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武与慈禧是什么关系?慈禧太后亲自翻案
杨乃武与慈禧是什么关系?慈禧太后亲自翻案一个正值青壮年的小伙子,转眼就撒手人寰,亲友邻里难以接受这个现实。隔天,死者的母亲沈俞氏发现,竟有血水从葛品连的尸体口鼻内流出,更觉可疑,于是一纸诉状,告到了余杭县衙。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浙江余杭县的一家豆腐店的伙计葛品连寒热发烧,服用萝卜籽、万年青、东洋参、桂圆等药物,在十月初九猝然身亡。这个轰动一时的案子,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的余杭县。一个豆腐店帮工的离奇身亡,因为一份新生报纸的追踪报道,引得路人皆知,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那么,这个流传了数代的旷世奇案,究竟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剧照:《小白菜传奇》中报童售卖“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相关的报纸市井流言:“羊吃白菜”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或许是很多人童年里的一段共同回忆。小时候看电视里“小白菜”的凄惨故事,总是能引得一屋子人鼻酸哽咽。这本是市井中一段平常不过的死亡事件,最后却持续发酵,沸腾四年,牵动朝野,举国皆知,最后甚至使得慈禧太后亲下谕旨审理此案。究竟这案子有何稀奇之处?“银幕凶案”专栏今日的回归,就从这个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案子开始说起。
+银幕凶案|第7辑|慈禧太后亲自翻案:杨乃武与“小白菜”
图为余杭镇俞金生老人收藏的杨乃武一案照片,图片来自青年时报
“卖报!卖报!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疑点多多!”电视剧《小白菜传奇》一开场,报童挥舞着新鲜出炉的报纸,一路跑过江南水乡的石板路,惊起众人回首驻足。
这个轰动一时的案子,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的余杭县。一个豆腐店帮工的离奇身亡,因为一份新生报纸的追踪报道,引得路人皆知,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那么,这个流传了数代的旷世奇案,究竟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呢?
剧照:《小白菜传奇》中报童售卖“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相关的报纸
市井流言:“羊吃白菜”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初,浙江余杭县的一家豆腐店的伙计葛品连寒热发烧,服用萝卜籽、万年青、东洋参、桂圆等药物,在十月初九猝然身亡。
一个正值青壮年的小伙子,转眼就撒手人寰,亲友邻里难以接受这个现实。隔天,死者的母亲沈俞氏发现,竟有血水从葛品连的尸体口鼻内流出,更觉可疑,于是一纸诉状,告到了余杭县衙。
余杭知县刘锡彤收到诉状,带着仵作等人正要前往验尸,恰好遇上往来密切的生员陈竹山登门来访。陈竹山将坊间关于此案的小道消息告知刘锡彤,说民间传言“羊吃白菜”,这案子很可能是奸夫淫妇合伙下的毒。
所谓“羊吃白菜”,是后世一百多年间,各种戏剧、评弹、小说以及影视作品中大加渲染的一桩桃色传闻。
死者葛品连的妻子名叫毕秀姑,相貌清丽,平素喜穿绿衣白裙,市井人称“小白菜”。同治十一年三月初四,毕秀姑与豆腐店伙计葛品连成婚,婚后两夫妻租住在澄清巷口杨乃武家。勤快的毕秀姑常帮杨家干些家务,很受待见,不但与杨家人同桌吃饭,还得到新科举人杨乃武教导识字读经。
平时垂涎毕秀姑的市井无赖们,见此情景,半是羡慕,半是嫉恨,便编排出“羊(杨乃武)吃白菜(毕秀姑)”的绯闻,影射他们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如今这毕秀姑的丈夫死得不明不白,坊间的谣言与猜测也便传得沸沸扬扬起来。
那这谣言究竟是真是假?毕秀姑是否真是与人合谋亲夫的潘金莲?流传后世的奇案,就从这里拉开帷幕。
插图:杨乃武教“小白菜”毕秀姑读书,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奇:中国近代纸媒第一次大张旗鼓追踪报道一个案件
余杭知县刘锡彤听过“羊吃白菜”的传闻后,旋即带人赴葛家勘验葛品连尸身。
仵作沈祥这时犯了一个小错误,他没有按照规定程序用皂角水擦拭银针,就直接将之插入死者咽喉,取出后,只见银针色泽青黑,且无法擦去。这与《洗冤录》中所记载的砒霜中毒的情形相似。
但葛品连面色淡青,口鼻内有淡血水流出,身上又有十几个大水泡,与《洗冤录》砒霜中毒的症状又不甚相符。这反而像沈祥曾经勘验过的一个烟土中毒身亡的案例。
故而,对于葛品连的死因,仵作沈祥与县衙门丁沈彩泉各执一词。前者认为是死于烟毒,后者认为是死于砒霜。意见汇总至知县处,结合之前“羊吃白菜”的传闻,刘锡彤断定葛品连之妻毕秀姑“因奸杀夫”。
