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我内心有源源不断的渴望,训练自己成为最杰出的篮球运动员,从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激励。想要精通某事,必须对它真正上心;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必须为之痴迷。很多人说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不愿为此做出必要的牺牲。目标:带领上千人克服阅读障碍,爱上阅读口号:始于一页,抵达世界。我是希雅,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个人精进和写作阅读干货。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1)

经济独立 灵魂挺拔 斜杠向上 野蛮生长

一位连续10年阅读写作早起的书法老师一枚。

2018年开始写作,两年内出版签约5本书籍的95后作家《不如风雅过生活一二》《清晴可喜》《女子力》《尘微》

女子力成长学院创始人|阅读漂流瓶活动发起人|见喜书院创始人|央广网山西网记者,主持人。

目标:带领上千人克服阅读障碍,爱上阅读

口号:始于一页,抵达世界。

我是希雅,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为你分享个人精进和写作阅读干货。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2)

立足能量来源,主动进化

想要精通某事,必须对它真正上心;想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必须为之痴迷。很多人说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却不愿为此做出必要的牺牲。

我内心有源源不断的渴望,训练自己成为最杰出的篮球运动员,从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激励

——科比《曼巴精神》

他曾经在晚上11∶30,凌晨2∶30、3∶00打电话给我,发短信给我,探讨有关低位背打、步法,有时候甚至是三角进攻(的问题)。起初,这让我很恼火,但后来演变成了一种特定的热情。这孩子有着你永远不知道的热情。这是关于热情最奇妙的事。如果你热爱什么,如果你对某样东西有着强烈的热情,你会登峰造极地去尝试理解或是得到它,无论是冰淇淋、可乐还是汉堡包。如果你能走路,你会(自己)去拿,即便是要乞求某人,你也会想办法得到。

——乔丹写给科比的悼词是什么让我们的行为发生了进化?

几年前有个朋友和我聊天,我问他一个问题:“你最大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他回答:“财务自由,出书,然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我再问:“你喜欢的事是什么?”他似乎并不太确定自己喜欢什么,沉默了一会儿说:“写作。”

出书似乎是每一个写作者普遍的理想,后来我又问他,你写了多少字了,”她说“还没写,之前坚持过半年,但后来因为工作忙不了了之了。

我相信能够启动写作的开关,并能坚持一个月的相信只有一部分人;如果我们把周期拉长到一年,就会发现只有更少的人在学习和实践这些事。很多人只是喜欢出书当作家带来的名利双收,但是对于探索写作的方式和保持续输出内容的能力的并不感兴趣。

“欲带黄冠必承其重。”那些能够真正喜欢写作的人,会把它当作生活的主要部分,并且在不需在要外界反馈的加持下也下也能不断坚持下去。它们无论遇见外界什么声音,各种形式的探索。而且他们之所以能出书,是因为他们之而且就已经很努力了。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于写作没有产生真正兴趣,那么也很难坚持下去,虽然我们很憧憬那个无比耀眼的结果。

所以,不管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如果它们的存在没有改变我们对于人生的想法,没有改变我们做事的轻重缓急,没有改变我们时间精力的分配,那么,这些事情恐怕就不能算作理想。真正的理想是饱含热爱的,热爱作为一种性价比最高的能量,深刻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3)

因为成就,所以热爱vs因为热爱,所以成就

小隐是我的一位老友,学业和事业不可谓不顺利,在职场打拼十年之后已经做到了大公司的高管。她走到这样的位置来之不易,但是她却跟我说自己进入了迷茫期。我说:“你做到这个位置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得到的。”但她自己觉的自己后劲不足,非常累。而且他提到自己的孩子,给她报了一年的跆拳道课,可她愣是不上。我说“他是不是不喜欢呢?”

“5岁的孩子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本来我也认为喜欢与不喜欢是一件不重要的事,小时候我也谈不上喜欢学习,但我父母的理念就很好,不是因为喜爱所以付出,而是因为付出所以喜爱。他们逼着我快马加鞭地努力了一学期之后,我的英语当了第一,后来成绩基本上就没有掉下来过。那种遥遥领先的感觉是非常鼓励人的,我学习也越来越自觉,后来我对英语便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高考也因为英语成绩突出考上了重点大学。

某种程度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模式就是他们世界观的映射,而父母的世界观又深受自己所经历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觉得小隐和她的孩子陷入了同样的苦恼:该如何坚持一件自己根本不热爱的事?

