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原穴的这些知识
原穴的准确位置图与作用:原穴的这些知识阳经的原穴分布和阴经有很大的差别,分布也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过阳经都是在人体阳面伸肌的部位,这些地方肌肉丰满、经筋汇聚,活动量和消耗的能量也多。像手三阳的合谷、阳池、腕骨这三个原穴,特别是合谷和腕骨,所在都是肌肉相对丰满的地方,这也说明这些地方气足,气不足的地方就会形成凹陷。原穴在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有所差别。手三阴经的原穴太渊、大陵、神门都在腕关节周围,而足三阴经的原穴,除了太溪在踝关节附近外,太冲和太白都在足部的远端。其实在人类直立行走之前,这些穴位也都在踝关节周围。但是直立行走后,踝关节的功能实际是前移了,足的平衡更多还是依靠拇指关节的协调运动,所以足太阴和足厥阴的原穴前移到第一只跖趾关节处。在下肢的活动中,这个地方恰好是活动量最大,而且是调整脚步平衡的关键所在。通过原穴输入经脉的原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温阳益气。所谓温阳,就是原气可以加快增加经气的能量,加快经气的运行,经络的气化
特定穴是很多学习针灸无法绕过的坎,因为它们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所以临床选用治疗效果就比较好。但是单就一个五腧穴就足够让人头疼,不仅位置难以记住,再配上阴阳生克简直是一头雾水。要说特定穴中最重要的腧穴,那无疑是原穴。
读过《内经》就会知道,原穴是肾中原气通过三焦和经络相衔接的部位,也就是说原穴是原气进入经络的输入口。原穴对人体原气的运行、数量、流量等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古人认为它的作用最为突出,治疗效果最好。《灵枢·九针十二原》就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说明五脏六腑出现问题时都可以取原穴进行治疗。
古代医家对原穴的应用极为重视,是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某一脏腑有病,就取用某一脏腑的原穴治疗。例如肺病出现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可以取肺经的原穴太渊进行治疗。再比如出现心慌、胸闷,失眠、癫狂等心脏的病症,就可以取神门进行治疗。
为了说明原穴的重要性,很有必要说一下原气。原气是生命之源,也就是生命的原动力。这样说好像还是很抽象,就像一粒种子,它要发芽除了温度、水分、空气等外在的条件,一定还是经过事先筛选的优质种子,坏的种子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发芽的。这种内在的能催生发芽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原动力。
通过原穴输入经脉的原气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温阳益气。所谓温阳,就是原气可以加快增加经气的能量,加快经气的运行,经络的气化功能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原气的温阳作用。所谓益气,就是原气可以直接补充经络之气和脏腑之气,使它们能得到更多的营养补充。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自然也就有十二个原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穴位并不是随意分布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最主要的规律也就两个,一是靠近动脉分支。人体十二个原穴中,就有八个在腕踝关节动脉分支处。像太渊、太溪、冲阳、大陵、神门、合谷等,它们都在人体动脉的的边缘,把它们称为脉穴也是恰当的。这些穴位的经气可以直接影响整条经脉气血的供应。从这个角度讲,临床上气虚的病人,除了可以直接在关元、气海上灸外,还可以在病变经络的原穴上灸。
第二个规律就是原穴大多都在腕踝关节处。我们知道关节的地方不仅要承重,而且活动频繁,消耗的气血必然也多。这就要求位于这里的穴位具有输送、补充气血的功能,原穴恰恰是原气进入经脉的输入口,自然可以满足这样的功能。还有一点就是关节活动时会挤压原穴,带动原气运行,能够很好的发挥其温阳益气的功能。
原穴在阴经和阳经的分布有所差别。手三阴经的原穴太渊、大陵、神门都在腕关节周围,而足三阴经的原穴,除了太溪在踝关节附近外,太冲和太白都在足部的远端。其实在人类直立行走之前,这些穴位也都在踝关节周围。但是直立行走后,踝关节的功能实际是前移了,足的平衡更多还是依靠拇指关节的协调运动,所以足太阴和足厥阴的原穴前移到第一只跖趾关节处。在下肢的活动中,这个地方恰好是活动量最大,而且是调整脚步平衡的关键所在。
阳经的原穴分布和阴经有很大的差别,分布也较为复杂,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不过阳经都是在人体阳面伸肌的部位,这些地方肌肉丰满、经筋汇聚,活动量和消耗的能量也多。像手三阳的合谷、阳池、腕骨这三个原穴,特别是合谷和腕骨,所在都是肌肉相对丰满的地方,这也说明这些地方气足,气不足的地方就会形成凹陷。
还有最后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由于阴经和阳经的气化功能不同,阴经是以物质基础为主,包括原气、动力、能量,所以阴经的原穴以温阳益气为主,而阳经的原穴则以温阳行气为主。这一点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足少阴经的原穴太溪,就主要是温肾阳、补肾气,而手阳明经的原穴合谷则主要是温阳行气,所以孕妇禁针合谷,就是因为合谷行气的作用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