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换新颜扮靓家园迎新春:赵桂金见证城变
城市换新颜扮靓家园迎新春:赵桂金见证城变1996年,我被任命为市建委主任,当时首要城建任务是旧城改造,其中最难的要数拆迁回迁工作。百姓打心底支持拆迁,改善居住环境,但是也有闹事儿的,总想讨点便宜,多占点面积。现在想想我们的工作确有一些不周,比如没有成立专门的拆迁部门,拆迁政策没有现在具体完善等。1992年,是长治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节点。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城市建设与工业、农业并列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三大任务,还制定了“先地上、后地下,先修路、后建房,基础设施要跟上”的城建工作总方针,确定了“九纵九横”城市道路总框架的发展目标。记得当年城建投入一下子提高至3300万元,三年共投入13100万元。当时市政府还明确承诺:城市建设每年要为市民办10件实事。市区一半以上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新修城市外环路,修建太行公园的瑶华湖,95%的市民喝上了辛安泉的自来水,煤气从无到有,改造了八一广场……三年时间,完成城建项目121项。那会儿人们常常调侃
赵桂金接受记者采访。 李阳鸿 摄
赵桂金,1968年从太原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治市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经历参与了清华机械厂401工房、江淮机械厂、合成脂肪酸厂和惠丰厂107生产线工程、市漂染厂工房等多项重大工程建设。1983年,赵桂金调任市建委,先后担任市建委副主任、主任,2001年退休。在任期间,他参与了市区外环路、潞阳门路、五针街、威远门路、保宁门街、紫金东西街、清华门东街、解放西街等新建工程;火车站、八一广场、太行公园瑶华湖和太行东西街、英雄街等改造工程;辛安泉饮水工程、煤气工程、东西大街、南街旧城改造以及“三河一渠”治理工程……开创了长治市旧城改造的先河,让市民吃上了辛安泉水、用上了煤气,城市绿化得到较快发展,为长治市构建东山西水南秀北美、九纵九横城市路网、环城水系大格局以及改善民生等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70年也是长治市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70年。70年的变化,在这位长治“城建老人”眼中是个什么样?近日,记者采访了今年75岁的赵桂金,听他讲述他眼中的长治城变。
我是1968年从太原工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长治的。初到长治时,就感觉这地方很小,还不如现在咱们市里的任何一个县城大。那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现在潞州剧院附近和东街自来水公司附近两处破败的土城墙,城墙上的砖都没了,留着几个坑坑洼洼的豁口;市里除了当时晋东南地委和长治市委两处砖混结构的楼房之外,目之所及大多是破旧的小平房,街道上还能看见赶着牲口的人,一到饭点儿,到处冒着烧煤或者烧柴火的黑烟。
那会儿人们常常调侃“一条马路两行灯,三个喇叭全城听。”地方小、人也少,新中国成立之初,咱们建成区面积6.16平方公里,最北到了现在的市政府,八一桥当时还没建成,再往北就是大片的田地;往南到了护城河,南三厂感觉很远;往西是动物园,东边到了自来水厂。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长治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恢复生产,城市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市民居住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很落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1983年,我调任市城建局副局长,分管城市建设工作。当时建成区面积扩大到了20平方公里,那会儿,一年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只有800万元,只能做些修修补补、小街小巷硬化等工作,维持城市基础设施运转。
1992年,是长治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节点。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城市建设与工业、农业并列为全市经济建设的三大任务,还制定了“先地上、后地下,先修路、后建房,基础设施要跟上”的城建工作总方针,确定了“九纵九横”城市道路总框架的发展目标。记得当年城建投入一下子提高至3300万元,三年共投入13100万元。当时市政府还明确承诺:城市建设每年要为市民办10件实事。市区一半以上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新修城市外环路,修建太行公园的瑶华湖,95%的市民喝上了辛安泉的自来水,煤气从无到有,改造了八一广场……三年时间,完成城建项目121项。
1996年,我被任命为市建委主任,当时首要城建任务是旧城改造,其中最难的要数拆迁回迁工作。百姓打心底支持拆迁,改善居住环境,但是也有闹事儿的,总想讨点便宜,多占点面积。现在想想我们的工作确有一些不周,比如没有成立专门的拆迁部门,拆迁政策没有现在具体完善等。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全市人民努力下,长治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后,长治市跳出老城区框架,扩容与提质并重、新建与改造并进,打通多条“断头路”,建成多个“微循环”,“三环八纵十二横”的路网结构基本建设完成。特别是去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市四区”的发展格局,市辖区面积扩充至263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67.1万人,这个发展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
长治城长大了,道路由窄变宽、桥梁由少变多、建筑由低变高、功能由弱变强、环境由差变美。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长治市除太行公园、人民公园两处公园,以及太行街、英雄街等城市主干道两旁的背景树之外,城市绿化几近空白,黑水河更是名副其实。这些年,长治市积极推进多功能、复合型生态综合服务中心和公园体系建设,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中心,大力实施“黄土不见天”、拆墙透绿、道路绿化、租地造绿等工程,大面积增绿、全方位扩绿,城市绿化步入快车道。道路景观绿地、街头游园绿地、公园广场绿地随处可见,东边是40平方公里的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西边是37平方公里的漳泽湖水域和湿地,城外5条防护林作绿色屏障,城中4条水系绕城而流,广场游园点缀其间,点、线、面、环有机结合的城市生态架构逐渐形成。不仅整座城市就像一个大公园,大大小小的各类公园建在居民家门口,城市居民步行十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公园,相当于每个居民都有一个绿色客厅,尤其政府下大力气打造的三河一渠环城景观水系,更提升了长治市的颜值,这样的幸福生活在过去是想也想不到的。
此外,供水实现了从浅层地下水水源时期、地表水水源时期到深层地下水水源时期质的飞跃,百姓吃上了高质量的辛安泉水;供电能力飞速提高,使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等家用电器,“快步”走进百姓家;建起13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让“龙须沟”变成了清水河;居民小区打破了传统的居住模式,大大改善了老百姓的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在居住上有了选择权;集中供暖、管道天然气逐渐变成现实,市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如今的长治道路四通八达,壮美林立的楼盘拔地而起,风景迥异的公园广场星罗棋布。现在不少外地朋友和游客来长治,都羡慕长治人的生活,都说长治人生活在花园里。
这70年,长治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日新月异。我2001年退休后,仍然非常关注着长治的城市建设,每天都要出去转一转、看一看,哪儿要改造、哪儿要拆迁、哪儿通了新路,哪儿盖了新楼、哪儿起了新桥、哪儿建了公园,我都要到现场去,亲自感受一点一滴的变化。诗人艾青曾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也是我对长治的感受。
一座城市的幸福,需要几代人接续奋斗。如今,长治市又启动了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架空线路和杆架集中专项整治等工作,还成立了城市管理局,这些都是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期待我们的城市会越来越美好。 (来源:长治日报 口述:赵桂金 采写:张瀚予)
(责任编辑:张文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