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韩非是出生于韩国的宗师,天生的贵族。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韩非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巴。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政治家想要立足于世,必须要有良好的口才。而韩非的口吃带给他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所以韩非的笔变得更加尖锐,写作也成为了他向世界阐述思想的一种方法。李斯从此得出了结论:人和动物一样,如果想要荣华富贵,关键还是在于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至此,李斯对成功的渴望更加强烈,这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像之前的儒家圣贤一般,由于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只能将自己的情怀全部寄托于自己的文字。迫于对现实的无奈,荀子也开始了收徒讲学,他将他自己最宝贵的一生全部留在了稷下学宫和楚国兰陵。李斯与韩非虽然都拜于荀子门下,但两个人的出生却天差地别。李斯,出生于平民最底层,年轻的时候在地方上曾做过小吏。根据史记的记载,有一天李斯在厕所里看到老鼠正在吃东西,

公元前233年,法家集大成者韩非被囚禁于秦国都城咸阳的牢狱中。之前他还是秦始皇嬴政最为欣赏的人物,然而由于不合时宜的发言,却令他身陷牢笼。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1)

牢房外静静地矗立着另外一位才子,他就是李斯。李斯与韩非是同窗故友。20年前他们同时拜在了荀子门下,却没想到20年后两人会一门之隔,天壤地别。而韩非的命运可能就会终结在李斯的手里。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2)

荀子

在荀子的门下,不乏出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诸如:浮丘伯、张苍、毛亨等人,要么精通诗歌,要么精通律法,就连被大家所熟知的《诗经》也是出自于荀子门下的弟子。

当然在荀子门下,被大家所最为熟悉的的莫过于韩非和李斯。因为这两位弟子不仅完全违背了荀子的儒家的思想理念。更是将自己所遵从的法家运用到了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国之间。

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像之前的儒家圣贤一般,由于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只能将自己的情怀全部寄托于自己的文字。迫于对现实的无奈,荀子也开始了收徒讲学,他将他自己最宝贵的一生全部留在了稷下学宫和楚国兰陵。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3)

李斯

李斯与韩非虽然都拜于荀子门下,但两个人的出生却天差地别。李斯,出生于平民最底层,年轻的时候在地方上曾做过小吏。

根据史记的记载,有一天李斯在厕所里看到老鼠正在吃东西,每逢有人或者其他的动物经过时,老鼠就会惊慌失措地到处逃窜。后来李斯又跑到了粮仓里,看到老鼠吃的是粟米,而且还在暖和的仓库里安了家,也不会受到任何的惊扰。

李斯从此得出了结论:人和动物一样,如果想要荣华富贵,关键还是在于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至此,李斯对成功的渴望更加强烈,这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学习。

韩非

韩非是出生于韩国的宗师,天生的贵族。根据史记的记载,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韩非从小就有口吃的毛病,说话结巴。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政治家想要立足于世,必须要有良好的口才。而韩非的口吃带给他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所以韩非的笔变得更加尖锐,写作也成为了他向世界阐述思想的一种方法。

在韩非的笔下有很多的典故和寓言,比方说: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相信大家对这些都非常熟悉吧。除此之外,滥竽充数,一鸣惊人,这些也都是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4)

从这些典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韩非经常喜欢运用反语、讽刺、影射这样的文笔,或许这也反映出他当时的一种无奈的心境。

一个是出身低微的小吏,一个是天生贵族,机缘巧合都拜在了荀子门下,韩非的政治理论水平其实要高于李斯,在很多场合就连李斯也表示出自愧不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理念相同

虽然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但韩非和李斯都并不完全同意荀子的一些儒家思想。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军直接被坑杀了40万余将领,赵国大伤元气。至此秦国在战国七雄当中已经没有了强劲的对手。与此同时战国时期各种各样政治思想也进入了一个白热化的阶段。

在荀子的思想理念中,仁和义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君王时常关心百姓,将百姓的生活与自己时刻牵连在一起,那么百姓也自然愿意奉献出所有的财产,甚至是生命。即使是战争,百姓们也会勇往直前,这也决定着战争的成败。

但李斯则认为,秦国通过四世不断地努力,通过战争,才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并不是像荀子所说的是通过仁义来达到的,师徒的观点已经发生了分歧。

荀子一直以孔子的后人自居,虽然他也曾游历过秦国,知道法治的效应,但是在他的世界里只有坚持儒家的情怀和格局,才能将国家治理好。而李斯也十分清楚,如果作为一个政治家口说无凭,无法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思想理念,仅仅是作为一些教条主义,又有何意义呢?当然荀子暗地里也早已看出李斯绝非泛泛之辈,将来必成大才。

同样作为韩非,在很多方面跟李斯的想法也是大同小异,更加偏向于法治。荀子的名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可能暗指的就是韩非和李斯。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5)

公元前249年,秦军灭掉了东周,结束了周朝。同年吕不韦为相,秦国开始了广纳人才的政策,四处招揽各国的精英。而李斯也牢牢地把握住了这次机会,他心中的帝王之术终于有机会发扬光大了。

相比李斯,韩非更善于思辨,虽然他不善言辞,但他的内心却非常敏感,其实在本质上他与李斯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对老师荀子所说的仁义道德,并不是全盘接受,也不全盘否定。更加奉行的是政治典章和严峻的刑法。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6)

韩非的核心思想:法、术、势,三者互相联系,互相衬托,集合了皇帝、法制、推行等内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韩非才是法家的极大成者。

命运多舛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加冠之礼,掌握了实权以后,便开始了东出六国,在吕不韦的推荐下,李斯很快得到了秦王嬴政的信任。李斯运用帝王之术,很快给秦王出了一条计谋,他向秦王建议,派谋士周游六国,以重金收买六国权臣,让六国之间互相猜忌。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7)

当时最受影响的就是齐国,齐国的齐相被秦国用重金收买之后安于现状,在秦国攻陷其他五国时袖手旁观,坐山观虎。因此李斯的建议也直接加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反观韩非,他的日子却过得并不怎么样,作为韩国的公子必然会为韩国出力。韩国是在战国中综合实力最弱,虽然韩非子曾多次上书谏言韩王,要改变韩国以往的治国方针,兴农业,重民生,固边境等,但韩王并没有完全听取他的意见。

韩非的举动没有得到韩王的认同,却被秦始皇嬴政看中,秦国举兵30万,突然出现在秦韩边境,目的竟然是希望韩非能够为秦国效力。韩王迫于压力将韩非送了出去,同时他对韩非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够说服秦王不再攻打韩国。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8)

秦王对韩非的思想非常欣赏,也最合秦王的心意。但非常可惜的是,韩非进入秦国以后,秦国正在派兵攻打赵国,赵国名将李牧将秦军拒之门外,于是秦国转变了方向攻打韩国,在秦王和朝臣们商议攻打韩国之时,韩非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毕竟韩国就是他自己的国家。

李斯与韩非的渊源:李斯与韩非本是同根生(9)

祸从口出,韩非不断地谏言秦国应该继续攻打赵国,而不是转向攻打韩国,虽然讲出了很多道理。但秦王也很快就识破了韩非的用意,不久秦王下令囚禁韩非。

结语:韩非和李斯的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但是他们的立场却不一致,李斯帮着秦国,要一统六国,而韩非要帮着韩国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步伐,所以两个人虽然都出自同门,但各为其主,对立也再所难免。

韩非和李斯都有着非常好的法家思想,如果说两个人能够将法家治国理政的观念共同推行的话,相信分裂的乱世会更快地被终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