我们家的钱,足够养你了。”
然后,她又明确告诉孩子:买便宜货与贫穷无关,只是为了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多的好东西,这样,节省下来的钱可以干更有意义的事,比如看一场电影或资助灾区的小朋友上学。
谁说不可以买便宜货、不可以精打细算过日子呢?如果你是这么精于过日子的父母,还记得要告诉孩子买便宜货的几条原则:一不买不需要的东西,二不买质量没有保障的东西,三如果限时抢购的场面容易失控,不要去凑热闹,毕竟安全第一。
假若你的孩子超过5岁,可以教他如何寻找买便宜货的信息,比如报纸中的超市特价海报,把路上散发的洋快餐优惠券带回来;再比如收集周刊类杂志中的打折剪角,甚至从网上的休闲街区下载电子打折券……这样可以慢慢把孩子培养成精明消费的高手。
当然,日常生活中会有更多时刻涉及到“钱”,也需要动用父母们的智慧。比如下面整理的一些关于钱方面的问题,都是孩子会经常问起来的。如果你家宝宝还小,更该读一读,有备无患。
问题一:你为什么要去上班?不能不上班吗? (宝宝3岁)不要对孩子说:“要是妈妈不上班,你就得饿肚子。”或者说:“妈妈也想跟宝宝整天在一起,但不上班就挣不到钱,就养不活你。”这样的说法听上去仿佛在说:工作是一件令人挺不愉快的事,而为了孩子你才去接受它——都是孩子的错。
不如告诉孩子,你工作挣钱是为了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比如下个月带孩子去香港迪斯尼乐园或为了买一辆新车。你一定要强调工作给你带来的收获:眼界开阔,有朋友,处理事物的能力强,敏捷。告诉你的孩子,你需要同事就像孩子需要幼儿园伙伴一样。家长负责地跟孩子谈论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你的职业,理解有工作的好处不只是带来买很多好东西的钱。你还可以在假日加班时带他一块儿去你的办公室,让他用你办公室里的饮水机,并用废弃的广告纸叠纸飞机。能在加班时与孩子在一起,将大大减轻你和孩子分离的愧疚感,也能让你在孩子面前充分展示你的平衡技巧:你能照料好她,也能干好工作,这将为孩子做出榜样。
问题二:为什么你总是让我们随手关灯? (宝宝3岁半)没错,如果你和孩子的爸爸没有合伙开电力公司,你总得付电费的。许多小孩子对家中隐性的开支,如电费、煤气费、供暖费、物业费、电话费、有线电视费等一无所知,他们只对在超市里花钱买东西有概念。因此,这正好是一个对你的宝贝解释这些隐型费用的一个好时机,要不然你的孩子总认为你不满足他的某些消费要求是“吝啬”的表现。下次交电费时带他一起去,并帮他把这个月的电费换算成他最喜欢的冰激凌,看看能买多少个。你看吧,下次不用你提醒,孩子出门时就会把空调和电灯都关了。
当然,如果你的孩子超过5岁,随手关灯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合理开支的问题,你可以对他解释电是怎么来的,解释少用电少烧煤气可以为预防环境恶化,节约能源做贡献。
问题三:我的储蓄罐里有35元钱,我能把它都花了买一个娃娃吗? (宝宝4岁)如果父母曾经跟孩子约定,他们有权支配自己攒下的钱,那就不要制止她,尽管你可能认为那个娃娃值不了那么多钱。如果孩子是经过一番自我约束才攒下这笔钱的,那他们就应该得到回报。
你用不着对她说,“你看,你一个月只有10元零用钱,35元钱你攒了三个多月呢,我本指望你能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比如一本图画书或一顶绒线帽……”孩子可能认为就自己而言,没有什么比那个娃娃更有意义了,你为什么不能让孩子挥霍一次呢?只要这东西不是有害孩子身心健康,就可以购买。看到满满的储蓄罐一下子就空了,这本身就是一个教训,敏感的孩子下次动用“老本”时,自然会考虑值不值的问题。
问题四:你究竟挣多少钱?” (宝宝5岁)父母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什么时候成了包打听?我要据实给他一个数字,他会不会跳出来说,那你还不给我买某某玩具什么样的新衣服之类?要是缩水一半报给他,他到幼儿园里与同学一攀比,会不会觉得很自卑?”
