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第90章解读:道德经第八十小国寡民

道德经第90章解读:道德经第八十小国寡民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重死,把死亡看得重,即重视生命。重,以……为重。远,向远处,状语。徙,音xǐ,搬迁。②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即使。什佰之器,各种器具,包括下文所讲的舟舆、甲兵等。什佰,即十百,泛指众多。《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家什”在今天的口语里还存在着。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让百姓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他们感觉自己吃的食物甘美,感觉自己穿的衣服漂亮,感觉自己居住的安适,感觉自己的风俗和谐——邻国之间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可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的人来往。[注释]①小国寡民:国家小人口少,即百姓少的小国。有版本作“小邦寡民”。国,诸侯的领地。寡民,百姓少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③——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④;虽有甲兵 无所陈之⑤。使民复结绳而用之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⑦——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⑧,民至老死不相往来⑨。

[通释]

国家小人口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让百姓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他们感觉自己吃的食物甘美,感觉自己穿的衣服漂亮,感觉自己居住的安适,感觉自己的风俗和谐——邻国之间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可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的人来往。

道德经第90章解读:道德经第八十小国寡民(1)

[注释]

①小国寡民:国家小人口少,即百姓少的小国。有版本作“小邦寡民”。国,诸侯的领地。寡民,百姓少,即人口少。

②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即使。什佰之器,各种器具,包括下文所讲的舟舆、甲兵等。什佰,即十百,泛指众多。《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家什”在今天的口语里还存在着。

③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使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往远处搬迁。重死,把死亡看得重,即重视生命。重,以……为重。远,向远处,状语。徙,音xǐ,搬迁。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虽,即使。舆,音yú,车。无所,没有……的因由。参见第二十章注释⑦和第五十章注释⑨。

⑤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甲兵,战服和兵器,这里泛指武器装备。陈,陈列,引申为使用。

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人们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复,回归到。结绳,远古没有文字,人们依靠在绳上打结以帮助记事。

⑦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认为自己吃的食物甘美,认为自己穿的衣服漂亮,认为自己居住的安适,认为自己的风俗和谐。本句承接“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使”的动作是统治者发出的。甘,甜美,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好吃,认为……好吃。下面的“美”“安”“乐”均为意动用法,这些“意动”是“民”发出的。其,自己的。

⑧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邻国互相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得到。相,互相。

⑨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人来往。至,生活到。相,用于一方对另一方,与他们,与邻国人。

[意义归纳]

本章谈的是独立的小国治国之策,“小国寡民”是全章观点的前提条件。这个治国之策的要点是自我封闭式的愚民。

[考辨]

有人将“小国”与“寡民”分别按“使动”处理,即“使国小,使民少”,这样的解释没有道理,难道要放弃已有的国土?那干脆把“国”都放弃算了。难道把多的人杀了,撵走?显然不能这么做,而且下文有“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且此“国”乃先王分封,“使它小”“使民少”,“国土要小”“人口要少”都是“为之”。

以往的学者对“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中的“甘”“美”“安”“乐”也采用了使动用法解释。这样的解释说不通。国小资源少、人少、衣食用单调,且有“什佰之器而不用”“复结绳而用之”,没有先进的技术,食怎么能“甘”,衣怎么能“美”?

我试图用《道德经》的一贯思想,理解老子本章用心,是为了保持淳朴的民风,保持社会的稳定,不是为了鼓吹倒退,但是我做不到。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是归于“朴”了,但这是典型的社会倒退,这恰恰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违背了“道”。这里老子始料不及的。

[解读与点评]

人口少的小国,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老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到处迁徙——即使有车船,也没有乘坐它们的因由;即使有武器装备,也没有使用它们的必要;让百姓重新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他们感觉自己吃的食物甘美,自己穿的衣服漂亮,自己居住的安适,自己的风俗和谐——邻国之间看得到,鸡鸣狗叫之声也互相听得到,可百姓生活到死也不与邻国的人来往。

“什佰之器”即各式各样的器具,包括使“国家滋昏”的利器,包括“人多技巧”形成的“奇物”(第五十七章)。“什佰之器”为什么不用?当然也有“民多利器,国家滋昏”(第五十七章)的因素。“不用”“什佰之器”,也“不用”“舟舆”的目的,就是回归“结绳而用之”的“朴”的原始状态,进而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

请注意“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中是“重死”,不是“畏死”。因“重死”而“不远徙”,显然并不是怕死,而是怕失去了藏身的根基,大概正是秉持狐死首丘,落叶归根的认知。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前面内容的延续。复,再,又。“复结绳”,重新回到结绳记事。“复结绳而用之”只是原始生存状态的一种代表形式,是要达到的一种境界——使民“不远徙”还不够,还要让他们回归原始状态,结绳记事;还要让他们以为自己吃的食物甘美,以为自己穿的衣服华美,以为自己的居所舒适,以为自己的习俗淳厚,这是知足常乐的境界。“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结绳”实际是使民固守田园,抱残守缺。

王弼在点评“小国寡民”时这样说:“国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况国大民众乎!故举小国而言也。”他的意思是老子要将这样的思想推而广之。

实际上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与“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都是“复结绳而用之”的具体表现,“复结绳而用之”只是一种比喻,就是回归“朴”。“甘”“美”“安”“乐”是想象中的“民”回归“朴”后的主观感受,而非客观现实。这也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的思想方法,也正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的目的所在。

愚民策略首创者当属老子,其办法就是让百姓封闭自己,固守田园,固守家园,放弃高标准的追求。将本章策略与第三章说的 “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策略配合使用,就会使百姓“虚心”“实腹”,“弱志”“强骨”,“无智无欲”,从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达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这是典型的自我封闭式的闭关锁国策略,这是一条守旧的策略,是一条让社会倒退的策略。其实这个策略是必须“为之”的策略。因为按道的规律,社会必然要向前发展,而不是倒退;人类是向智慧化进化,而不是向猿退化,要达到“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从而使他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他们“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显然这些与“无为”的初衷相悖。当然,一是老子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为”之的策略;二是由于时代的局限,老子从希望社会稳定这个朴素的愿望出发,在当时所处的时代,绝对想不到人类的智慧能让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

《道德经》中的“朴”并非“道”的代名词,只是“道”“无为”属性的本质表现。

本章内容显然是写给统治者的,让统治者照此办理。从“小国寡民”看,这里针对的统治者,似乎只是一个诸侯(侯王),而且是一个小诸侯。但它的指导意义远非如此。中外历史上以及现实中,统治者实行自我封闭的愚民策略,采取自高自大的闭关锁国策略的情况并不罕见,虽然这些统治者未必就是借鉴老子的思想,但其作用与效果却有些像老子论及的。当然,要长久地愚民,即使是老子想象的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状态不发生变化的国度,也是不可能的。愚民的治国之策在历史上行不通,今天也行不通,将来更行不通。当然,可以推行“朴”的价值取向,但在思想多元化的人类社会,做到这一点也很难。

本章有成语“小国寡民”“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文/陈广逵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