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玉笥山沈道士,清风来故人
寄玉笥山沈道士,清风来故人沈葆桢“诗钟”联句沈葆桢早年入曾国藩幕,曾就发现其特异之处:“幼 丹心地谦而手段辣”,“沈君极精明,而其过人处在拙, 故不可量尔”《曾文正公全集》,其身上“谦与辣”、 “精与拙”性格禀赋和为人处事特点在日后的官场历 练中发挥极致。帝师陈宝琛曾云:“吾闽百年来,名 臣最著者数侯官林文忠公、沈文肃公二公”,可谓确评! 从考取进士到任封疆大吏、船政大臣,继而保卫台湾、 开发台湾,沈葆桢人生传奇成了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其身上也感受到传统士人的人格魅力。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
【编者按】
闽都之光,薪火相传。
今年3月24日,来到福州三坊七巷考察,听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护修复等情况介绍,还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多次强调,要“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
今年,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留住文化根脉、守住城市之魂,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夯实文化根基,势在必行。
为此,《闽声》杂志重磅推出《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该书为闽籍书画鉴藏的实物佐证,四十余位名家旧墨,两百页二十万字,百余幅配图,涉及晚清民国学界、政界、商界、书画界、收藏界、宗教界、教育界、文学界等领域,具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书为兰若先生书画鉴藏类随笔专著,涉及原作、释文、小注、考证、鉴赏、评论等诸多知识版块。我们将陆续刊发《清风来故人——近世闽籍名人墨迹摭谈》的精彩内容,与您一同回归“旧时明月”,触碰那些有历史、有温度、有趣味的文字,领略博大精深的闽文化精神风貌。
沈葆桢(1820—1879),初名振宗,字翰宇、幼丹,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九江知府、广信知府、江西巡抚,1866 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1874 年受命为办理台湾等海防兼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1875 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谥“文肃”,追赠太子太保。工诗文书法,著有《沈文肃公政书》《沈文肃公家书》《夜识斋剩稿》等。《清史稿》有传
沈葆桢早年入曾国藩幕,曾就发现其特异之处:“幼 丹心地谦而手段辣”,“沈君极精明,而其过人处在拙, 故不可量尔”《曾文正公全集》,其身上“谦与辣”、 “精与拙”性格禀赋和为人处事特点在日后的官场历 练中发挥极致。帝师陈宝琛曾云:“吾闽百年来,名 臣最著者数侯官林文忠公、沈文肃公二公”,可谓确评! 从考取进士到任封疆大吏、船政大臣,继而保卫台湾、 开发台湾,沈葆桢人生传奇成了今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其身上也感受到传统士人的人格魅力。
沈葆桢“诗钟”联句
沈葆桢祖籍河南,清雍正年间其先世由浙江游 幕来闽。其父沈廷枫举人出身,母系林则徐之胞妹。 沈葆桢幼时天资聪颖,深得长辈喜爱。其成年后仕途 畅达,重职等身,历经道咸同光四朝,是晚清许多重 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与晚清重臣林则徐、曾国藩、 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胡林翼等人关系密切,据 《清史稿》载,当年曾国藩十分器重沈葆桢,屡荐其 才。他早年曾入湘军幕府,随曾国藩辗转于平叛太平 天国运动的战场中,在江西巡抚任上捕杀太平天国幼 王和乾王洪仁轩。后左宗棠力荐沈葆桢任船政大臣, 使他成为近代海军的开创者。他还作为钦差大臣率军 入台,对台湾海防和开发贡献极大,台湾史学家连横 《台湾通史》中评云:“析疆增吏,开山抚番,以立 富强之基,沈葆桢缔造之功,顾不伟欤!”
