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死了留下什么计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
郭嘉死了留下什么计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傅子》: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比如,别人已经起床,而你还要接着睡,别人已经吃过午饭,而你才刚刚洗脸刷牙,这么一来,你独树一帜的逼格,就体现出来了。所谓隐居,就是做一个不问世俗的世外高人。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世外高人呢?很简单,世外高人一来要非常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二来要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还要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头条中国史#
(颍川古郡)
郭嘉,颍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禹州。
这位仁兄打小就很有远见,他认为东汉朝廷估计是撑不了几天了,到时候肯定天下大乱,所以自打二十岁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隐居。
所谓隐居,就是做一个不问世俗的世外高人。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世外高人呢?
很简单,世外高人一来要非常神秘,神龙见首不见尾,二来要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还要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比如,别人已经起床,而你还要接着睡,别人已经吃过午饭,而你才刚刚洗脸刷牙,这么一来,你独树一帜的逼格,就体现出来了。
《傅子》: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
由于郭嘉是个世外高人,每天神神秘秘,这就导致他在坊间并没有什么名气,以至于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的存在。
老实说,这是很吃亏的。
(三国乱世)
东汉末年分三国,三国那是乱世,乱世人才倍出,而倍出的意思,就是在那一时节,人才是呈几何式,爆炸式增长的。
人才一多,竞争压力就大,想要在这么多人里脱颖而出,光靠实力已经不能够了,你还得学会造势,偶尔买个热搜,上个热榜,刷一刷存在感才行。
很显然,郭嘉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人二十岁的时候年轻气盛,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福,自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有高绝的情怀,那是很可以理解的。
因为二十岁的郭嘉还年轻,年轻就意味着代价很轻,反正大好时光一眼看不到头,大可以再玩几年,再混几年年。
可混来混去,随着年龄渐长,郭嘉的心里可就有点不是滋味了。
生活的压力陡然袭来,管你是室内高人还是室外高人,都得吃喝拉撒,都要为生计而奔波,没办法,郭嘉只好放弃幻想,老老实实的出来打工。
打工人郭嘉迎来的第一个老板,是袁绍。
从宏观角度来看,投奔袁绍是很有发展前景的,因为袁绍的名望素来比较大。
人都说袁本初四世三公,威加海内,门生故吏遍天下,跟着这种大boss混,还愁没有前途么?
(袁绍 形象)
不过和其它人不同的是,郭嘉没有头脑一热立刻就奔着袁绍的公司去应聘了,而是提前给袁绍做了一下背景调查和市场评估,一顿研究之后,他认为袁绍这个人,有点毛病,自己恐怕是不能跟他混了。
郭嘉认为,袁绍公司的人才保有量,已经很多了,论刚正有田丰,论才学有许攸,论持重有郭图,论计谋有沮授,多自己一个不多,少自己一个不少。
《三国志》:...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
并且,通过进一步的调查,郭嘉发现,袁绍这个人,虽然能礼遇人才,给这帮人开出的福利待遇很好,但问题是,袁绍这人有点一言堂,不太听劝,底下的人他用倒是都用,但是都不重用,偶然还来个偏听偏信,在他手底下混,日子肯定是不好过的。
自己是要辅佐优秀主公成就宏图霸业的人,我看袁绍是有点悬。
袁绍的公司没去成,郭嘉又有点心灰意冷。
自己岁数也不少了,但在乱世之际,却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如水中浮萍,如风中秋叶一样摇摆,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东汉末年群星闪耀湮灭之时,一切似乎都成了过眼云烟。
无限惆怅的郭嘉没有继续前进,他选择了回归生活,继续做他的世外高人。
这一回归生活,就是整整六年。
六年,你看起来好像挺短的,其实如果养个孩子的话,都能打酱油了。
如无意外,我们的郭嘉同志将会在颍川附近的荒山野岭继续做他的世外高人,接着度过他一个又一个的六年。
(荀彧 塑像)
但好在,他有一个好朋友,叫做荀彧,而荀彧的老板,叫做曹操。
曹操集团里有位仁兄,名字叫做戏志才,戏份虽然不多,但是据说这人有奇才,曹操本来打算一顿重用,但戏哥身体不太好,几年时间下来,没挺住,直接领了盒饭。
戏志才一死,曹操那叫一个伤心呐,那是相当难受,感觉自己的心里好像被掏空了一块一样。
而为了把这被掏空的一块给补上,曹操很快给谋士荀彧致电,要求荀彧赶紧推个人上来,把戏志才的缺给补了。
荀彧一寻思,这不巧了么,我有个好朋友叫郭嘉,在家里都快躺废了,现在机会来了,我把这工作介绍给他不就得了么?
