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三改一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三改一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转折始于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为熊勇从万州引进了1100只芦花鸡鸡苗,并带他去万州考察学习芦花鸡养殖技术。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熊勇还因病魔缠身、花光积蓄而几近绝望。病情稳定后,他曾尝试创业,但失败多次。核心提示一个土地贫瘠、产业落后,几乎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深度贫困乡如何脱贫?在丰都县三建乡,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帮扶,实施整乡“三变”改革,这个深度贫困乡已经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的脱贫致富路。前不久,身患尿毒症的三建乡夜力坪村村民熊勇注册成立了丰都县欣星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新建了3个大棚,养殖了一万只鸡苗。熊勇养殖的芦花鸡制成美味的丰都麻辣鸡块,通过电商平台,很快就能抵达市民的餐桌。
国网重庆丰都供电公司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在三建乡为绿春坝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安装闸刀开关。(本报资料图片)
丰都县三建乡党建引领社区、社工、社会志愿者三方联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图为廖家坝社区老人集体过生。通讯员 章烈 摄
丰都县三建乡夜力坪村养鸡脱贫的村民熊勇。通讯员 张质 摄
丰都县三建乡农村“三变”改革产业项目首期保底收益兑现大会上,鱼泉子村村民在了解相关政策(摄于二○一九年六月二十日)。记者 颜若雯 摄
核心提示
一个土地贫瘠、产业落后,几乎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深度贫困乡如何脱贫?在丰都县三建乡,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帮扶,实施整乡“三变”改革,这个深度贫困乡已经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前不久,身患尿毒症的三建乡夜力坪村村民熊勇注册成立了丰都县欣星养殖专业合作社,还新建了3个大棚,养殖了一万只鸡苗。熊勇养殖的芦花鸡制成美味的丰都麻辣鸡块,通过电商平台,很快就能抵达市民的餐桌。
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熊勇还因病魔缠身、花光积蓄而几近绝望。病情稳定后,他曾尝试创业,但失败多次。
转折始于2019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驻三建乡夜力坪村工作队定点扶贫干部为熊勇从万州引进了1100只芦花鸡鸡苗,并带他去万州考察学习芦花鸡养殖技术。
这一次,熊勇成功了。
“驻村工作队来帮我搭了鸡棚,村支两委也时常关心,养殖出的芦花鸡肉质口感非常好。”养鸡当年,熊勇就挣了两万余元。随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使用帮扶资金30万元,为熊勇养殖芦花鸡建设专业圈舍,如今,养殖规模已扩大至1万只。
像熊勇一样脱贫的人,近年来在三建乡还有不少。在定点帮扶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的帮扶下,三建乡以发展产业为重点,以实施整乡“三变”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形成“资源盘活、产业兴旺、集体壮大、企业成长、农户增收”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渐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修路引水
解决“种下去”的问题
一组数据可以看出三建乡自然条件恶劣程度——全乡可耕地仅占总面积的25%,比较平整的土地只有3600亩左右,基本没有成片的土地。
因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产业发展落后,三建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过去长期居全县末位。全乡可耕地只有2.3万亩,除群众日常耕作的1.1万亩外,其余1.2万亩基本处于闲置状态,乡里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自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先后协调市县两级有关部门,以项目资金的形式投入4501万元,用于三建乡产业发展所需苗木采购、栽植等,因地制宜种植笋竹、青脆李、油茶、花椒等作物1.8万亩,将群众闲置的1.2万亩土地也全部种上了经济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深度调整,全乡粮经比由原来的9∶1调整为2∶8。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还协调财政资金投入1500万元,修建产业路15公里、作业便道34公里,完善产业发展路网;投入3400万元,实施1.8万亩产业全覆盖水系配套项目,以茶沟子水库为骨干水源,通过管道、渠堰等方式串联起全乡123口山坪塘、181口微水池及174口新建产业蓄水池,实现灌溉用水直接到田间地头,基本解决了“种下去”的问题。
整合资源
解决“管护好”的问题
“‘种下去’只是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如何管护好产业,如何有效组织群众参与产业发展,扶贫集团如何更好地帮扶产业发展,如何解决产业发展起来以后的产品销售等,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丰都县三建乡驻乡工作队队长孙泽均说,如果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系统解决上述问题,三建乡“种下去”的产业就可能成为“无人管护、无法发挥效益、无法得到群众认可”的产业,继续走上“发展一批,热闹一阵,死掉一片”的老路子。
