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佛山南海区未来三年发展:南海改革在路上

佛山南海区未来三年发展:南海改革在路上文:邓柱峰、林海岚 图:南宣供图今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回看南海这个改革先锋40年来走过的路,同时展望在新的时代里,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南海的新蓝图。本周,南海迎来了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广东金融高新区未来十年的“施政纲领”发布,根据《广东金融高新区未来十年金融发展战略研究(2018-2027)》,未来十年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将跨过佛山水道,带领南海中心城区从目前的“千灯湖时代”迈向“一河两岸时代”。说到金融高新区,自然会联想到她所在的千灯湖。这是南海的城市客厅,广佛核心区内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千灯湖,上承工业南海经济腾飞,下启城市南海辉煌篇章,她俨然成为南海迈入“城市时代”的头号标志。回首40年,南海从最初的“农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新世纪开始,又迈进“城市时代”,每一个变迁背后,正是南海敢为人先、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

佛山南海区未来三年发展:南海改革在路上(1)

从一片村级工业区到如今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千灯湖片区20年的发展历程,恰恰是南海敞开城市格局的缩影。

佛山南海区未来三年发展:南海改革在路上(2)

未来十年,城市南海持续扩容,从“千灯湖时代”迈向“一河两岸时代”

佛山南海区未来三年发展:南海改革在路上(3)

位于狮山镇的佛山高新区核心区,各类科创型机构扎堆进驻。

引言

本周,南海迎来了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广东金融高新区未来十年的“施政纲领”发布,根据《广东金融高新区未来十年金融发展战略研究(2018-2027)》,未来十年的广东金融高新区,将跨过佛山水道,带领南海中心城区从目前的“千灯湖时代”迈向“一河两岸时代”。

说到金融高新区,自然会联想到她所在的千灯湖。这是南海的城市客厅,广佛核心区内最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千灯湖,上承工业南海经济腾飞,下启城市南海辉煌篇章,她俨然成为南海迈入“城市时代”的头号标志。

回首40年,南海从最初的“农业时代”步入“工业时代”,新世纪开始,又迈进“城市时代”,每一个变迁背后,正是南海敢为人先、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真实写照。

今天,我们一起回望历史,回看南海这个改革先锋40年来走过的路,同时展望在新的时代里,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南海的新蓝图。

文:邓柱峰、林海岚 图:南宣供图

工业化之路——

“四小虎”时代

(工业化首次创业时期)

贺富 山顶龙舟赛 触发“六轮齐转”

1980年1月10日,是南海改革开放历史中,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时任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带领县五套班子干部,扛着烧猪、米酒,专程来到南沙大队“贺富”。

原来,在常年的思想固化下,很多村民都有“不敢富”的情绪,而县委书记这一做法,无疑给大家增添了致富的信心。1981年8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一时间,“农村学南海”的口号在全国唱响。

随后,南海大胆提出“三大产业齐发展,六个层次一起转”战略,让县属、公社、村办、队办、联合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六个轮子一起转”,在全国首开将个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同等对待的先河。

同样是在1980年初,南海官方出访团前往港澳,访问当地南海同乡组织,宣传改革开放政策和南海发展形势,诚邀港澳乡亲回乡支援建设。随后在1981年10月,县政府在西樵山天湖重办了传统的龙舟赛,广邀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回乡过节观光。

正是这系列举动,打动了港澳地区及海外乡亲,纷纷考虑回乡办厂,其中九江与香港威马制衣有限公司签订的服装来料加工合同,率先拉开了南海引进和利用外资的序幕。当年,南海与外商签订的协议达363项,签约期加工费为5459万美元,比1979年增加了两倍多。至1991年底,南海历年累计实现利用外资1.2亿元,全县有“三资”企业270家,“三来一补”企业905家,遍及全县各镇(区)、管理区和自然村。

1987年,一篇长篇综述报道《广东跃起四小虎》中,首次参照国际上“亚洲四小龙”的提法,把成长迅猛的南海和顺德、中山、东莞并称为“广东四小虎”。南海虎威,从此威震四海。

民企崛起:农村工业化助力民营经济跨步腾飞

村级工业区,是南海经济发展中一个特殊的产物,曾给南海初期工业化带来了积极影响。那么村级工业从何而来?这就得从南海上世纪90年代初实施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说起。1992年,南海区将改革的目标瞄准土地的产权制度改革,大胆开启了新一轮的农村体制改革,首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并成为国家农村土地改革的试点城市。

1993年9月1日,南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推广农村股份合作制工作会议,制订下发了《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的意见》,将原属集体所有的土地、固定资产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以股份的形式量化为组织内部农民共同占有,以股份制方式组织运行。并且从实际出发,以合作经济股份制、农村土地股份制、合作组织企业股份制和农村联合股份制等四种形式建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截止1994年底,全市19个镇(区)中已建立了1574个股份合作组织,占全市经济社总数的96.2%。

