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误吞游客,南充一女学生玩
蓝鲸误吞游客,南充一女学生玩随后,记者联系了该校办公室,对于网上热议的女生直播“蓝鲸”游戏险丧命的事情, 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和学校一位校长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为核实事件真实性, 记者首先联系了其中一家发布该网贴的当地微信自媒体,其负责人告诉记者,网帖由网友爆料发布,同时他们也联系了涉事学生学校的一位老师,证实确有其事。记者又向当地另外两家转发网帖的微信自媒体了解情况, 其负责人也表示,该事件绝不是子虚乌有。据网络上的介绍,这款名为“蓝鲸”的游戏来源俄罗斯, 名字听上去很美的游戏并不是为了娱乐, 而是一款具有危害玩家生命的游戏。目前,游戏已经由网络传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 未成年人通过QQ和微信群加入,领取死亡任务,该游戏已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随后, 记者在QQ群和微信查找中输入了“蓝鲸”、“4点20叫醒我”等字样,并没有搜索到任何信息。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些关键字,除了对游戏的介绍外,还出现了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和他
网帖上发布的玩“蓝鲸”游戏的直播截图
“这到底是啥子游戏哦,能让孩子不惜伤害自己!”“幸好没造成不好的结果, 希望孩子能够勇敢面对生活。” ……近日 一篇名为《南充一女生开直播玩“蓝鲸”游戏 差点被夺去生命》的网帖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帖迅速出现在南充各大网络平台和微信自媒体上。 众多网友在震惊之余, 也对该事件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为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网友爆料 国外一高危游戏传入南充
这篇名为《南充一女学生开直播玩“蓝鲸”游戏险丧命》网帖称,经网友爆料,5月13日晚上, 某中学的一名女学生玩直播,用刀在手臂上刻画蓝鲸图案,被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才没有酿成严重失血、感染等危及生命的悲剧。在直播视频中,拍摄效果比较模糊,但能确定的是左手臂上确实有一个血迹斑斑的鲸鱼轮廓。此外,网贴中除了有聊天记录、“4:20别叫醒我”QQ群等网友的爆料截图,同时还有校方老师对该事件的简要回应,称“最近确实发现不少孩子上课打瞌睡,也发现确实有学生在手臂上刻画有蓝鲸标示的图案。”
据网络上的介绍,这款名为“蓝鲸”的游戏来源俄罗斯, 名字听上去很美的游戏并不是为了娱乐, 而是一款具有危害玩家生命的游戏。目前,游戏已经由网络传到了全世界很多国家, 未成年人通过QQ和微信群加入,领取死亡任务,该游戏已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
随后, 记者在QQ群和微信查找中输入了“蓝鲸”、“4点20叫醒我”等字样,并没有搜索到任何信息。在百度搜索中输入些关键字,除了对游戏的介绍外,还出现了友情提示:“请远离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活动。”
记者调查 发帖自媒体和校方各有说法
为核实事件真实性, 记者首先联系了其中一家发布该网贴的当地微信自媒体,其负责人告诉记者,网帖由网友爆料发布,同时他们也联系了涉事学生学校的一位老师,证实确有其事。记者又向当地另外两家转发网帖的微信自媒体了解情况, 其负责人也表示,该事件绝不是子虚乌有。
随后,记者联系了该校办公室,对于网上热议的女生直播“蓝鲸”游戏险丧命的事情, 一位女性工作人员和学校一位校长均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
记者在公安部门了解到,确有此事,但因涉及未成年人,事件正在核实中,不便回应。
记者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也未能找到涉事学生的相关信息。
心理专家 它利用人的心理将其带入绝境
据中青网15日消息,“蓝鲸”游戏通过极其残忍的过程,用特定的自虐、自残任务将人一步步带入绝境。那么,“蓝鲸”游戏究竟是如何控制人的思维和行为,孩子和家长该如何防范?南充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宁佳医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敏感、冲动、情绪不稳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征。为此,青少年也是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的时期。”李宁佳介绍,“蓝鲸”游戏就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 通过50天的引导,慢慢将其带入险境。李宁佳告诉记者,据她了解“蓝鲸”游戏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要求玩家一整天不说话,只听“蓝鲸”播放的音乐恐怖片或只和蓝鲸对话。当一个人一整天不说话时, 就会存在许多内在自我对话。“蓝鲸”通过skypy等即时通讯软件与游戏者进行对话,使游戏者在一整天不说话的过程中产生内在自我对话,并使“蓝鲸”的话语在游戏者内心反复震荡,形成自我催眠式对话。
二是每天早上4:20起床与“蓝鲸”对话、听看恐怖音乐和影片。“凌晨4:20是人的意识比较薄弱的时期,而连续早起,对人生睡眠施行慢性剥夺,经过一段时间,人的精神处在恍惚的状态, 很容易产生忧郁的情绪,并丧失意志。加上在与蓝鲸对话中会贬低游戏者,并且描绘死亡的快乐与必要,让游戏参与者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可以说,整个游戏的设计是懂心理学的人做的。 游戏逐步瓦解人的意志直至崩溃。”李宁佳医生说。
专家建议 如何有效抵制“蓝鲸”游戏
“首先需要知道‘蓝鲸’ 游戏的危害性。”李宁佳建议,教育儿童青少年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游戏的心理机制,消除好奇心、挑战和猎奇心理。
其次,家长对青少年要多观察、多交流,多倾听、少评论、少说教、少讲道理,要真正听到孩子内心深处想要表达什么、需要什么,然后根据与孩子的沟通, 引导孩子看到生活积极向上的一面。
同时,学校也要教育引导青少年,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和照顾, 如果有同学参与游戏要积极举报, 告诉孩子们这不是告谁,而是对同学生命的挽救和尊重,责任重大。(记者 祝真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