于是,在荀彧的搭桥牵线之下,郭嘉获得了一次和曹操的碰见机会。
不见不知道,一见吓一跳。
我们的曹操同志只不过是在人群中看了郭嘉一眼,从此之后就再也没能忘掉他的容颜。
曹操发现,这郭奉孝,还真有两下子,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奇门遁甲,左到泥瓦打洞,右到越狱升级,简直可以说是个全才,这回算是捡到宝了。
(曹操 形象)
曹操心情十分激动,他拉着郭嘉的手,留下了这么一句评价:
《三国志》: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能帮助我成就不世功业的人,只有你郭奉孝啊。
郭嘉一听,十分懂事儿,也立刻表态:
《三国志》:真吾主也。
这特喵的才是我真正的主公啊。
老实说,对于这样的记载,作者是将信将疑的。
就算史书的记载无误,俩人当时的确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但我们仍然要明白的是,作为领导,作为一个很有魄力且重视人才的领导,曹操很有可能在接待每一位来投诚他的人的时候,都会激动的说“有你我才能成就大业”。
所以,听听就得了。
在加入曹操集团之后,郭嘉的职务,是军师祭酒,也就是曹操的幕僚。
既然上了曹老板的贼船,那就要做一个快乐且能干的海盗。
很快,表现的机会来了。
我们知道,在前三国时代,曹操最大的敌人,是袁绍。
袁绍兵比他多,将比他广,地盘还比他大,实在是一位劲敌。
但无论劲敌不劲敌,如果曹操想要把曹氏集团发展壮大,开连锁搞上市,就必须要和袁绍碰一碰。
但问题是,曹操虽然有勇气和袁绍练两招,但他的部下们未必有他的勇气。
这个理由也很简单,有把握的事儿我们干,没把握的事儿我们可不干。
我们是来打工的,是来上班的,我们可不是替你来卖命的。
果不其然,曹操在和袁绍开战之前专门开了一次员工大会,大家在会议上广泛地表达了不看好曹操打袁绍的意见,大家预测,如果真要开战了,搞不好就得被人家揍个人仰马翻。
这仗还没打,大家就开始唱衰,基本上就算是输了一半了。
在这十分关键的时候,郭嘉同志站了出来,发表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
(十胜十败论)
所谓十胜十败说,就是说,郭嘉为鼓舞大家的信心,罗列出了十条曹操必胜的原因,然后又总结了袁绍必败的十条原因。
比如,袁绍虽然兵多,但是士卒战斗力差,所以咱们一个打它们十个不成问题。
又比如,袁绍手底下虽然狠人多,但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跟咱们的主公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郭嘉的一顿神奇操作之下,原本弱小的曹操被形容成了具有巨大能量的潜力股,原本强大的袁绍反而成了虚有其表,外强中干的弱势群体。
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听懂掌声。
话音未落,掌声如雷鸣,员工们纷纷被郭嘉所鼓舞,士气大振,之后官渡之战开打,曹操果然势如破竹,而袁绍同志则在一声声的“田丰误我,许攸辱我,郭图坑我”的叫骂声中,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无奉孝当年语,岂有今日曹阿瞒?
不吹不黑啊,官渡之战的胜利,是有咱们郭嘉的一份功劳的。
并且,在官渡之战打得正精彩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小小的插曲。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战线,拉的是很长的。
打完了袁绍还不算,还有他的儿子袁谭和袁尚,真要说把北方全都给拿下了,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接一场的胜仗,更需要时间的沉淀。
长时间作战,就难免面临腹背受敌的情况,刘豫州同志时常过来搞骚扰还不算,江东的小霸王孙策更是筹谋策划,打算偷袭曹操的老巢许昌。
当时的刘备,说实在话,混得还算是比较拉的,所以曹操根本没拿他当盘菜,但孙策是个刺头,打仗又狠,这使得曹操一度十分困扰。
许昌是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要是丢了,曹操退无可退,打得赢袁绍还好说,打不赢那可真就算是把棺材本也给赔上了。
正在曹操心里犯嘀咕的时候,郭嘉又站了出来,开始为曹老板拨云见雾,指明方向。
《三国志》: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认为,孙策这个人在江东名声不太好,做人又不圆滑,树敌太多,所以我估计他是要出事儿,而且很快就要出事儿,所以还没等他来偷袭咱们老巢,我看他就得先领盒饭。
《傅子》:放备,变作矣!
而对于曹操一向轻视的刘备,郭嘉却敏锐地感觉到,刘豫州不是等闲之辈,必须及早重视,只要有机会逮住刘备,就一定要斩草除根,先把他给灭了,如果对他太过疏忽,等这货发展起来,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
面对郭嘉这样的预判,作者一度怀疑,这位仁兄是不是在哪儿精研过狼人杀,因为事情后来的演变证明,郭哥的确是个高玩,不仅是高玩,还是神级预言家。
孙策之后被刺客暗杀,而刘备则在后来建功立业,成为了曹魏集团最大的死敌。
(刘备 形象)
聊回正题。
官渡之战,最终以曹操的全盘胜利而告终,但不妙的是,袁绍的俩儿子,袁谭和袁尚却带领着袁军的残余势力跑到了乌桓,也就是今天的辽宁锦州一带。
老实说,官渡之战的胜利,基本上是曹操拼了老命才换来的。
以少胜多听起来很牛,但个中辛酸,只有曹操自己知道。
所以战争结束之后,曹操是很累的,他很想要休息休息。
你玩游戏刷个副本还有精力值,用光了就只能等第二天,曹操就算是想要征服天下,他本身的精力也跟不上这么快的进度。
但郭嘉却表示,决不能停,而要不断前进。
宁可一思进,莫要一思停。
想要休息,以后你一统天下了,可以尽情在权力宝座上睡懒觉,但现在不行。
因为乱世争霸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取,就是一种退步。
斩草要除根,要收拾,就得把袁氏一族收拾得一干二净,要不然谁知道袁谭袁尚这俩货以后在乌桓还会闹出什么幺蛾子?
