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涂片镜检操作步骤,一次小小的涂片镜检
血涂片镜检操作步骤,一次小小的涂片镜检形态镜检从图 1、2 可大致看出:血小板直方图翘尾,白细胞 DIFF 分类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不分,共同成为灰区。结合图形及数据分析: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无法区分,而中性粒细胞散点图有,考虑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问题。MCV 59.2fL,说明有小红细胞细胞存在,且干扰了 PLT 计数,导致了 PLT 四项参数无结果。再根据地中海贫血筛查公式,Mentzer 公式:MCV/RBC,判断阈值 地贫<13,该患儿结果为 10.22,莫非患儿还存在地贫可能?血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原始细胞?WBC 异常散点图,白细胞增多,小红细胞,PLT 异常分布。图 1图 2
作者:徐奕胜
单位:赣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案例经过
2020 年 10 月 28 日,窗口血细胞分析仪发现一例散点图灰区的标本,如图 1、2,WBC 20.76×10^9/L,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比率无法分类,结果均为 「——」。RBC 5.70×10^12/L,HGB 112g/L,MCV 59.2fL,PLT 171×10^9/L,PLT 四项参数也无结果,均为 「——」。
血细胞分析仪报警信息:原始细胞?WBC 异常散点图,白细胞增多,小红细胞,PLT 异常分布。
图 1
图 2
从图 1、2 可大致看出:血小板直方图翘尾,白细胞 DIFF 分类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不分,共同成为灰区。结合图形及数据分析: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无法区分,而中性粒细胞散点图有,考虑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问题。MCV 59.2fL,说明有小红细胞细胞存在,且干扰了 PLT 计数,导致了 PLT 四项参数无结果。再根据地中海贫血筛查公式,Mentzer 公式:MCV/RBC,判断阈值 地贫<13,该患儿结果为 10.22,莫非患儿还存在地贫可能?
形态镜检
行涂片染色镜检,白细胞增高,手工分类如下:中性粒细胞 28%,淋巴细胞占 37%,异型淋巴细胞 27%,单核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 3%,粒细胞形态未见异常;红细胞大小不均,靶形红细胞多见;血小板散在分布。
结论及建议:
1、异型淋巴细胞占 27%,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能性,建议结合临床及病原学检查明确。
2、小细胞低色素贫血伴靶形红细胞增高,建议除外地中海贫血。
病例特点
患儿,男,6 岁,因 「咳嗽 10 余天,发热 1 天,伴颈部包块半天」 于 2020 年 10 月 28 入院。
现病史:10 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为阵发性连声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无气喘、气促。曾在本院门诊诊治,予口服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及氨溴索片」 等治疗 2 天,昨天开始发热,热峰不详,无寒战及抽搐。今晨发现颈部包块,无明显疼痛。
查体:体温 37.4℃,脉搏 102 次 / 分,呼吸 25 次 / 分,体重 23 公斤。双侧颈部可触及约 2.5×1.5cm 肿块,局部有触痛,双侧眼脸稍肿,咽充血,双侧扁桃体 Ⅱ 度肿大,表面可见白色分泌物,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
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临床诊断
根据患儿相关症状(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血涂片异淋大于 10%),为进一步确诊,临床采纳检验科建议,行 EB 病毒 DNA 测定、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 抗体检查。如图 3,EB-DNA 为 4.150E 02(参考范围<50 拷贝),如图 4,EB 病毒衣壳抗原 IgM 抗体(酶联免疫法)阳性。
图 3
图 4
结合患儿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立。
其它检查
生化结果:ALT 72U/L,AST 69U/L,LDH 431U/L,HBDH 364U/L,如图 5。
图 5
肺炎支原体滴度,1:160↑,如图 6。
图 6
临床治疗
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由于轻微的腹部创伤就有可能导致脾破裂,因此有脾大的患者 2~3 周内应避免与腹部接触的运动。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用。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 2~4 周。病死率约为 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1]
本案例中,患儿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虽成立,临床再结合血常规结果,考虑合并细菌感染,予头孢替唑钠抗感染,余继续对症治疗。两天后,患儿病情好转。
病情跟踪
经几日住院治疗后,11 月 2 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散点图灰区消失,白细胞 DIFF 分类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可分类。PLT 四项参数依旧无果,为 「——」,如图 7。
图 7
案例分析
(1)重视血常规 41 条复检规则,有时一张小小的血涂片,就可以为临床带来更加明确的诊疗方向。尤其是对于血常规出现灰区的散点图,一定需要涂片镜检,从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信息。
(2)在儿科患者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并不是非常容易确诊,如本案例中患儿在住院前,由于处于疾病的潜伏期(IM 的潜伏期为 5 到 15 天),加上 IM 的起病急缓不一,症状呈现多样性,门诊就诊时经常会被误认为是上呼吸道感染、皮疹等。
而血常规中外周血改变是本病的重要特征,故重视血涂片镜检也是一个减少漏检或误诊的好方法。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皮疹。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一般依据患儿发热、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异淋大于 10%,基本可酌情考虑 IM 可能更大。目前我们所遇到的案例中患儿肝脾大的比较居少,或与南方地域性、患儿身体状况等有关。
(4)PLT 四项参数不出结果,可能的原因有:患者疾病的原因(如肿瘤化疗、烧伤引发溶贫、血管障碍性溶血等)、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标本采集原因(如采血不顺利、与抗凝剂混匀不充分、抗凝时间不够)、抗凝存在问题(如自制的抗凝管或质量差的抗凝管),而本案例中患儿 PLT 四项结果一直无果,考虑与地中海贫血相关,但由于患儿并未做地中海贫血相关筛查,稍显遗憾。
(5)异型淋巴细胞形态特点可参考黄道连教授总结分享的经验:胞体大(大于 4 个红细胞),胞核大,胞质厚重感,浆深蓝或裙边状(近核处色浅,细胞边缘色深),无颗粒。
同时也要注意异型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鉴别,异淋体大(大于 4 个红细胞),核大,浆多,浆质厚重,染色深蓝,不浑浊。单核细胞不规则,核多扭曲,浆像秋天被虫子咬过的残叶,染色红军衣色。
形象比喻就是:异型淋巴细胞的浆像春天肥沃的土地长出的绿色,而单核细胞像是秋天贫瘠的土地上被虫子咬过的残叶。
此鉴别方法非常实用,各位老师在运用时可多加观察细胞,最重要的前提是一定要染色好,否则神仙也难倒。
总结
小小的血涂片,其作用不可被忽略,虽然实验室仪器越来越精准,但仍无法代替我们人工的镜检,小细胞,亦有大学问。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内科学第 9 版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