后世多部关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影视作品中,都对知县刘锡彤逼供的情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如实反映毕秀姑“一连三拶(夹手指的刑具)”的遭遇,以及被革去举人功名的杨乃武如何遭受夹棍、火砖等重刑。
剧照:《小白菜传奇》中“小白菜”毕秀姑遭受严刑逼供,图为“拶刑”
创办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标志着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申报》,从同治十三年(1874年)初的一篇讲述“羊吃白菜”、“因奸杀人”的《记余杭某生因奸命事细情》开始,竟在此后的四年间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了连续多次报道。
《申报》对案件报道的初衷并非是要推进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却在无形中使得原来只有浙江本省的部分官员和民众所知的案件公诸于众。这倒是要归功于《申报》的发行量大、流传面广。
通过《申报》的连续报道,江浙籍的士绅和官员不但知道杨乃武与毕秀姑勾搭成奸毒死葛品连这一案件结论,还对县、府等各级官员在审案过程中的刑讯逼供等有所了解。杨乃武家属的几次上京告状以及社会各界对此案所持观点等,也都可以从《申报》上读得。
以一种“无心插柳”的心态报道社会新闻,《申报》在连续四年的报道中,为最后清政府决定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刑部大审提供了有效的社会舆论基础。
第二奇:审讯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如果没有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等人坚持不懈的“京控”,没有翁同龢、汪树屏等江浙籍官员对案件的质疑和联名奏请,单凭一份《申报》,可能也没有太大的力量真正去拯救已经按照《大清律例》被判处斩立决的杨乃武和被判处凌迟的毕秀姑。
清代对于案件的审理,一般要经过县、府、按察使司、学政、巡抚、总督等行政层级的把关。像“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大清律例》中规定必须“经由三法司具题”,皇帝批准,才能生效的死刑案件。
杨乃武得以昭雪,其姐姐杨淑英功不可没。杨乃武的才名早已远播,素有“天下文章数浙江,浙江文章数余杭,余杭文章数杨乃武”之说。曾经为不少人撰写诉状的杨乃武,却因为各级官员沆瀣一气,连遭十一次严刑逼供,而散失了翻案的信心。
杨淑英不断劝说,杨乃武终于将在狱中撰写的申诉状交给家人。
剧照:《小白菜传奇》中杨乃武的姐姐杨淑英进京告状
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杨乃武姐姐杨淑英携杨乃武表妻弟王阿木向都察院递状。同年九月,杨乃武妻子詹彩凤携杨乃武姨表兄姚士法向步军统领衙门递交申诉状。两衙门均批复回浙复审。
按《清史稿・刑法志》,“凡审级,直省以州县正印官为初审。不服,控府、控道、控司、控院,越诉者笞。其有冤抑赴都察院、通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诉者,名日京控”。“京控”也就是世人口中的“告御状”。
浙江巡抚杨昌浚接到复审旨意后,会同按察使蒯贺荪亲提严审。同时还将案件交由绍兴知府龚嘉俊、富阳知县许嘉德、黄岩知县陈宝善共同复审,湖州知府锡光装病拖延。
此次复审,杨乃武、毕秀姑均翻供,但迟迟无法审结。于是,开始有刑部官员怀疑案发地官员为了维持原判,采用拖延战术要使犯人死于狱中。
而军机大臣翁同龢、兵部右侍郎夏同善等江浙籍的京官在查阅审讯记录与诉状后,发现疑点重重,当地官员有官官相护之嫌。经过他们的奔走呼吁,垂帘听政的两宫太后下旨,此案交刑部彻查,相关人证物证提京会审。
终于在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颁发平反谕旨,杨乃武、毕秀姑二月底结束长达四年之久的牢狱生活。
第三奇:湖广与江浙两地官员的博弈
案件的刑部大审是在光绪二年(1876年)十二月初九进行。除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以及满汉六部都到堂。杨乃武、小白菜、葛品连之母沈俞氏等,据实陈述,推翻前供,并声明此前遭受威逼利诱而作伪供。
即使葛品连去世三年,他的尸棺也被一路押解至京,在京朝阳门外海会寺开棺验尸。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仵作被刑部请来,名叫荀义,有六十一年的验尸经验。当荀义打开头颅囱门骨,验十指十趾骨的时候,发现尸骨皆成黄白色,未有中毒而亡所呈现的青黑色,断定:“此人委实病死,不是砒毒。”
冤案当事人终于看见案件反转的曙光时,得知会审结果的淮军名将、四川总督丁宝桢于当月十七日扬言:“葛品连已死愈三年,毒消骨白,此不足定虚实也。”
随后,与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同乡的湖南、湖北两地多名官员附和丁宝桢,反对反案。
