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前敌总指挥(秋收起义总指挥)
秋收起义前敌总指挥(秋收起义总指挥)在王朝板荡的清朝末世,他先在私塾读书,后来又转入新式学堂。卢德铭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他像那个时代众多读书的年轻人一样,在读书期间阅读了不少关于宣传革命思潮的文章,爱国主义开始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毛泽东这番评价的背后,正是卢德铭曾经的另一重身份。---秋收起义总指挥。1905年,6月9日。
卢德铭曾是毛泽东很喜欢的一位军事指挥官。
他师出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
卢德铭不幸牺牲后,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他:
“德铭同志为革命保留了火种, 他是一 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 斗的一生 。”
毛泽东这番评价的背后,正是卢德铭曾经的另一重身份。
---秋收起义总指挥。
1905年,6月9日。
卢德铭出生在四川自贡一个富裕的家庭中,他像那个时代众多读书的年轻人一样,在读书期间阅读了不少关于宣传革命思潮的文章,爱国主义开始在他的心中熊熊燃烧。
在王朝板荡的清朝末世,他先在私塾读书,后来又转入新式学堂。
涌动的革命思潮不断地冲击着这个年轻人,后来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他控驭之下的北洋系军阀分散全国各地控制政权。
袁世凯去世后,这些军阀开始相互攻伐,彼此之间争斗不休。
华夏大地为此陷入了战乱频仍的恶战年代里。
1924年,6月。
黄埔军校正式成立,学校招生简章登上了各报纸封面。
一、本校为养成革命军干部军官,完成国民革命起见,特续招入伍生,施以军事预备教育。二、入伍生期限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
.....
19岁的卢德铭在报纸上看到招生消息,马上将报纸拿到了父亲面前,告诉父亲自己想要去参军。
没想到,他的父亲并不同意他参军的少年理想。
父亲希望卢德铭能够承袭家业,帮助自己。而且在当时那个时代当兵的风险性较大,他并不愿意自己的儿子这样做。
严厉的父亲当场臭骂了卢德铭一顿。
“你还是好生读书奔前途,以后哪怕回家当个教书先生都行,就是不准去摸枪搞炮的。我实在弄不明白,你咋个会想起去当个扛枪吃粮的‘丘八’呢!自古以来,当兵的有几个好下场的,弄不好格老子打死了,连死尸都收不全,不准去!”
在封建时代,兵士大多为世袭,从秦朝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结束,世袭兵制大多和每一代王朝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只有在战乱频仍、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王朝才会下令在底层社会中招收兵士。
古代王朝最想看到的就是阶层的相对固化,例如固定的一脉帝王,固定的商圈、固定士族、固定的底层百姓,还有影响王朝生死存亡的固定兵士。
因为固定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的稳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脉帝王传承下去的稳定。
卢德铭的父亲是一位深受封建传统文化影响的人,对他而言,从军从来都不会是一个人很好的出路。
那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会走上的一条道路,卢家的子弟完全不需要这样去战场上拼杀。
未来,也同样能够有好的前途。
战场上的拼杀,可不会因为你的满腔热血而手下留情。
老成守旧的父亲坚决不同意卢德铭的参军愿望。
图 | 卢德铭旧照
卢德铭一直耐心地劝导父亲,他讲述了这些年发生的一切,他也和父亲讲述了这些年他自己在读书期间的见闻。
山河涤荡,百姓困敝。
这是个残酷的时代,却也是参军报国的最好时代。
老成守旧的父亲被他的这番话真的打动了,他无奈地同意了儿子的请求。
在那个狼烟四起的战争年代里,卢德铭就这样踏上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卢德铭的从军生涯并不漫长,比起我们所熟知的那些英雄故事,他的人生实在太短暂,他没能看到华夏大地结束战乱的局面,他更没能看到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句铿锵有力的呐喊。
即便他这一生的军旅生涯很短暂,几乎如流星一瞬,没有太多的故事。
但正是因为零星且短暂的故事,正是因为他略带遗憾的一生,他的故事我们才能希望挖掘,更希望被人熟知。
这一年的春天,卢德铭从四川出发沿江西行,长江江面上,卢德铭再一次看到了那些挣扎在生活边缘中的底层民众。
长江岸边,到处都是瘦骨嶙峋的劳工,密密麻麻的人群,在卢德铭的心中,就像一根根的刺,深入骨髓的刺痛着卢德铭。
图 | 民国时期的百姓生活
漫长的路途,他和几个同行的伙伴终于顺利来到了黄埔军校的大门前。
黄埔军校的大门前,两列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他。
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卢德铭来到招生处报名的时候,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此时已经过了招生日期,卢德铭和他同行的伙伴已经失去了入学的资格,如果想要入学,只能等待明年的入学考试。
