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盲盒经济日趋理性:盲盒经济不可盲目
国内盲盒经济日趋理性:盲盒经济不可盲目从福袋、扭蛋再到小浣熊水浒卡,时间走入新世纪,盲盒横空出世。2016年,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一举将盲盒产品推上热搜,从此大量盲盒产品开始走上市场。在我国,尽管一线城市的部分商场也引进福袋或扭蛋,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一张藏在方便面袋里的卡片——小浣熊水浒卡。尽管在营销手段上“师出同门”,但本土出身的后者,是许多80后消费者的童年记忆。不少人在成年后,将那种收集带来的痴迷,延伸到盲盒消费之中。追溯盲盒的前身,最早起源于明治末期日本一些商场在新年前后推出的福袋,即将部分积压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搭配销售。消费者只有付款后打开福袋,才能知道买到了什么商品。作为一种营销策略,福袋相当于商场推出的变相优惠活动,同时由于袋内商品的不确定,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颇受欢迎的福袋逐渐演变成商场常规的促销手段。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福袋营销延伸到模型玩具市场,催生了风靡一时的“扭蛋机”。模型厂家将不同种
; ; ;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拿到怎样的惊喜。”电影《阿甘正传》的这句著名台词,一直被影迷津津乐道。话语中描述的不确定性,如今正成为很多人把大笔金钱投入盲盒消费的动机,只是个中滋味因人而异,有人乐在其中,有人苦恼不堪。
眼下,盲盒经济风靡市场,带给消费者的究竟是刺激下的满足,还是冲动后的失落?如何看待理性消费与过度营销之间的博弈?盲盒市场中存在哪些监管“盲区”?记者近期对此进行了调查。
“运气”蕴含商机
追溯盲盒的前身,最早起源于明治末期日本一些商场在新年前后推出的福袋,即将部分积压商品装入布袋或纸盒中搭配销售。消费者只有付款后打开福袋,才能知道买到了什么商品。
作为一种营销策略,福袋相当于商场推出的变相优惠活动,同时由于袋内商品的不确定,激发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和购买欲。颇受欢迎的福袋逐渐演变成商场常规的促销手段。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福袋营销延伸到模型玩具市场,催生了风靡一时的“扭蛋机”。模型厂家将不同种类的模型封入鸡蛋型塑料盒中,推出后受到玩家的追捧,这也是如今盲盒的雏形。
在我国,尽管一线城市的部分商场也引进福袋或扭蛋,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一张藏在方便面袋里的卡片——小浣熊水浒卡。尽管在营销手段上“师出同门”,但本土出身的后者,是许多80后消费者的童年记忆。不少人在成年后,将那种收集带来的痴迷,延伸到盲盒消费之中。
从福袋、扭蛋再到小浣熊水浒卡,时间走入新世纪,盲盒横空出世。2016年,泡泡玛特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一举将盲盒产品推上热搜,从此大量盲盒产品开始走上市场。
据统计,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元。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盲盒行业至少还会迎来5年的高速增长期,2024年盲盒行业市场规模将增长至目前的两倍。
商家统计显示,全国有20万名消费者一年在盲盒上的花费超过两万元,购买力强劲的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军,有人一年耗资百万元购买盲盒。在微博热门话题上,“盲盒为什么让年轻人上瘾”阅读量达4.6亿,有1.3万次评论。
不断出现的商品,全力营销的商家,大批痴迷的消费者,共同催生规模庞大的盲盒市场。然而在其火爆的背后,一些问题亦浮出水面,引起社会关注。
谁是“幸运儿”?
今年3月份,北京部分高校生开始返校。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陈馨在随身行李中,带了她自己最喜欢的十几个盲盒玩偶。
从“入坑”开始,陈馨在这个爱好上花费了3000元。“有时候遇到喜欢的款式,就会反复购买直到抽中,简直像强迫症一样,不过还算幸运,多数情况能抽到。”陈馨说。
相比于陈馨的“有的放矢”,另一些“盲盒发烧友”在消费中就“豪放”得多。据媒体报道,一个消费者从2019年初开始购买盲盒,截至2020年11月一共购买了300多个盲盒,其中有8个单价接近千元。还有人为了抽中某款限量版玩偶,一次性买了500只盲盒,单次消费高达3万多元。
这样的“消费狂欢”,正是玩偶类盲盒商家乐于见到的。在营销操作中,有的商家通过与明星、综艺节目、网红主播等合作,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有的通过线上社区、爱好者群的互动,唤起消费者的收藏心理和炫耀心理。有的通过推出“隐藏款”盲盒,以较低的抽取概率,引来爱好者追捧。
火热的消费还催生了“二级市场”。一些盲盒玩家给某些系列的盲盒玩偶涂装换色,之后再次销售,售卖的价格超出原价十倍以上。在一些二手交易平台中,限量版的盲盒经过层层转手,往往卖出远高于原始价的价格。继炒鞋、炒文玩之后,炒盲盒也成为当前一大交易热点。
商家的过度营销,在刺激消费者享受拆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惊喜感之余,助长了赌博投机心理与非理性消费行为。同时,商家和黄牛的炒作,让本来普通无奇的玩偶溢价严重,摇身一变成为“暴利”产品。
法律界专家认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抽奖式有奖销售是指经营者以抽签、摇号、游戏等带有偶然性或者不确定性的方法,决定消费者是否中奖的有奖销售行为。盲盒“隐藏款”的销售行为,其本质类似于抽奖式有奖销售。
《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在有奖销售前,应当明确公布奖项种类、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开奖时间、开奖方式、奖金金额或者奖品价格、奖品品名、奖品种类、奖品数量或者中奖概率、兑奖时间、兑奖条件、兑奖方式、奖品交付方式、弃奖条件、主办方及其联系方式等信息。
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部分盲盒的商品包装和销售店铺未对“隐藏款”的商品样式、出现概率等关键信息明确说明。
专家对此表示,盲盒“隐藏款”的销售应当遵守《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虽然不知道其内在物品的情况,但对于盲盒内物品的商品价值及“隐藏款”的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商家事先应明确说明,告知消费者。
质量如何保障?