基于这些顾虑,父母会生硬地挡开孩子:“这不关你的事。”这让孩子觉得他是这个家庭无关紧要的小角色,你们一定有很多秘密瞒着他,这可不好。
父母完全可以选择模棱两可,但又亲切婉转的回答:“虽然不很多,但支付你的兴趣班学费是没有问题的。”“比有些家庭收入多,但比另一些少,所以节约一点我们才能去海南度假。”
年龄小的孩子对这样的回答会很满意的:他们并不理解4万与10万有什么区别,只要你向他保证衣食无忧,他就是轻松很多。
当然,如果孩子超过7岁,父母可以向孩子解释得更多一点,比如,你实际拿到手的钱要比你挣到的少一点,因为要扣税;比如你不能什么都买的理由是家里要还贷款,你还要交汽车保险。你也要为家中的意外情况准备一点钱,比如有人生很严重的病的话,医疗保险不能支付所有的费用,很多药费是自付的,因此你需要为家人留一点“救命钱”。这就解释了你为何挣得不少,也不能当“月光族”的原因,放心,孩子会支持你的。
问题五:“我想要那辆遥控汽车,我可以提前得到零用钱吗?” (宝宝6岁)一般孩子开始上小学就能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了。如果父母遇到上面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答应。
之所以鼓励父母定时定额地给孩子发放零用钱,是为了让孩子做一个小小的财务规划,让他可以有钱去满足自己的小心愿,与同学AA制购买一些小零食,也包括可以享受到父母平时不大允许的一些消费项目。零用钱帮助孩子学会“未雨绸缪”,学会为了一个较大的计划克制自己的一些零星花费,并且学会延迟满足感。如果你已经讲明了你不准他再买遥控汽车,却提前预支了两个月的零用钱,以满足孩子的心愿,这就前后矛盾,与我们给孩子零花钱的本意冲突了。
这个时候,一个巧妙的办法是引入“借钱”的概念。即父母可以这样告诉孩子:“这么说,你要是贷款,贷款是要支付一定的利息的。我可以在两个月内给你免息——如果你还清的话;要是四个月归还就得付2%的利息,六个月则要付3%。你愿意吗?”孩子会仔细考虑,他也许说:“这样啊?那我还是攒够了钱再买吧!”也许他愿意支付利息,那么坐下来跟他签一个合约,把他借的钱小心翼翼记下来。你甚至还可以和银行一样,在免息期快到时,给他发一个“友情提醒”。这样“苛求”你的孩子,看上去挺不近人情,但却是孩子终身免于卷入贷款危机和信用卡透支危机的一剂“疫苗”。
问题六:“钱花完了吗?到提款机上取就行了。” (宝宝5岁)不要气哼哼地说:“钱又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如果你的孩子亲眼看到ATM机哗哗地吐出钱来,你这样的解释只能让他们更糊涂。
不如告诉孩子,银行的提款机实际上并不印钞票,它就像一个大存钱罐一样,为了安全,你把工作挣来的钱存在里面。你在提款机上取的钱,实际上就是你从自己存进去的钱里取一部分出来,如果钱取完了,你就不能再让它吐钞票了,就像小孩子的存钱罐空了一样。
如果这样的解释还是太抽象,你可以准备一张金额不足的卡,带孩子去ATM机上操作,当孩子发现确实取不出钱来时,他就不会觉得你的卡是一个聚宝盆,无论怎样使劲用,里面都是满的。
说实话,关于孩子财商的培养,国外这一点做得很好。比如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目标是: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业务中的术语。
13岁至高中毕业: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尝试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