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故的真实由来,趣味考据天要下雨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故的真实由来,趣味考据天要下雨状元:朱耀宗仔细看了一下,网上各种版本基本上故事相同相同,大同小异,但都没有时间信息:科学构成的两大要素:【经验观察】和【逻辑(数学)】,中国文史研究,具备科学实证思维只有【乾嘉考据学】,也即所谓的【朴学】。这个问题,我们就立足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思维,以【考据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民谚的背后的故事,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版本是「状元朱耀宗母亲改嫁」的故事,其他答主有人引用,我就不重复了。(瑞祥 存宝.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J]. 山东农机化 2002 (08):32).
关于「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民谚典故的溯源,在网路上流传甚广的俗套故事:【状元朱耀宗母亲改嫁】。
见度娘百科的截图:
那么
但是,我在几个大型电子古籍文献库,诸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完全没有这个故事半点记载。
科学构成的两大要素:【经验观察】和【逻辑(数学)】,中国文史研究,具备科学实证思维只有【乾嘉考据学】,也即所谓的【朴学】。这个问题,我们就立足于实证主义(positivism)思维,以【考据学】的研究方法来解决。
一、【状元朱耀宗母亲改嫁】故事真假考「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民谚的背后的故事,网上流传很广的一个版本是「状元朱耀宗母亲改嫁」的故事,其他答主有人引用,我就不重复了。
(瑞祥 存宝. 天要下雨 娘要嫁人[J]. 山东农机化 2002 (08):32).
仔细看了一下,网上各种版本基本上故事相同相同,大同小异,但都没有时间信息:
主要人物:-
状元:朱耀宗
-
朱母:陈秀英
-
朱师:张文举
状元 贞节牌坊 皇帝
分析:第一,众所周知,科举制度起源自隋唐,完结至清代。我们的古人十分注重文献记录,中国古代文献记录上异常发达,历史上的状元都有名可考,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658),最后一个状元是慈禧老佛爷钦点的刘春霖(1872—1944)。
朱耀宗如果是真是状元,那么就可以断定他隋唐以后的人。
第二,文中说朱耀宗中了状元以后,向皇帝陈情:家中有守寡老母,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皇帝大为感动,为状元母亲建贞节牌坊。根据今天学术界的考证,「贞节牌坊」滥觞在春秋秦汉,定制在明,大力提倡法律制度化在清。
学者辛灵美《贞节牌坊考论》一文的考证:
(辛灵美. (2006). 贞节牌坊考论. 聊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 71-75).
章诒和先生的历史民俗学著作《中国贞节史》(1999,上海文艺出版社)页171的考证:
其实在宋唐时代,妇女的结婚、离婚是非常自由的,传世文献以及出土的敦煌文书都可以证明,这就是另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中国妇女贞节观的变迁,这里不详谈(我见过敦煌文书中宋代女人写的「离婚书」,那真叫一个文简意赅,雅俗共赏,为古人文采叫绝),明清时代,贞洁观念就开始变得有些变态,对女人的桎梏罄竹难书。
所以,这个故事中的情节【皇帝御赐贞节牌坊、朱耀宗不能接受母亲的再嫁】,比较符合明清时代背景。
综上所述:朱耀宗如果是真是状元,那么就可以断定他隋唐以后的人,从社会背景分析,朱耀宗如果是状元,应该是明清时代的状元。
维基百科有很详细的【历代状元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國狀元列表】
维基的统计结果是中国历史上一共有638个状元,在整个状元列表,以及明清状元列表,没有朱耀宗的名字。
受过学术训练的人都知道,维基百科是不能作为学术文献引用的,虽说【悟空问答】不是写论文,但是,我们在这里是为了追求真相,严谨是必要的。
所以,我查阅权威一点的学术专著的数据,学者侯福光专著《中国历代状元传略》中的统计数据和维基百科相同(页423):
这本书考证中国历史每一个状元的生平,并作一个简史,而且还依据名字检索,姓朱的状元就是没有朱耀宗:
(侯福兴. (1998). 中国历代状元传略. 中国人事出版社.页457)
康学伟等人所著《中国历代状元录》(1993,沈阳出版社).和萧源锦著《状元史话》 (1992,重庆出版社)的统计资料上都没有朱耀宗这个人。
我看到问题下有个答主是大V——【豆子人民艺术家】,其结论是:
我是不知道他是从哪里看到的资料???
我看到的资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清代官员履历档案》——
康熙朝顺天府天兴县,确实有个监生叫朱耀宗,朱耀宗是康熙六十年由「监生」授「州同」(明清官职),这个家伙离「状元之才」有一万光年。
下图是典型的明清官员的履历折,是朱耀宗呈给雍正皇帝的,编纂书目将这个文件归纳到雍正朝:
【秦国经. (199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索引页:册1,页88;朱耀宗履历折:册13,页685】
朱耀宗履历折折显示他的官职都是捐来的。我对清代官制不是很熟悉,折子上「南河」疑似清代的水利部门,然后都是一些拍雍正皇帝马屁的话,根本没有家庭信息。
所以,我不明白他从哪里看到资料,能下「人家的爹没有死,人家的娘也没改嫁」这个结论?这种小官员,在历史上是沧海一粟,难道其他地方著录了这位官员的信息?【人民艺术家】也没有一个引文信息。
综上所述,本来这种俗套故事是不需要考证,但是考证一圈,结论就更可靠了,历史上没有一个叫朱耀宗的状元,这个故事就是编的。
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典出何处?度娘百科说出自《吴下谚联》,查阅了一下,确实如此,不过有一字之隔:天下【落】雨,量要嫁人。
【王有光. (1982). 吴下谚联. 中华书局.页53】
网络上有几篇文章说,当年毛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引用清人张南庄写的小说《何典》中的俚语,巧的是,这本书很少见,但我真有这本书,以前在旧书摊上买的,我稍微看过,有没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真不记得。
《吴下谚联》也有这句话,这个小说是用吴语上海话写的,所以是极有可能。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将这本书翻出来从头到尾的浏览一遍,又在网络上电子文库检索,《何典》中有「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等等俗语,但没有「娘要嫁人」这个俗语。
流传这么广,这么多人一本正经的写文章,竟然没有一个人核实,导致以讹传讹!