在盲盒消费中,除“隐藏款”的抽取概率,退换难也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主要问题之一。
记者在北京一家购物中心的玩偶类盲盒专柜前,看到商家在柜台上摆放着“特别提示”,其中注明“因盲盒销售特殊性,除产品质量问题外,其他问题均不予以退换”。
记者询问售货员质量问题包括哪些情况,得到的答复是,部件有明显损坏,且须证明不是消费者人为造成的,方可拿回退换。涂色掉漆、表面划痕、部件较松等情况属于可接受范围内的瑕疵,不能退换。
记者在观察中发现,一些盲盒玩偶的涂色,与自身包装盒及宣传页上显示的样式存在一定差别,经询问属于印刷色差,不在退换范围内。
在一些盲盒线上销售网站上,记者看到如“盲盒类玩具不是艺术品,在工艺制作中出现染色不均、轻微划痕、掉漆等微瑕属于正常现象”等类似提醒。
对于商家给出的解释,陈馨等盲盒消费者难以认同。“在玩家圈子里,买到瑕疵品被戏称为‘中奖’,因为知道无法退换,只能这样自嘲安慰。”陈馨说,“‘品相’完美的产品,往往能引来一些玩家的高价收购。”
产品宣传、质量问题、售后服务引发的消费纠纷,在盲盒市场上频繁发生。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发现,一些盲盒商家夸大商品价值,虚构中奖概率,宣传的货品颜色款式与实际商品不符,涉嫌虚假宣传。有的盲盒产品不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安全性指标,或是“三无”产品,或存在划痕、掉漆、污渍等质量瑕疵。
然而,从记者实际了解到的情况看,上述问题在部分商家看来属“正常”“可接受”范畴,消费者无法据此退换商品。
法律界专家指出,商家以盲盒为名销售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还以盲盒不退不换的规则作为理由,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如果盲盒中的款式与商家的广告宣传不一致,则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
万物皆可“盲”
在盲盒玩家的圈子内,有句万物皆可“盲”的戏言,指随着盲盒经济大热,各行各业商家纷纷踏足这一领域。不仅仅是手办玩偶,服装、饰品、电子产品等商品也被装进盒中,以盲盒形式发售。
现下,一种“宠物活体盲盒”正悄然销售。记者登录一些电商平台,搜索关键词“盲盒”“活体”,出现了许多“乌龟盲盒”“仓鼠盲盒”的商品链接,还有猫、狗、鸟等动物售卖。
记者在一家销售爬行宠物的“水族工作室”网店看到,其一款龟类盲盒分别冠以“青铜”“铂金”“钻石”等名称,价格依序提升,从20多元到600多元不等,商品内容注明包括剃刀龟、南石龟、圆澳龟等种类。
在网点页面,商家注明“游戏规则”,如“不支持无理由退换货”“不接受拒收”等。记者联系商家,询问所售宠物情况。客服表示,一般抽到的龟种价值高于市场价,也就是买家都会赚到,同时保证宠物到手存活。
为了验证商家所述情况,记者花费44元购买了一款“青铜龟盒”。几天后收到包裹,包裹中是一个填满湿草的塑料盒,其中放着一只体长5厘米的龟,紧缩壳内,生存状态很差。经鉴定,该龟品种属于巴西龟,同类市场价5元至8元不等。
记者了解到,在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4年8月20日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巴西龟位列其中。
记者随后联系商家,依次提出龟状态差、价格高于市场价、属于入侵物种等问题。客服表示,龟的价格是按照当地市场来定的,到新环境需要适应才能活跃,同时巴西龟属于广泛买卖的龟种,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售卖。
目前,记者已将到手的巴西龟交由专业宠物机构处理。机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此类龟市场价较低,许多买家养腻后往往将其抛弃至公共水域,给本土物种生存带来很大威胁。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一些网店的“宠物活体盲盒”中不仅有入侵物种,还包括黄喉拟水龟、花龟等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此类动物需要办理相关许可证才可养殖,否则有关部门将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专家认为,“宠物活体盲盒”存在极大的生物安全隐患。由于在运输过程中缺少检疫环节,且动物品种不可控,这类盲盒存在疫病传播的可能。
“宠物活体盲盒”存在的问题,仅仅是万物皆可“盲”现象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当前一些经营者推出的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是想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作“清库存”的工具,把临期商品、瑕疵商品甚至二手货放入盲盒中销售。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盲盒”不可“盲目”
1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针对盲盒市场上出现的乱象,发出消费提示,指出经营者要切实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尤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盲盒的基本属性是商品,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无论是按照正品销售还是附属品销售,盲盒本身都是商品,经营者必须承担法定的质量担保责任。一方面,要保证产品来源可靠、链条完整,杜绝“三无”产品和仿冒品;另一方面,积极履行退货、更换、修理等经营者义务,不得以“附赠品”“抽奖品”等借口免除应当承担的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义务。
