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事例,建国初当阳是这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典型事例,建国初当阳是这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1953 年12 月19 日,县委召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学习贯彻《决议》,部署建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工作,要求在武装骨干、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动员互助组成员自愿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召开全体社员会议选举社长,确定合作社名称,制定合作社社章和各种制度,做好合作社生产发展计划。宜昌地区第一个农业先进典型——季士国互助组。牛军供图宜昌专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社——先锋高级农业社成立纪念大会。牛军供图。 1953 年11 月13 日至12 月7 日,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和农村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文件和总路线,研究部署贯彻党的总路线,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全县全体党员、干部要提高对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认识,明确责任,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会后,全县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热潮。全县各地以乡为单
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老区精神
革命老区湖北当阳市。当阳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1953 年2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要求巩固发展互助组为主的同时,发展社会主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 年3 月,宜昌地委和当阳县委组织联合工作组,在半月区开展农业初级社试点工作。5 月9 日,宜昌专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当阳半月区王荣义农业生产合作社正式成立。
王荣义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12户,44 人,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称为社员。社员把耕地和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入社统一使用,统一经营,实行土地入股分红,大型农具分期付报酬。社员参加集体劳动,按劳动力强弱,技术高低评工记分,年终分红。年终结算时,先提留公积金、公益金,扩大公共积累。完成税收,留足种子,扣除生产投资费用后的收益,按照社员劳动工分和土地进行分配。这是当阳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
宜昌专区第一个高级农业社——先锋高级农业社成立纪念大会。牛军供图。
1953 年11 月13 日至12 月7 日,县委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和农村小组长以上干部会议,学习中共中央文件和总路线,研究部署贯彻党的总路线,进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全县全体党员、干部要提高对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认识,明确责任,领导全县人民积极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会后,全县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总路线的热潮。全县各地以乡为单位召开农村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层层武装和培训骨干5000 多人。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骨干,使全县干部群众明确了党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基本内容,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
1953 年12 月16 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指明了个体农民参加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进而加入到半社会主义的初级社,再到全社会主义的高级社,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决议》颁布后,互助合作的重心由巩固发展互助组转变为有计划地全面发展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过渡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标志着党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
宜昌地区第一个农业先进典型——季士国互助组。牛军供图
1953 年12 月19 日,县委召开农业生产互助合作会议,学习贯彻《决议》,部署建立农业生产初级合作社工作,要求在武装骨干、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动员互助组成员自愿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召开全体社员会议选举社长,确定合作社名称,制定合作社社章和各种制度,做好合作社生产发展计划。
为保证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顺利推进,1954 年1 月18 日至28 日,县委举办了农业合作社发展训练班,培训全县农业互助组组长。训练班上,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推介了半月乡王荣义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社做法和经验,讨论了办社的具体做法。训练班结束后,全县组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稳步推进,到1955 年初,全县创办农业生产合作社265 个,入社农户6255 户。
季士国互助组在集体劳动除稗草。牛军供图
1955 年1 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要求将合作化运动转入整顿巩固阶段。2 月16 日,县委召开会议,学习文件,研究了对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整顿、巩固提高的措施。会后,12 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别到各区指导农业生产合作社整顿工作。整顿工作中,清除了合作社干部中的不纯分子,对规模较大的合作社进行了调整。
整顿后,全县将265 个合作社调整为254 个。1955 年,全县254 个合作社中有205 个增产增收。合作社的优势吸引了未入社的群众,全县又有971 个互助组、6239 户农民积极申请建社,到年底,建立初级农业合作社875 个,入社农户5.36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86.8%,基本实现了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社,为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奠定了基础。
季士国互助组在优选稻谷品种。牛军供图
1955 年10 月,县委根据上级并社升级、创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在半月区半月乡办试点,将王荣义初级合作社和杨家金初级合作社合并,组建了当阳县半月乡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随后,慈化区群联、群利、群益3 个初级社合并,组建了慈化区群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新建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要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
高级社以下设生产队,队内划分作业组。经营管理采取"三包"(包工、包产、包投资)、"四固定"(劳力、土地、牲畜、农具固定到生产队)、"一奖"(超产部分奖给社员)的责任制。合作社于年初将全年的劳动工分、总产值、投资承包给生产队,建立生产队核算制。生产队对社员的生产劳动实行评工记分,按工分进行分配,多劳多得。同时保留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经营管理上,实行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和收益分配。
收麦。
1956 年1 月27 日至2 月3 日,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部分建社积极分子也参加会议。会议传达了上级关于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精神,研究了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政策、规划和措施,下发了《当阳县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管理机构(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规定:社员代表会是社员大会闭会期间代行的最高权力机构,社员管理委员会是全社的最高执行机构。
