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花镇林海平(做乡村孩子梦想的)

白花镇林海平(做乡村孩子梦想的)来自屿头岛的李佳辉是“林记饭店”的常客“。在学校,林老师特别关照我们这些离岛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李佳辉说。2017年,林海平得知李佳辉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但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大学费用,便决定资助他学费,直至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为此,每到周末,林海平便把还留在学校的寄宿生集中到自己的宿舍改善伙食,大家一起煮火锅、包饺子,谈理想、相互鼓励,好似一家人。“‘林记饭店’开张啦!”久而久之,这成了大家相聚一堂的“暗号”。从“打工人”到创办乡村公益性教育学堂,林海平经历了三次转变。早前,林海平的生活重心并不在平潭,而是在外打拼。令她发生第一次转变的,是她的孩子。2010年,家里的孩子准备上小学,林海平放弃高薪劳动报酬,回归家庭。“教育好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林海平说。这个看似平凡的“事业”,林海平一干就是6年。2016年,随着孩子步入初中,为了陪伴孩子,林海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每当城市的表姐弟们回来一起玩耍时,他们讲述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我只能像个哑巴一样,完全接不上话,默默地听着,心驰神往着……渐渐地,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井底之蛙……”

每每读起林梦涵的这篇作文,苏平镇上攀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支部书记林海平总是感慨万千。这个就读于平潭平原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女孩用朴实的言语,道出了许多农村孩子的心酸和无奈——课余生活单一、匮乏。

“为什么村里的孩子不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也拥有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呢?”2020年8月,林海平开办公益性教育学堂——上攀学堂,同时,成立平心公益教育志愿者服务队,为心中的疑问写下答案。

白花镇林海平(做乡村孩子梦想的)(1)

三次转变 创办公益学堂的想法由此萌生

从“打工人”到创办乡村公益性教育学堂,林海平经历了三次转变。早前,林海平的生活重心并不在平潭,而是在外打拼。令她发生第一次转变的,是她的孩子。2010年,家里的孩子准备上小学,林海平放弃高薪劳动报酬,回归家庭。“教育好孩子,就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林海平说。

这个看似平凡的“事业”,林海平一干就是6年。2016年,随着孩子步入初中,为了陪伴孩子,林海平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到孩子就读的中学担任宿管老师。

从“林妈妈”到“林老师”,林海平对教育有了更深的感悟。每逢周末,学校食堂不供应饭菜,而寄宿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来自离岛,他们有的为了节省路费,周末也不回家,吃饭只能随便应付。

为此,每到周末,林海平便把还留在学校的寄宿生集中到自己的宿舍改善伙食,大家一起煮火锅、包饺子,谈理想、相互鼓励,好似一家人。“‘林记饭店’开张啦!”久而久之,这成了大家相聚一堂的“暗号”。

来自屿头岛的李佳辉是“林记饭店”的常客“。在学校,林老师特别关照我们这些离岛学生,从学习到生活,事无巨细。”李佳辉说。2017年,林海平得知李佳辉考上了河北工业大学,但家庭经济困难难以负担大学费用,便决定资助他学费,直至完成四年的大学学业。

今年,李佳辉顺利考取了福建农林大学的研究生,林海平再次决定全额资助他3年学费。除了捐资捐物外,林海平隔三差五就打电话关心李佳辉的学习情况,一旦他放假回家,林海平还会经常上门跟他唠家常,看着他脸上的笑容和自信,林海平觉得做这件事很值得。

2019年,林海平的身份再次转变。因为对家乡有情怀,林海平回到上攀村担任第一支部书记。工作过程中,林海平留意到村里的孩子们在闲暇时不是玩手机,就是瞎晃悠,课余生活十分单调。如何让农村儿童健康成长,缩小与城里孩子的教育差距,成了林海平心中最牵挂的事。

由此,她心中萌发了开办乡村公益学堂的想法。

四处联系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鸣锣开课

办学堂谈何容易,林海平四处奔波联系,为创办学堂尽心竭力。

时间拨转至2020年5月。有了办学堂的初步想法后,林海平先摸底村子里孩子的情况,了解到村里有36个学龄留守儿童,他们有的跟着妈妈生活,有的只有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帮忙照看,课余生活基本为零。这更坚定了林海平办乡村公益学堂的念头。

村里孩子们要上课,上什么课?该请谁来当老师?跑这么远的路到乡下给学生免费上课,有谁愿意?这些问题林海平也把不准。

林海平尝试联系实验区文联。出乎意料的是,一听到她准备为农村孩子办公益学堂的想法,实验区文联领导当即表示支持,还主动帮忙联系实验区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共同出力。这样,林海平心里便有了底。她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和大家商量办学堂的事情。可听说要办学堂,不是所有人都像林海平想象中那样热情,甚至有人泼冷水道:“难道还能在村里培养出大书法家不成?”

“这是一件好事,再苦再难我也得把它办下来!”困难并没有动摇林海平办学堂的决心。她先是协调村两委将老人协会空置的两个房间腾出,解决教室场地问题,又自费2万多元修缮一新,添置了书桌、空调、笔墨纸砚等设施。在她的多番努力下,学堂初现雏形。

教师有了,教室有了,就差学生了。林海平一家一户登门拜访,耐心仔细地向家长介绍学堂的规划,邀请孩子们来学堂上课,在她一步步地努力下,几个月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同。2020年8月,这个乡村孩子们的第二课堂“上攀学堂”正式鸣锣开课,首批36名留守儿童顺利入学,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写起了毛笔字。至今,书法课已连续开办了120余节课。

八方相助 她的公益教育事业越做越大

做一件事容易,可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学堂创办后,林海平的脚步并未停下。

今年,上攀学堂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周边榕山村的19个孩子一起参与学堂活动,以点带面,形成覆盖。在林海平的带领下,上攀村和邻村的村民都主动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公益服务社会事业欣欣向荣。截至目前,共2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

去年8月开课以来,除了受疫情、台风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上攀学堂几乎从未“停课”。甚至在暑期的晚上,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孩子们也会自发到学堂来练字。从最初的书法课,到现在的国学课、贝雕课、武术课、基地小讲解员课等,形式多样的课程为乡村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色彩。

今年暑假,村子里迎来了前来暑期社会实践的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在林海平的推动和努力下,孩子们与大学生们朝夕相处,十天的时间里,他们一起户外写生、创意绘画、认识树叶和花朵……暑期生活精彩纷呈,还定下了明年再来的约定。

“我感觉自己好像换了一个人。”林梦涵这样总结在上攀学堂学习一年多来的变化。她说,现在表姐弟们回来,她可以教他们写毛笔字,交流的话题也更丰富了。通过上攀学堂,林梦涵也有更多机会更深入接触到自己喜欢的绘画。“我想把美丽的家乡画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她。”她说。

林苡萱的妈妈去年9月曾放弃孩子在学堂的活动。“林书记经常找我,说机会难得,对孩子的学习也有帮助,希望让孩子继续来学堂上课。”她说,看到学堂里的孩子一天天进步,决定克服接送不方便的困难,感谢林书记的爱心,感谢老师们的奉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学堂建设,苏平片区帮助学堂添置设备,实验区广电网络分公司赠送了教学仪器,实验区图书馆捐赠了500册书本……今年,林海平还入选了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她不仅将被推荐申报文旅部乡村文旅能人,“上攀学堂”建设项目也将获得资助。

“接下来,学堂还准备开设普通话、编程等课程,满足村里孩子多元化的学习需求,为孩子们打造更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希望他们学有所成,将来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林海平说。

来源:平潭时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