因为成就以热爱,与因为热爱所以成就,似乎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很多年来我一直不解这两件事情的区别,直到我遇到多年不见的涵涵。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4)

她是我小学同学,从小就属于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兼具聪明与勤奋于一身。每次考试都都稳居班里的第一,而我我是兴趣导向型的“受害者”,对不喜欢的事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于喜欢的事情不惜通宵达旦。

涵涵不一样,她非常均衡,每门功课都能做到雨露均沾。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位乐感很好的朋友一展歌喉,于是我羡慕地说:“我唱歌真的没有天赋,所以唱不好。”郝竞对我说:“我也没有天赋,但这个是努力可以改变的,多练习就可以和他一样好。”“练习”这两个字在学校里每天都会听到,但那天感觉振聋发聩,一方面我震惊于她的早熟,另一方面我责备于自己的懒惰。

后来很多年我们都没有见面。

当然,我这种做事情凭借兴趣和天赋的特质让自己常年掉链子,因为学校对人的考核是非常标准化的,但我对于事物的喜好是脱离标准化的,这种标准之间的冲突让我并不擅长应付考试,也就自然而然的沦为了班里的差生,偏科很严重,在他人眼中也是个不务正业的孩子。

但是涵涵不一样,她上学、升学、求职、婚姻都是稳稳当当,顺风顺水走过来的,也就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我,始终在错乱的标准中寻找着自我。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5)

所以在校的很多年里,我给自己的标签是:不够努力,没有意志力,无法成为一个全面优秀的人,不适合应试教育,不适合上学,也因此非常自卑,不喜欢和人交流,性格腼腆内向,觉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个毫无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人。

然而上了大学后,我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我决定彻底改变自我,因为大学的环境相对轻松自由,可以完全不受拘束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了大学后的我完全没有了在学校时那么堕落,反而非常努力勤奋,大一我便加入了学校的很多社团,在演讲,主持,书法,摄影,文学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学习,我常常为了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的社团事宜忙到晚上九十点,但依然意犹未尽。因为我的爱好,从此我的人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和转折,大学毕业后,这些爱好也逐渐倾斜慢慢成了我事业发展的重心,比如通过写作这个爱好,我自己也出版了自己的两本书籍,并收获了很多喜欢我的粉丝。

尽管这个过程很累,经常为了写稿熬到一两点,睡觉前来不及卸妆就一头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虽然写作很耗费自我的精力,但我在面对自己热爱的事情时,是发自内心的欣悦,梦里都在微笑。

如今我的第三本书也要出版了,看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得以实现,并获得了读者巨大的正向反馈,我也深受鼓励,这么多年,埋在心中的那颗叫做梦想的小种子终于在汗水和勤奋的浇灌下发芽,开枝散叶,并长为参天大树。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6)

渐渐地我明白,原来我并不是意志力低下,并不是自己智商不够,而是没有找到让我生长的土壤,没有找到自己的燃点,我们需要被热爱的事情点燃,才能迸发出更大的能量。

多年后由于出差,我得以再次见到涵涵。我以为她会意气风发,像当年一样,但是很意外,她已经不太努力了。大学毕业后,她进入了一家非常大的企业,一方面企业里人浮于事,上升通道非常狭窄,另一方面关系户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她完全没有竞争优势。有段时间,她也试图争取过,但总是吃瘪。这种没有具体标准的竞争让她陷入不曾经历的痛苦,深深地觉得在这个庞大而臃肿的体系之内,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于是生了孩子之后,她就彻底把重心放在了孩子身上。和他见面时,她左手抱娃,右手提着一捆蔬菜在和小贩讨价还价。

这种变化带给我的震撼是非常大的,我突然明白了因为热爱所以成就与因为成就所以热爱之间的区别。

前者是热爱驱动,是自发的、纯粹的,仅仅去做就已经足够这个过程快乐。这种形式的努力其实对来自外部的干扰并不敏感,反而更容易一心一意,专注攻坚,贯穿于努力之中的是一种称之为使命的信念感。

后者是成就驱动,这种热爱是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也就是人们热爱的并不是这件事情本身,而是通过这件事情所获得成就与认同这个结果。可是当通过外部评价驱动的行为失去评价体系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就好像机器的行动指令突然失灵,所有的动作都会陷入一片紊乱当中。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7)

现在看来,涵涵对孩子的态度与她工作的状态是一致的。她的努力给她带来了许多,唯独没有带来最纯粹的快乐,于是人到中年,反而有一种彻头彻尾的迷茫和虚无感,并开始质疑这些年所做之事的意义。

也正是因为她的努力给她带来了许多,所以她认为自己的孩子通过努力也能得到很多,唯独不需要的,就是最纯粹的快乐。

我不禁在心中喟叹优等生们的烦恼:因为足够聪明,所以能驾驭那些自己根本不热爱的事,也因为根本不热爱,等自己的事业进入平淡期之后,便会强烈怀疑付出的意义。

而我,尽管不聪明,也不擅长做那些逻辑清晰,行动无比缜密的事业,但我,却将我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热情全力贯注在我的热爱上,在写作领域和自己死磕到底,并不断发展自己的其他爱好,阅读,书法,瑜伽,绘画,并由此实现了财富和时间的双自由。