案件自此,已然变味,杨乃武与小白菜沦落为湘淮派系官员和江浙地区官员博弈的棋子。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同治九年(1870年)的“刺马案”。围剿太平天国之后,湘淮派系官员在江浙一带就地任职,多年经营,已树大根深、作威作福。一个不与任何派系沾边的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虽湘军集团嫌疑巨大,但清廷依然难奈其何。
“刺马案”的发生,清朝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湘淮军事集团的尾大不掉,但这不意味着对其束手无策。三年后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没想到就成了清廷解决这个问题的切入点。
而籍贯江浙的官员们之所以会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不遗余力奔走,一方面是案件确有冤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从湘淮集团官员手中夺回对江浙一带的话语权。
插图:“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大白天下后,相关官员遭处罚,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清史稿·列传·杨昌浚传》,光绪三年(1877年)二月十六日,谕旨下:“此次葛品连身死一案,该巡抚等讯办不实,始终回护,几至二命惨罹重辟,殊出情理之处!嗣后各直省督抚于审办案件,务当督伤属员悉心研究,期于情真罪当,不得稍涉轻率。”
对案件相关人员的处罚如下:
余杭知县刘锡彤革职,发往黑龙江效力赎罪,年逾七十,不准收赎。
杭州知府陈鲁革职。
黄岩知县郑锡皋革职。
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革职。
宁波知府边葆城、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和龚世潼革职。
浙江按察使蒯贺荪已死,免于追究。
杭州府幕友章浚革去训导。
仵作沈祥杖八十,判徒刑二年。
门丁沈彩泉仗一百,流放二千里。
生员陈竹山死于北京狱中。
葛品连之母沈喻氏杖一百,徒刑四年,须交银才能赎罪。
杨乃武因与小白菜同食教经,不知避嫌,杖一百,举人身份不予恢复。
小白菜与杨乃武同桌同食,不守妇道,杖八十。
后记:桑蚕晚景,青灯暮年
经历牢狱之灾,杨乃武与《申报》也结下不解之缘。
光绪四年(1878年),《申报》主人美查聘请杨乃武担任《申报》主笔之职。据《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入报馆后不久,因编发了一篇关于驻英公使郭嵩焘的译文,杨乃武得罪了郭嵩焘而被迫离职。
此后,杨乃武回乡,靠赎回的几亩田地重操种桑养蚕的祖业,还培育出名扬杭嘉湖一方的“凤参牡丹”优良蚕种。
民国三年(1914年),杨乃武患疽痈去世,终年74岁。
相比杨乃武,“小白菜”毕秀姑的后半生可谓清净。在余杭南门外石门塘准提庵削发为尼的她,取法号“慧定”,伴着青灯黄卷五十三年后,终于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坐进荷花缸圆寂。
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随着当事人的离去,无论“羊吃白菜”虚实如何,只能任由后人见仁见智了。
本期相关影视作品:
-
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1930
-
电影《小白菜》,1955,香港
-
电影《小白菜情困杨乃武》,1956,香港
-
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
-
电影《杨乃武与小白菜》,1963,香港
-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1974
-
电视歌仔戏《传奇故事之杨乃武与小白菜》,1981,台湾
-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1990
-
电影《满清十大酷刑》,1994,香港
-
电视剧《梦断江南》(又名《杨乃武与小白菜》),1994
-
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2005
-
电视剧《小白菜传奇》(又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2011
本期参考资料:
-
杨乃武案与上海《申报》,时代周报29期,20090720
-
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始末真相,余杭新闻网,20110615
-
清代死刑案件的地方审理程序研究,侯嘉斌,兰台世界,2013年27期
-
清朝“告御状”与官民攻防,严友良,大经贸,2012年Z1期
本期编辑团:
文、图:望月;校对、题图: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