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极大地盘活了农村资产,理顺了农村管理体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工业化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随后村村建工厂成为时髦,而南海的农村集体收入也大幅飙升。管理区、经济社两级1994年的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达26.24亿元,比1993年增长26.49%。

在村级工业村的承载下,南海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形成国营、民营和集体经济三分天下的经济局面。到1997年,民营经济已占南海经济的“半壁江山”。1998年,南海出台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优惠措施。据此,南海民营经济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家族经营到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从小企业向跨国集团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名副其实成为南海经济主力军。

“专业镇”时代

(工业化二次创业时期)

区域产业集群形成

说起南海改革开放的标志名词,一定离不开“专业镇”三个字。时至今日,在南海仍然可以看到“大沥铝材”、“盐步内衣”、“西樵纺织”等地域性十分明显的经济品牌。而形成这一经济特征,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

1992年起,南海工业化发展进入“二次创业”时期说起。标志是专业镇和专业市场兴起,促使强大的产业集群形成和壮大。当年,里水镇农民李兴浩与台湾商人合资建立了志高空调。十多年后,志高在香港上市;次年,南海大沥人曹湛斌与哥哥曹锐斌创办坚美铝材,从一个小作坊起步,成长为国内较大的铝型材企业之一……南海区域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众多龙头企业显现。

1994年,南海积极发展集贸市场和各类专业市场,广佛路黄金走廊登上历史舞台,以小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商贸市场、以大沥有色金属商品城、中国南海国际内衣城等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得到充分发展。

随后,南海以乡镇为主战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了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镇及其强大的产业集群。至2002年末,西樵、金沙、盐步、平洲、官窑、大沥、南庄成为省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建立起了纺织、五金、内衣、玩具、鞋业、有色金属、建筑陶瓷、家电、农业等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大沥成为“中国铝材第一镇”,南庄成为“中国建陶第一镇”,盐步成为“中国内衣名镇”,西樵成为“中国纺织面料名镇”,区域竞争力名列全国县级市第二位。

“工业园”时代

(工业化三次创业时期)

集约土地打造高新区 牵手世界500强

2003年,“大佛山”整合,南海撤市设区。这一时期,发达国家出现一股新的产业转移热潮,许多世界500强纷纷选择到发展中国家设厂,中国是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如同国内其他城市一样,面临这一机遇,南海产业积极谋划转型升级。

当年,南海区委区政府提出“东西板块、双轮驱动”战略,东部板块定位为广佛都市圈中的卫星城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业、会展业等第三产业;西部工业板块以南海科技工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制造业。

当中西部的工业园,正是南海承载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世界工厂对城市的规划、大面积土地使用、周边环境配套以及产业工人输送都有高标准的要求。原来村级工业区的模式,既零碎分散,又参差不齐,起不到集约的效果。为此,2003年起,南海按照“工业进园,集中发展”的思路,加大园区规划建设和资源整合力度,大沥建设集约型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为龙头的一批新型产业园区载体。

在这个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园形式,比如说加快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大支持镇级工业园区发展。随后,南海统筹开发建设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海科技工业园,并成立了南海科技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和相关职能局,提高园区管理水平。

2005年,南海镇街区划调整,新狮山镇组建,与南海科技工业园启动“园镇合一”协调运行。2006年,南海科技工业园成功引进台湾知名的液晶面板制造巨头奇美公司以及本田变速箱等世界500强企业18家。到2011年,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佛山国家高新区核心园区。

截至本月初,佛山高新区在全国157个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中第25位,继续向前20名的目标挺进。

城市化之路——

“千灯湖”时代

(南海吹响城市化号角)

南海开放格局浓缩于一个公园身上

每天,在广佛地铁的轨道上,每隔几分钟就有一列地铁行进,穿梭广佛两城,让这两座城市融为一体。在这条国内首条跨城地铁轨道的佛山段,有一个站点无疑是乘客进出至多的,这就是千灯湖站。

千灯湖,本是一个大型市政公园,从规划建设至今刚好20年,有意思的是,20年来一直在扩建,至今仍在“野蛮生长”着,带动着其周边片区不断升值,成为佛山至现代化的城市中心,造就了一场“千灯湖神话”。2015年,更是拿下有景观设计行业“奥斯卡”之称的城市开放空间大奖。

时至今日,千灯湖刚好诞生20年。1997年,南海改革开放即将进入20周年之际,已经完成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南海,经济活力十足,领跑全国县域经济。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少改革先行区域纷纷谋划自己的新城,以求在即将来临的新世纪保持竞争优势。为此,南海超前地意识到,兴建一座世界景观的新城,将大大助力南海快步迈入“城市时代”。

南海选址(虫雷)岗山北部的“四乡联围”村级工业区,对其进行清拆平整,随后请来了国际级景观公司——SW公司进行设计。1998年,千灯湖开挖,一种未来震惊各界的世界景观公园诞生。