有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资料:成长跃迁的秘密(8)

热爱,性价比最高的能量来源

耶鲁大学一项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耶鲁大学45%的中国学生有抑郁的症状,而美国学生的抑郁比例是13%。关于中国学生为什么焦虑程度普遍偏高,人们认为,部分中国学生将考学作为一种获取承认的方式,而并非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长期如此,不但会出现心理问题,而且会丧失学习的动力。EIC(城市教育优异计划)报告也显示,2013年只有75%的常春藤中国学生能够顺利毕业,比常春藤平均毕业率低了20%。

在我们的教育当中,常常会把真正热爱的一件事情被放在很靠后的位置。相信很多人从小都是听着“学海无涯苦作舟”“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长大的,学习与探索世界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与苦深深挂钩在一起。在我们的认知中也是如此,学习被当作一件功利的、异常艰苦的事情,鲜有人推崇热爱对于人精神能量的滋养与行为状态的驱动,所以我自己有着与主流思想不同的价值观念,那就是“热爱改变命运。”

西方人普遍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而非后天塑造的,因此更倾向于让孩子顺应天赋自然而然的发展,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会鼓励孩子“Follow your passion”(追随你的热爱)。

而东方父母更强调勤奋,就像那句歌词所说的,“三分天注定,七分考打拼”,认为勤奋可以跨越和弥补天赋的短板,甚至成就天才。

在这样的思维视角下,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会认为是孩子不够努力,而并非转移视角,帮助孩子寻找真正的热爱和天赋在哪里。

因此,你看,在中国很多小孩都经历过父母的“比较暴击”:“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你要是不努力,怎么比得过人家?”这种比较除了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回避了天赋的差距,父母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用勤奋弥补自己没有能力传承给孩子的基因优势。

在高强度的努力之下,我们看似获得了应试能力的提升,却掣肘了情绪能力的成长。

在我们的教育当中,热爱相对于勤勉来说,总是被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位置上。当一个概念被放在一个很不重要的位置上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花更少的精力去思考与尝试,那么就更难发现和体会这个概念对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因为勤奋这是一个具有文化基础的词,所以我们很容易被一些看起来很勤奋的“鸡血”概念灌输焦虑,

譬如,有些博主声称自己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工作之外一年还能看几百本书。这种勤奋程度让很多年轻人为自己的懒惰而感到羞耻,冲动地买回来一堆自己根本不喜欢也对自己无用的书籍,放在书柜里却一眼都没看过,徒增压力和烦恼。

这种“勤奋学”比“成功学”更可怕,用勤奋占据道德高地,并源源不断地制造焦虑,让人们忽略个体的实际需要,而试图用勤奋解决一切。

如果我们不问天赋、不问热情地咬着牙,长期做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情,无异于与自己的肉灵互搏和精神摧残。

勤奋是个好东西,但是脱离了真正的热爱,那么它既不恒久也不快乐,只会让我们如同一只空转的陀螺,疲惫而麻木。

我们在听到成功者的勤奋经历时,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勤奋这一种特质。成功者总以勤奋来总结自己的成就,因为相比天赋、机遇以及资源的推动,勤奋更像一种富有亲和力且毫无门槛的优势。

当成功者出于善意将自己的成就只归于勤奋时,会让听众更加平和地接受自己与成功者的差距。

成功者很难真诚地告诉别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热情与天赋是多么的富有。他们有一个高性价比的能量“外挂”,在顺境时是养料,在逆境时是明灯,这必然让他们比绝大多数人有更大的概率脱颖而出。

人始终受制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只能在自己精神资源的上限之下奋斗。因此,随意过一生与在自己的热爱之中过一生,注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与18岁时毫无准备地扑世界不同,人到中年之时,应当是厚积薄发的时刻。30岁之后的我们,年富力强,不再受制于父母,不再受制于学校,无须在学历上挣扎,也已经经历过摸爬滚打,积累了相应的社会资源,内心世界也被磨砺得从容不迫,更应当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热爱,源源不绝地释放后劲。

也就是说如果你所在的领域和行业如果能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那么说明你的工作很大概率上是有“钱途”的。

以上是希雅今天的分享~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记得顺手点个赞哟~你小小的点赞永远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谢谢你。

下面是自我介绍时间:

我是希雅,一名出版了3本书,每年读100本书,输出50万字的95后作家,我会经常分享和一些成长干货|思维提升|写作技巧,欢迎关注我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