沈葆桢长相一般,少时体弱多病,“屡濒于危”。 沈葆桢 11 岁那年,其父沈廷枫中举,赴京应试时曾 携沈葆桢到南京,此时林公在那里担任江宁布政使。 沈廷枫把儿子留在南京林公府上,然后独自北上应 试,未中,返家时又拐到林公府上将沈葆桢带回。此 沈公传奇 段时间,林公对少年沈葆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慧 眼识珠,将次女林普晴许配给他,次年即定下了亲上 加亲的娃娃亲。青年沈葆桢负才不羁,曾作《咏新月》, 诗曰:“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其诗 托月言志,但未免自视清高,气量偏狭。林公看后, 把其中“必”字改为“况”字,变为“何况清辉满十 分”,诗意迥然不同,鼓励其蓄才积识以备济世之用。 后沈葆桢深受林公影响,遵从其教诲,开阔襟怀,勤 勉刻苦,终成一代名臣。
沈葆桢《行书诗经南陔句》轴 笺纸
林普晴亦是奇女子,思维敏捷,胆大心细,处 事冷静而周全。咸丰六年,沈葆桢知江西广信府,一 日,沈葆桢出城筹粮,恰太平军杨辅清率部由吉安长 驱直入,所向披靡,当围城岌岌之时,林普晴冒死守危城,她作血书乞援于玉山总兵饶廷选,委婉陈辞,朗声疾呼。饶廷选为之动容,率部飞驰,七战而解城围,因而名闻天下。此即“血书求援,广信解围”之史事。
沈葆桢与林普晴夫妻画像
提及近代海军,沈葆桢确是个关键性人物。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行前力荐因母亲过世辞职回乡丁忧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手船政,并亲自三次到福州城内宫巷请沈葆桢出任马尾船政大臣。当他接过左宗棠的传棒,便一心扑在福州船政上,在马尾福州船政局——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以其人品和威望,选拔青年才俊出洋留学,学习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培育了严复、邓世昌、陈季同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在近代海军队伍里,闽籍居多,高级将领也不乏其人,他们不空谈,务致用,在历练中养成开放、思变意识,造就不畏强暴、敢于拼搏、坚韧不拔之品格,代代相传。
沈葆桢为官清廉,丝毫不恋权柄,几次想弃官归里,鬻书为生,思想清醒行为决绝,确为晚清名臣之异类。他去世前写好《留示儿孙》:“究竟笔墨是稳善生涯,勿嫌其淡。”表明其心志和追求,亦见传统儒家修养和教化。
沈葆桢擅书法,年轻时写得一手好“馆阁”,后广泛涉猎名家碑帖,摆脱“馆阁”束缚,自出机杼,意态挥洒,以风神骨气居上,其书法遒劲刚健,具坚质大气,在晚清书法中独具一帜。余所收藏沈葆桢行书大轴,梅竹纹蜡笺,书写内容为《诗经》之“南陔篇”。《诗经·小雅·南陔序》中点出:“《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诗篇的原文,倾诉的是子女对父母养育的感激之情。《诗经》中“南陔”原文早佚,后由晋人束皙补佚而成。
福州宫巷沈葆桢故居
在此幅作品里,其字坚正匀静,遒劲雅逸。初见之,字字和和美美,然结字有奇趣,用笔提按明显,对比强烈,下笔峻急痛快而圆润节制,张弛有度,其锋芒藏在厚重之中,开张在谨严之中。笔划之中寓柔于刚,轻重缓急,顾盼生姿,间出奇笔,奥妙无穷。整幅作品既有跌宕奇趣之美,又具冲和虚淡之气,字里行间渗透其独具的洒脱自在的风度和气质,坚净而又古拙,生辣而又雄强。再细察之,其书法度谨严,骨气雄劲,然笔迹之间也并非痛快酣畅,有些倔拗,硬涩,可窥见其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某些特征。“字如其人”, 从曾公对其评介,再从他的字里,可以读到他的刚直磊落、犟气锐气,也有他的谦和柔情,精明善变,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特点,惟其性格使然也!亦正是如此,沈氏书法堪值细细品味。
沈葆桢致骆秉章札
来源:闽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