二是盲盒经营者应确保商品质量信息真实,保障消费者知情选择。尽管盲盒销售中关于产品的款式等存在一定的保密性,但关系产品质量和服务的信息,如产地、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存储条件、安全警示、价格、“三包”等均应当充分告知,保证真实全面,不得作出虚假、夸大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盲盒内在物品的商品价值、出现概率、分布方式等关键信息要真实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确保消费者知情选择。
三是盲盒营销应适度,不可过度营销消费者的猎奇心理,误导消费者冲动消费。目前盲盒销售火热,吸引了许多行业的经营者参与,有的企图利用盲盒营销获取更大的带货量。但是,如果经营者不把精力放在提升主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过度依靠盲盒营销的噱头吸引消费者冲动购买,用粗制滥造的产品糊弄消费者,只能产生短期的吸引力,会很快消耗消费者的信任感,损害自身商业信誉,遭到消费者的唾弃,企业难以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
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购买时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交易,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消费者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及消协组织也先后发出消费提示,为盲盒市场理性“降温”。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提醒消费者购买盲盒时要避“坑”,指出因盲盒消费不透明、信息不对称且有“上瘾性”,部分商家以“限量”“热款”“系列”等诱导消费,存在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差等问题。消费者要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不要过分沉迷,避免成瘾,警惕通过微信、QQ等私人社交网络发布的各种信息、链接。
上海市消保委认为,随着盲盒产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盲盒“隐藏款”概率可能影响消费者知情权。盲盒“隐藏款”的稀缺性易诱发投机陷阱和炒盒产业链。盲盒企业参与二级市场价格的操纵,不仅破坏二级市场盲盒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还会破坏统一经营的定价策略。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加快立法立规进程,建立和完善盲盒“隐藏款”投放量和抽取概率的第三方监督机制;加大盲盒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侵权盗版、假冒伪劣等行为。
专家指出,作为一种新型消费模式,盲盒的兴起本身是一种正常市场现象,但同任何行业发展一样,需要依法依规、诚信经营。盲盒经济的有序壮大,需要商家与消费者共同努力,避免盲目成长。
□本报记者 李 晶/文并摄
记者手记
无规矩不成方圆。盲盒经济的魅力源于购买产品的“不确定性”,但市场的规范发展必须方向明确,切不可盲目而为。
因为采访需要,记者购买了几款盲盒产品。精美的包装,有趣的设计,加上“碰运气”带来的刺激,确实让记者也禁不住有些“上瘾”。这种吸引力青少年群体难以阻挡,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各路商家纷纷蹭起“盲盒”的热度。
正如调查中所见,“看上去很美”的盲盒经济,眼下却在盲目生长的“悬崖”边起舞,有些更是越过法律法规的红线。究其原因,有商家法律意识的缺位,有消费者非理性购物的助推,也有法律规定、行业规范乃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的因素。
盲盒经济的发展,亟须树立明确的“路标”指引。“路标”的明确,一是要保障商品质量,及早明确盲盒应符合相关产品的质量标准,商家不得以瑕疵为由,拒绝消费者的合理维权诉求。二是营销 需要规范,要明确何种品类的产品可以通过盲盒形式销售,对于动物活体、二手产品等不适用于随机抽奖式销售的品类,应排除在盲盒之外。三是广告宣传应适度,不过分炒作“限量款”概念,不哄抬交易价格,还商品以真实价值,避免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当前,针对盲盒市场上的种种乱象,从监管部门到行业组织多次发出警示提示,引导盲盒经济规范发展。在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的当前,我们期待盲盒经济能够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在实现自身壮大的同时,成为文化创意等产业的有力助推器。
来源: 中国工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