“1999年,我第一次去千灯湖游玩就被震到了,衍生于岭南文化的建筑景观充满后现代色彩,比如说龙舟形的遮阳棚,烽火台式的灯塔……颠覆了我当时的想象力。而且,千灯湖居然没有围墙,且晚上比白天还热闹。”住在千灯湖片区的南海市民叶先生谈到自己与千灯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激动不已。

的确,没有围墙,日夜兼备的公园,当年在广东基本没有几个。这也体现了南海向城市化转型的开放格局思维——共享、包容。

新十年

城市南海的高频词:广佛同城、都市产业

2008年以来的最新10年,千灯湖带动下的南海城市化运动已勾勒出自己的雏形,广佛地铁全面建设,千灯湖地产板块一跃成为佛山人居“新贵”片区。而在此后十年,千灯湖片区高速崛起,成为广佛城市客厅,城产人高度融合的都市产业新高地。

千灯湖10年高光时刻,这一切首先是得益于广佛同城战略的启动。广州和佛山两地血脉相连,唇齿相依。2003年广佛都市圈提出,南海提出以东部商业板块为核心带动城市经济大发展。2008年底,《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将广佛都市圈改为广佛同城并使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次年,广佛两市在南海区签署了《广佛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南海成为广佛同城先行区,在规划、交通、环保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区域合作。2010年,海怡大桥顺利建成、广佛地铁线首通段开通,千灯湖成为继黄岐、金沙洲后,“广佛候鸟”在佛山的第三个集聚新据点。

与此同时,在广佛同城背景下,桂城街道于2005年提出并发展都市型产业。2007年,广东金融高新区落户千灯湖,定位发展亚太金融后台中心。另外,当时天安数码城和瀚天科技城项目也相继启动。

2009年,南海区将“都市型产业”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都市型产业发展在全区层面进入了战略推进阶段。城市南海现代化建设,从规划之初就是“城产人”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建设宜居的“卧城”。

今年,广东金融高新区建设11周年,已吸引中国人行、汇丰、友邦保险、中国人保、凯捷、毕马威、欧时等480多家金融机构及知名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近930亿元,项目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服务外包、私募创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高端服务业态,吸纳了5万名金融白领人才就业。成为佛山金融与科技、产业融合的枢纽。

“大湾区”时代

从信息化到工业互联网的“南海探索”

上月,对南海区产业发展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在粤港澳大湾区快速推进的语境下,在短短20天内,南海以一周一个主题产业大会的形式,连推三大新兴产业。其中,工业互联网产业,最让人期待。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开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地涌现。一系列“互联网 ”应用百花齐放,可以想象,一旦让制造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南海制造定必飞得更高。一轮“工业互联”的盛宴,正在南海落地开启。

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黄志豪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重镇,南海更加迫切需要立足制造业,在开放中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此探索、重塑珠三角制造业在全球竞争的新价值。

回望历史,南海的“云上”之路有迹可循,而且节奏明晰。

上世纪90年代,南海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制定了“以信息化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00年,南海承接了“中国信息港论坛暨南海信息化经验交流会”;2014年,南海成立全国首个县区级数据统筹局,同年成立省级大数据产业园;2017年,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落户南海……

南海信息化之路,目标远大,初心不改。

“全球创客新都市”

为全球化、大湾区建设贡献“南海经验”

40年凯歌,南海产业连升几个台阶,一路高歌猛进。工业化驱动城市化,南海城市不断扩容成长,城市环境的快速升级迭代,反过来驱使城市更新、三旧改造,这又为更高质量的产业腾飞置换了优良的载体——城、产、人、文等多核心元素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正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而南海早在两年前定位的“全球创客新都市”,传承40年锻造的城市品质,成就最有魅力的南海品牌,如今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创新成长的独特经验。

2017年初,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式提出,广佛联手打造超级大城市,佛山提出要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形成“世界科技 佛山智造 全球市场”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吸引世界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南海,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南海区提出要以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为抓手,将南海打造成全球技术、资本、创意、人才与珠三角10万亿制造业全方位合作的对接站,吸引珠三角、全国以及全球华人年轻一带到南海创新创业。2017年2月,全球创客新都市建设启动。

勇闯大湾区,南海底气足。南海地处广佛超级城市核心区,如今坐拥广州南站、佛山西站和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及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区内规划14条地铁,其中9条与广州地铁直通。区域综合实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区第二名,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2680亿元,增长8.5%,荣获“2017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作为佛山城市名片、南海城市标杆和全球创客新都市示范区,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的南海千灯湖片区最新规划,也随着广东金融高新区未来十年的“施政纲领”一同发布。按照“国际化金融后台基地”和“现代产业金融中心”双定位,南海以三龙湾三山片区为龙头,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同时金融高新区北延过河,南海中心城区开始跨入“一河两岸”新的时代,城市容量扩展,产、城、人、文将继续得到充分融合发展。

寄望今后,南海全球创客新都市价值充分释放,正成为珠三角制造业与全球资本、技术、人才、项目合作的重要对接平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