管理委员由社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根据规模大小,一般设委员15 至25 人,设正、副主任3 至7 人,管理委员会成员对社内事务分工负责。社内设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管理委员会执行社员大会决议的情况,向管理委员会提出工作和生产的建议。生产队直属管理委员领导。队内设队长、副队长、记账员、保管员、治安员、技术员,负责队内生产和管理。会后,全县按照《草案》规定,积极开展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工作。到3 月底,全县共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10 个,入社农户达到4.36 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1.3%。
耙地。
9 月15 日,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下发了《关于并社升级工作的意见》,要求在秋季把初级社全部升级为高级社。10 月25 日,县委针对部分社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合作社管理的通报》,要求对规模过大、管理不善等问题进行整顿,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民主办社"的方针,重大事务必须通过社员民主讨论做出决定,合作社财务必须公开,接受社员监督,堵塞漏洞。经过整顿,将丘陵山区合作社规模调整为150 户左右,平原地区合作社规模调整为300 户左右。全县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44 个,入社农户6.13 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9.8%。至此,全县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下田犁地。
手工业的改造,是党的总路线提出的三大改造任务之一。1955年12 月,中共中央批转了第五次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报告,制定了对手工业改造的全面规划,确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完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2 月31 日,当阳成立以县长范怀一为组长的手工业改造五人小组,设立手工业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办公室,各区以区、镇长为主,设立改造小组及改造办公室。
1956 年1 月6日至14 日,县委召开全县手工业代表会议,总结交流了组建手工业合作社、组的经验。全县手工业合作社、组通过技术革新运动,技术革新项目达28 项,促进了生产发展。淯溪镇棉织社改造百绽络纱机后,提高生产效率3 倍多。县长范怀一在会上作动员报告,要求在巩固提高现有手工业合作社的同时,加速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织布机。
会后,县委抽调108 人,组成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队,分赴各区、镇全面实施对手工业的改造。工作队协助各地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培训骨干,组织骨干学习合作社章程,明确建立合作社的具体做法。在培训骨干,做好各项准备的基础上,通过社员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筹备委员会。合作社筹备委员会由3 至9 人组成,筹备委员会推选主任、副主任各1 人。筹备委员会成立后,负责发动社员入社,确定股金和入社费,工具折价定值,评定技术等级,参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外地经验,制定社章及民主管理制度。各项建社工作完成后,确定合作社名称。正式成立合作社委员会,转入正常生产经营。到1956 年底,全县手工业全部实现合作化,组建生产合作社27 个,社员1057 人。为加强对合作社的领导,在合作社发展党员90 人,普遍建立了独立或联合党支部。
榨油作坊。
在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全面展开。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委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做了大量工作,创办了地方国营商店当阳贸易商店,并对一些私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和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使私营工商业进入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为顺利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创造了条件。
1954 年3 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有步骤地将十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步骤做了明确规定。4 月6 日,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要求按照中央制定的"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用赎买的方法,有步骤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会后,全县着手全面开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小商铺。
1955 年3 月,城关镇商户陈家裕等7 户小商贩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全县第一个商业合作小组——当阳县城关镇新生合作小组。该合作小组初建时拥有流动资金1420 元,公积金和公益金110 元,固定资产1270 元,分设2 个门市部,共有从业人员20 人。设经理1人,副经理1 人,会计1 人,记账员、营业员17 人,按照分工负责各项业务,经过半年多的运作后,合作社小组于11 月底召开全体组员会议进行总结,查找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调整了劳动工资、分红与公积金、公益金的比重,修订完善了计划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制度。调整后,职工按月领工资,每人每月基础工资为27 元至29 元,按照经营情况和个人绩效进行浮动,并调整提高了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降低了股金分红的比例,使合作小组管理更规范、分配更合理,合作小组的发展基础更牢。
小商贩。
1955 年,县人民委员会推广城关镇新生合作小组的经验,按行业归口的原则,在全县逐步建立经销、代销合作社和合作小组。1955 年,城关、河溶、淯溪三大镇有98 个工商户改造为合作社或合作小组。
1955 年12 月,省委五级党委会议上,省委副书记张体学做了《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新的阶段》的报告,要求加速推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为迅速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而努力。12 月31 日,县委、县人委召开财经工作会议,传达省五级党委会议精神,讨论制定了改造的规划和步骤。会议要求1956 年全面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会后,按照县委的部署,全县进行了广泛宣传动员,广造舆论,使加入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人们热议的中心话题。
小市场。
城关镇时有工商户228 户、323 人,在宣传动员之前,有的担心加入合作社之后,仅靠工资难以养活家人,有的担心增加入社资金会增加税费。通过政策宣传,工商户消除了顾虑,纷纷报名加入合营组织。1956 年1 月,成立公私合营公司4 家,合作商店9 家,经销组2 家。1 月21 日,宜昌地委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办公室主办的《改造简报》以《当阳城关百货、杂货、国药、饮食四个行业全部合营》为题,介绍了当阳城关镇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做法和经验。1 月29 日,全镇组织了300 多人上街游行,敲锣打鼓庆祝,到镇政府送喜报。河溶镇酱园业主冯建初参加骨干会后,当晚召开家庭会议,对全家人说:"你们跟着我走,我跟共产党走,保证有饭吃"。第二天一早便向工作组交银圆1340 元,增加合作社的流动资金。
供货点。
到1956 年底,当阳县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参加公私合营公司的210 户、319 人;合作商店(小组)1010 户、1311 人;代购代销73 户、92 人;经销小组207 户、242 人;单线挂钩的135 户、185 人。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解决了几千年来工商户在经营中你争我夺,强弱不均的现象,调动了工商业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总的情况较好。但还存在着商业网点减少、小型商品无人经营,给群众生活带来不便和合作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全县组织对改造后的工商企业进行整顿,采取督促建章立制,改善经营管理,理顺业务关系,合理布局商业网点等措施,使工商业在合作化道路上健康发展。
上世纪中期当阳县城。牛军供图
三大改造完成后,在当阳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从而使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当阳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完成了伟大的政治革命和社会变革,使全县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步入健康运行的轨道。
(《当阳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主编:敖万建;副主编:刘远伟、王继新;执行主编:彭明章;执行副主编:鲍传国,许庭银。)
上世纪末的当阳县城。当阳市摄影家协会供图
(文中图片除署名者外,均为《今日头条》正版图库配图)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华凯文萃",更多人文历史"精彩故事"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