幸亏卢德铭的家世不一般,他父亲帮忙联系好友,还帮他写了一封举荐信。
孙中山亲自给这位年轻人出了一道考题,卢德铭当场一句“报效革命,义无反顾”的军旅誓言,成功让他进入了这所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步兵队的学员。
在黄埔军校里,卢德铭不仅军事素质硬,还在不久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
北伐军南北两条战线直插华北平原,掀开了北伐战争的大幕。
图 | 北伐战争示意图
周恩来当时奉命组建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叶挺任团长,卢德铭任团下属四连连长。
这支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被称之为虎狼之师。
谁遇到这支军队,就像遇到了一块钢板,就算能啃下来,也得掉几颗牙齿。
作为连长的卢德铭更是因为在作战中敢打敢冲,获得了叶挺极高的称赞。
六月,卢德铭奉命防守在渌田一带,策应侧面军队的进攻。
叶挺当时给他下了死命令,要像钉子一样死守在这里,不能擅自出兵。
敌人开始猛扑卢德铭防守的阵地,他们可不相信这世界上没有攻不破的阵地,大家都是当兵的,我们凭什么怕你?他们哪曾想这一次真的一脚踢到了钢板上。
卢德铭防守的阵地不仅没有被攻下,敌人还损失了不少的军队。
漫长的两天时间过去,敌人看着仍旧防守严密的前沿阵地,只能一咬牙一跺脚选择了撤退。
卢德铭趁此机会,违反命令擅自追击这股撤退的敌军,以疲惫连队猛冲超过己方十倍兵力的敌军,击溃大量敌军,缴获大量军用物资,全胜而归。
图 | 卢德铭影视剧照
因为这场战役,卢德铭在北伐战争中一战扬名,深得叶挺的喜欢。
叶挺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当着众多连长的面称赞卢德铭:
“战功是大家努力得的,我们的每次战斗,都是得力于你们。比如这攸县的占领,就是第四连连长卢德铭在指挥我,而不是我在指挥他们。”
不过,北伐战争毕竟要攻打五十万计的军阀势力,在浏阳战役的时候,卢德铭还是被战场的残酷性所震惊,当时北伐军牺牲了不少英勇冲锋的战士。
卢德铭为此感伤了很长一段时间。
这一次的事件也影响到了卢德铭以后的打仗风格,他不在以悍勇作战,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减少那些没必要的战争伤亡。
因为他知道,每一位士兵的背后都有家庭,更有双亲。
卢德铭因为在北伐战争中的突出表现,湖北战场结束之后,卢德铭升任下属营营长,不久又在扩编军队时升任为独立团参谋长。
这个年轻人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功勋,不仅晋升速度快,就连思维觉悟也远超其他人。
在北伐战役武昌一战结束后,当时准备在洪山建立一座烈士陵墓,以便铭记革命烈士的功勋。
卢德铭建议起名为‘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军中一部分军官强烈抗议,认为国共合作期间,这种做法实属不妥,卢德铭坚持己见,最终还是在洪山建立了铭刻有‘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八个大字的烈士陵墓。
然而,正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发生了两件重要的大事。
一方面宁汉方面开始分化为两股势力对立起来,另一方面蒋介石调转枪头开始对革命者展开攻伐。
长江沿线战事急转,卢德铭受命前往武汉,担任武汉警卫团团长。
全国上下到处充斥着白色恐怖,上海、武汉两地尤为剧烈。
不少共产党人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革命巨变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反抗蒋介石等人的无耻行径,共产党人决定发动起义,挽救革命成果,坚决要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从那时候起,一群思想进步、满怀革命理想的年轻人,真正重开历史大幕,揭开了另一段浓墨重彩的精彩历史。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这三场起义的时间节点不同,正是因为这场作战协同不同的安排,两场起义最终都宣告失败。
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辛亥革命最初如何一举定乾坤,直接推翻了清王朝?
辛亥革命最终都是全国爆点式的起义,全国16个省份中,除了山东、北京、河南三省,其余13个省份全部宣告起义。
图 | 溥仪退位后革命者拍照留念
这样大面积爆点式的起义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因为辐射的面积实在太广,各地的起义数量众多,清政府实在无法集中所有兵力平定这场动荡全国的起义,大多都会演化为不可收拾的局面。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当初的革命党人大多渗透到了清朝每一个地方的行政中枢系统中,大多数三十多人的革命小组,直接控制当地武装,几乎属于兵不血刃的那种温水煮青蛙起义。
第二年,年幼的溥仪宣告退位,清王朝也在这一天宣告灭亡。
而在大革命之后,我们最初也准备尝试进行这样的爆点式起义,只是因为兵力实在太过于薄弱,分散式的起义完全没有机会。
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四地虽然革命思潮涌动剧烈,但是真正有着良好群众基础的也只有湖南地区,以及拥有军事基础的江西地区。
当时我军缺乏卓越的军事将领,对于战场局势的把控程度也不同,所谓发动城市攻坚战也只是想要凭借单一据点,渐渐扩大战线。
为啥没有进行同步战役呢?