我觉得「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极有可能:最早来自经典的浙江甬剧的经典剧目:《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改编自清朝时期浙江的民间故事,央视戏曲频道经常播这个剧目。
与【状元朱耀宗】——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不一样,甬剧《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完全是悲剧。这个戏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流行,还在北京演出过,毛泽东也非常爱看戏剧,他看过过的概率极大。
截图自B站:
浙江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在乾嘉年间的浙江。《天要落雨,娘要嫁人》与《半把剪刀》、《双玉蝉》是经典甬剧悲剧,相信很多人都看过。
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娘】义考辩大V答主【豆子人民艺术家】说「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的「娘」指「姑娘」,不是指「母亲」,理由是:「娘」的本义是指「姑娘」,而指母亲的是「孃」字。并引用《玉篇》的解释。
我很少下言之凿凿判断,但咬文嚼字是我的强项之一,这个结论肯定错得离谱!
这就是很典型的「词源谬误」,引维基百科的解释:
词源谬误(etymological fallacy)是一种起源谬误,系宣称某个字词在历史上有某种意义,因而现在某字词必然具有某种意义。然而,许多字词的意义会随着时间改变,甚至变成完全相反,它们最初的意义未必能连结到现今的意义。
如果觉得难以理解,我就打个比喻,
如:「滑稽」的本是「褒义词」,司马迁《史记》有《滑稽列传》,「滑稽」完全是赞美里面的人物。
如果我今天说「你怎么这么滑稽」,你会认为我是在夸奖你吗?
(「滑稽」最原始本义是什么就是另一个问题了,有点复杂,这里不多谈)
同理,【豆子人民艺术家】引用的《玉篇》是南北朝的文献,《玉篇》解释「娘」是指年轻女子,难道就从南北朝到明清、到今天意义一直不变?
我马上就可以利用这个逻辑,反驳他引证的「孃」字,「孃」的本义《說文》的解释是:
《說文》:孃,煩擾也。一曰:肥大也。从女,襄聲。很显然,许慎时代「孃」并没有表示「母亲」的意思,后来被假借表示「母亲」。
同样,「娘」在造字之初确实表示「少女」,但是渐渐就和「孃」混用部分,因为「孃」字比较难写,也就渐渐不常用了,「孃」隐而「娘」行。
清人段玉裁注解《說文》的「孃」字认为,唐代以前这两个字区分,唐代以后渐渐不区分了:
在敦煌遗书的唐宋文献中「娘」就母亲、少女都可以表示,跟今天的用法一样,我也懒得引文献了,因为这是毫无疑问的。
看《汉语大字典》(第二版,页1128),宋代一直到民国的文献表示「母亲」:
所以,重要的话说三遍:
唐代之后「娘」字,要依据语境确定其意义。
唐代之后「娘」字,要依据语境确定其意义。
唐代之后「娘」字,要依据语境确定其意义。
那么,从《吴下谚联》的一段俗谚来看,「母亲」和「姑娘」都说得通,从戏剧《天要落雨,娘要嫁人》来看,毫无疑问是指「母亲」。
由于二者都是吴方言区的俗语,我觉得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娘」作「母亲」解可能性大一点。
至于说「明清时代寡妇不能改嫁,很容易拦住」,这不是证据,属于臆断。
明清时代寡妇改嫁是有道德舆论压力,但不等于绝对不能,也不触犯法律,改嫁依然还是有很多的。同时,这个问题也分不同地域、社会阶层、文化程度等等。明清时代,社会阶层、文化程度越高,越难接受「寡妇改嫁」。
结论:题主的问题是: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民谚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一份证据说一分话,根据现有的证据,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
网络上流传的「朱耀宗」之类的故事是好事者编出来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吴方言区的民谚,背后的故事——也就是根据明清流传的浙江的民间故事《一个寡妇改嫁的故事》,所改编的戏剧《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截图自:度娘百科)
这个剧目在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风靡一时,「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句话也就流传到大江南北。
---------------------------------------------------------------------------------------
网络时代,各种「传说、据说」已经够多了,有时候让人头疼,大大降低了信息质量,损害的其实是我们每个人。
所以,我非常注意这一点——视读者为「陪审团」,列出可供查证有信息源的证据,在证据的基础上,具备基本理性的人都可自行判断。
还是那句话,人非全知全能,文献浩瀚,不排除有些我没有看到,如果能证明我是错的,我随时愿意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