于是,累得半死的曹操只好打起精神,再次挥师北上。
郭嘉不仅是个理论家,还是个实干派,整天在办公室里搞理论不是他的风格,所以他很快随军北上,直把袁军的残余势力全都剿灭,这才跟随军队班师。
朋友们,当时的那一段行军路程,环境是很恶劣的。
白天风沙苦寒,夜里酷热难耐,军队又是急行军,一来一回这么一折腾,算是把郭嘉的身体给折腾坏了。
所以,郭嘉去是去了,但回,却是回不来了。
军队回师到了柳城(辽宁朝阳)附近时,郭嘉暴病而亡,时年只有三十八岁。
(郭嘉 形象)
三十八岁的郭嘉死了,而他的死,也正式代表了曹操终于彻底平定了北方,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北的地区。
只可惜,这一切辉煌的盛景,郭奉孝是看不到了。
驼铃阵阵,风沙呼啸,漫天尘土,日月无光。
在这一派萧瑟而严酷的景象中,这个三十八岁的中年人,合上了双眼。
三十八岁,有多少心愿未了,有多少壮志未酬,更有多少才学没有来得及施展。
我还想要缔造属于我的不世功名,我还想要辅佐主公成就更大的事业,我还想要看四海太平,寰宇廓清。
三国算什么,曹魏要带领强兵锐士,打下一个大大的天下。
那个天下,是站在许昌城头望得到的地方,和望不到的地方。
但很可惜,这一切,都成了郭嘉的一场幻梦。
作者在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恰好和一位朋友聊起三国时期的历史,朋友是一位三国粉丝,闲谈时他告诉我,你写的这个郭嘉,是个远远被低估的人物,因为如果郭嘉不死,卧龙就不会出山。
他所说的卧龙,指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 形象)
而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则是指郭嘉病逝于公元207年,而诸葛亮出山投诚于刘豫州,正好也是在公元207年。
由此,朋友便说,这就是铁证,正是因为郭嘉的才学惊天彻底,所以郭嘉在世时,诸葛亮一直吓的不敢露头,直到郭嘉病逝,诸葛亮这才入职蜀汉,三国大环境才有了孔明同志的发挥空间。
看着朋友说的眉飞色舞,期间不停的用“惊天泣地”“绝世鬼才”“吊打诸葛”之类的话来形容郭嘉时,我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该再跟他聊点什么好。
郭嘉是军师祭酒,诸葛亮是蜀汉丞相。
曹操虽然重用郭嘉,但很明显,曹魏集团人才济济,有荀彧,有程昱,有荀攸,有陈群,有钟繇,有贾诩,还有更多排得上号的,或者排不上号的。
而郭嘉,在这群人里,都不太显眼,又由于其英年早逝,所以他的地位一直达不到TO。
诸葛亮躬耕陇亩,不出隆中,已知天下,而郭嘉在遇到曹操之前,一直是一个不得志的小青年。
诸葛亮赤壁斗智,联吴抗曹,定鼎荆益,又蒙先主托孤 之后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郭嘉除了留下一篇十胜十败论,并且助力曹操统一北方(还不是他一个人的功绩)之外,还剩下什么?
对于朋友“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理论,我实在是很难理解,因为这完全是两个根本没有可比性的人。
他的确是很聪明,但达不到一人力压曹魏诸多谋士的地步。
他的确是很有才华,但他的十胜十败说,跟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比,是不是就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出师表)
不理解,我是真的不理解。
不过,直到我现在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算是有点理解了。
朋友,抑或说是一部分网友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把郭嘉推上神坛,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
古往今来的历史人物,那些已经走完了自己漫长一生的人,他的是非功过早就已经盖棺定论了,没有什么再争议的空间。
而只有像郭嘉这种英年早逝的人物,才会留给人们无穷的想象。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时也如夏花般绚烂。
人们会假设,如果郭嘉没死会怎么样?
如果赤壁之战有郭嘉在会怎么样?
如果郭嘉和诸葛亮较量会怎么样?
如果郭嘉和司马懿同台会怎么样?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无法说服我的朋友,或者一些网友的原因,因为他们心中的郭嘉,并不是真实的郭嘉,而是他们,想象出来的。
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历史也不存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