这种思维其实最为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是想做城市攻坚战的尝试,率先攻城如果失败,我们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革命实力。
试想,如果当时发动四线同步起义,所有的军队全部被阻隔于坚城之外,那结果如何呢?
败的几率非常大!
所以,只能做单一据点的攻城尝试。
南昌起义即将爆发时,卢德铭收到电报,让他火速带领这支警卫团前往南昌参加起义。
可当时他想要轻而易举地带走这支军队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没有上级的调令,他可能一兵一卒也无法调动,没想到他的上级张发奎在此时却帮了他的大忙。就在卢德铭收到南昌电报的同时,张发奎也同样给他发了一封电令,让他马上带领军队离开武昌,前往九江会合。
九江和南昌的位置并不远,九江位于鄱阳湖的出口处,卢德铭虽然可以利用张发奎的这张密令调走军队,但是张发奎所在的九江关口却成了最大的阻碍。
最终,卢德铭借着调令先途径黄石,然后转走窦家坡,准备赶往南昌参加起义。
没有想到的是,南昌起义进展实在太顺利。
但是这种单一据点的进攻方式,很快引来了重点进攻,南昌军队不得已选择撤离刚刚打下的这座城市。
因为这次绕道,当卢德铭抵达南昌近郊的时候得知,南昌起义已经结束,部队也已经南下转移,他又急忙带着军队追赶。
此时,组织又紧急召开了我党历史上著名的八七会议,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策应从南昌撤离的那支军队。
卢德铭又收到湖南组织来人传信,准备让他前往长沙开会。
他率领的这支军队暂时屯驻修水一带休整,卢德铭则辗转前往长沙。
长沙会议中,正式确定了秋收起义的作战计划。
此次会议之后,曾经被命令参加南昌起义的卢德铭,又听从组织命令转入了秋收起义的战斗序列。
起义军以毛泽东为党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为总指挥,带领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打响了攻打长沙的战役。
我们看得出来,在革命初期领导架构的递换,组织架构的不完善,导致在军事行动方面的协同能力实在很差。
军队不够调度,而且调度权力分散,没有明确的统一指挥权。
这也是所有军队初期的最大弊端,因为调度权力的分散,后期秋收起义还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1927年,9月9日。
秋收起义正式爆发!
图 | 秋收起义油画
这是个特殊的日子,也注定是个让后世永远铭记的日子。
最初行军的日子里,起义军行军异常的顺利,在平江地区的小型战役中接连胜利。
后来的日子里,这支军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
11日,长寿街受阻,第一团遭受重创。
毛泽东当即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参加秋收起义的三个团部集中在文家市开会,准备转而引军进入罗霄山脉中段。
这里也是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所在地。
图 | 罗霄山脉
可除了卢德铭的第1团之外,其余的两个团并不想跟随毛泽东登上山脉。
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畏畏缩缩地登山逃亡算是怎么回事?
这在当时的军中是极其消极的避战政策。
卢德铭在这支军队中一向很有威望,在北伐战争中他就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所以他对于一支军队的生死存亡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所有军事集团之间的正面较量,一定要建立在实力大抵相当的基础上,以少击众大多数时候都是鸡蛋碰石头的举动。
为此,卢德铭力排众议成功说服大家,听从毛委员的指示,全军上山。
9月23日。
这天黎明时分,三个团以梯队行军陆陆续续踏上征途,作为后军的第3团在行军时突然江西军阀朱培德以及省第4保安团的追击。
两军混战,第3团损失惨重。
在前军的卢德铭听到后方交战的消息,马上让毛泽东带领部队继续撤退,他则带着一个连队前往驰援后方军队。
这场战斗中,第3团虽然成功突出重围,但是卢德铭却不幸在战斗中牺牲。
当地一位民众将卢德铭悄悄埋在了自家的茶树下,安葬了这位英勇的革命烈士。
毛泽东听闻这个消息悲情痛哭,忍不住呐喊:
“还我卢德铭 !还我总指挥!”
混沌战乱,革命理想。
那些满怀革命理想的先辈们,他们悍不畏死,他们不畏牺牲。
因为他们知道,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有些人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心中的那团理想之火,有些人能够懂得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