丰都县委、县政府决定,三建乡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率先在全市推动实施了整乡全域“三变”改革,整合土地资源、财政资金、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帮扶资金、劳动力资源、网络资源等7个方面的资源,让三建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019年6月20日,丰都县三建乡农村“三变”改革产业项目首期保底收益兑现大会在鱼泉子村的村民院坝召开了。全村411户股东领取了鱼泉子森荣农业开发股份合作社向村民兑现的2018年保底收益共计49.64万元。
此前,鱼泉子村的土地折价入股产业,总计投入290余万元,411户村民每户持有近7200元原始股本,成为了股东。今后,他们足不出户每年就能获得每亩240元至500元不等的保底收益,此外,还能在自家的土地上务工赚取收入。
从此,三建乡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增收的渠道多了起来,这个几乎无任何先天优势的贫困地区逐渐探索出一条有效推进产业发展的脱贫致富路。
科学分配
解决“保收益”的问题
因为基础条件落后,“三变”改革之初,三建乡就意识到了发展产业风险的问题。“直接引入社会资本统筹全乡产业发展难度很大,必须让国有企业先行进入,承担起‘打头阵’的社会责任。”孙泽均说。
三建乡率先在全市推动实施的整乡全域“三变”改革,构建了分别对应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的“334”“316”股权结构和利益分配模式。
2018年,丰都县委、县政府确定县农发集团(县属国有企业)牵头,与8个村的农户、村集体分别合资组建8家产业发展公司,按照“334”股权模式推进全域“三变”改革:即农户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入股各村产业发展公司,占股30%,让农户变成产业公司的“股东”;各级财政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作为村集体资产,由村集体持股,在产业公司中占股30%,让财政资金变成“股金”;县农发集团负责兑付各村土地入股的保底收益、组织实施全乡1.8万亩产业的管护及负责产品销售等,占股40%。
财政及国有资本的投入,极大改善了三建乡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社会资本开始注意到三建乡发展的潜力。
随后,贵州合生花境园艺公司、丰都花涧·里民宿公司、重庆汉业特种水产养殖公司、丰都县建轩农业开发股份合作社等一批社会资本开始进驻三建乡,投产的项目陆续产生良好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三建乡所有社会资本入股的产业项目,也都实施“三变”改革,以“保底 316”比例设定统一股权模式,即: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村集体占10%,社会资本占60%,建立起稳定的“企业 合作社 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2019年,重庆汉业特种水产养殖公司投资1400万元打造的蔡森坝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就给农户和村集体发放了“三变”改革保底收益19万元。2年后,三建乡农村“三变”改革开始分红分利,算上务工收入,该村村民户均预计增收1万元以上。
农村电商
解决“卖出去”的问题
今年1月初,三建乡农村电商前往主城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区展销年货。
“微信关注‘三建土特产专营店’,这些土特产随时都买得到。”三建乡廖家坝社区第一书记章烈在现场“吆喝”卖年货的同时,不忘邀请大家关注“网店”——现在,高山大米、土黄牛肉、麻辣鸡、冷水鱼、雷竹笋、原生态菜籽油等“三建特产”都能在网上买到了。
“三变”改革之外,三建乡还从零起步发展起农村电商,短短两年多时间,逐步成长为丰都县的区域性农产品电商销售中心。
“电商发展初期,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一度出现找不到人做电商的情况。”章烈说,经驻乡驻村工作队多次做工作,廖家坝社区一对返乡大学生夫妇带头开始发展电商,全职从事社区电商工作,当年就实现收入过10万元。示范效应之下,乡里的众多年轻人主动加入到电商队伍。
目前,三建乡布局了8个农村电商网点,并为各村购置电脑、打印机、冷藏设备等电商发展所需设备。廖家坝社区还探索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电商所需设备,将其纳入村级固定资产登记,并入股电商企业。
随着扶贫产业逐步投产,三建乡的电商产品也从初始单一的土鸡蛋,扩展至近20个品类,青脆李、猪腰枣、蟠桃等也将在年内试产上市。为鼓励农户提供更好更多的初级农特产品,驻乡驻村干部实行“买断包销”兜底采购,极大地稳定了产品供应端。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扶贫集团还帮助各村电商接入顺丰及“三通一达”等大型物流企业,成体系降低电商平台的物流、包装和运行成本,为电商顺利发展打下基础。
“我们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已经有了规模效益,快递费从最初的每单14元降到了每单4元左右,未来销量上去了,运费还可能下降。”三建乡党委书记黄友志清晰地记得快递费的每一次降价——是产业链的延伸和大市场的开拓,支撑起了物流成本的递减之势。
目前,“三建土特产微商城”已登陆村村旺、淘宝、拼多多和扶贫832等多个电商平台。今年下半年,丰都县龙河流域农产品暨电商集配中心建成投运后,还将集农产品集散、电商交易、快递分拨、冷链物流、供销合作社等功能为一体,系统解决三建乡乃至龙河流域大规模扶贫产业的后续销售问题。
截至目前,三建乡全乡电商平台农副农产品销售总额突破700万元,其中市场化订单占70%,过半数产品是三建乡本地农副产品,直接带动100余户贫困户增收,成为丰都县电商发展最好的乡镇之一。
三建乡基础设施提升进展一览
三建乡加快推进以“路水电讯房”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乡加快推进6项基础设施建设
道路新(改扩)建等交通类项目80.88公里、人行便道130公里
开工建设茶沟子水库、新建(改扩建)山坪塘18口、整修蓄水池268口、完善输水管网245公里、启动全覆盖产业水系配套工程等项目
全乡通组道路通畅率由2016年的59%提升至100%
为解决灌溉缺水问题,推动实施高标准“水系到田”工程,三建乡使用财政资金3800万元开展产业水系配套建设,分村按地块将区域内的全部山坪塘和蓄水池串联起来,通过水泵、配网、滴灌、喷灌等方式进行灌溉。
其中,人工浇灌的,如石龙门青脆李种植片区,按用水节点方圆20米划定一个作业单元。自动灌溉的,如蔡森坝1000亩苗木基地,通过气象采集、土壤墒情检测、光伏智能控制、视频检测构成“水肥一体”高效节水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精准施灌。
全乡1.8万亩产业地块,尤其是曾经闲置的1.2万亩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采访整理:颜若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