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都会的北京话,这些北京话会说不会写
全国人都会的北京话,这些北京话会说不会写说到打人,有个字跟(卒瓦)差不多,就是这个字“剋”。这个字念kē,也念kēi。读作kē时,有战胜、制服的意思,与刻东西的刻相通。但是在北京方言中,一般都说kēi:“你拿个小刀儿在那儿剋哧什么呢?”意思就是你在刻什么东西,用指甲剥、或者抠什么东西,也可以叫“剋哧”。为什么说它与(卒瓦)相近呢?因为剋也有打的意思,比如:“你小子不听话,昨天回家又挨剋了吧?”这就有可能因为淘气挨了爸爸的打。当然了,“挨剋”也不一定就是被揍了,也有批评的意思:“上课不听讲,让老师剋了我一顿!”在这儿不一定是挨打的意思,更多的是被数落、批评。剋相信这个字很多人都认识,也会写,它念cei(四声)。但是从电脑到手机,换了好几种输入法,愣是没打出来这个字,只能靠拼了。是不是压根儿就没这字儿呢?新华字典里都查不到cei这个音!也不是,康熙字典了就收录了这个字,念sui,同碎。不过在北京方言中,它确实念cei,与碎字的意思也
个人认为,全世界最丰富、最准确、最有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的,是我们的汉语。中国的汉字也最“讲理”,或是形声、或是象形、或是会意,几乎每个字都能给您讲出点儿门道儿。在庞大的汉语体系中,我们常说“三千常用字、五千常见字”,如果加上那些不常用、不常见的生僻字、包括繁体字、通假字,得有好几万。估计没人敢拍着胸脯打包票,说:“所有的汉字,我都能读能写!”真有这样的人,那就太厉害了。都甭说好几万个汉字,就是能把三千多个常用字都记住,就已经很不易了。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口语化的文字,尤其是一些方言,别看我们时常挂在嘴边儿,但是很多人不一定会写,单把它拿出来,也不一定认识,今儿咱们就来盘点几个“会说不会写”的北京话!
01
—
(卒瓦)
相信这个字很多人都认识,也会写,它念cei(四声)。但是从电脑到手机,换了好几种输入法,愣是没打出来这个字,只能靠拼了。是不是压根儿就没这字儿呢?新华字典里都查不到cei这个音!也不是,康熙字典了就收录了这个字,念sui,同碎。不过在北京方言中,它确实念cei,与碎字的意思也差不多。要不说汉字他讲理呢,一个卒、一个瓦,卒在汉字中有死的意思,瓦本身是易碎品,瓦怎么会死呢?摔碎了可不就相当于死了吗?所以(卒瓦)字在北京话中常用来形容将某种东西打碎,比如“昨儿没留神,把我们家的花瓶儿给(卒瓦)了。”意思就是把花瓶儿给摔碎了。除了摔东西,(卒瓦)、还有打人的意思,比如“你小子是不是找(卒瓦)呢?”“昨天公交车上抓住一个小偷儿,让大家伙儿一通暴(卒瓦)。”这里就是打人的意思,用(卒瓦)时多少有些戏谑、调侃的意思。
02
—
剋
说到打人,有个字跟(卒瓦)差不多,就是这个字“剋”。这个字念kē,也念kēi。读作kē时,有战胜、制服的意思,与刻东西的刻相通。但是在北京方言中,一般都说kēi:“你拿个小刀儿在那儿剋哧什么呢?”意思就是你在刻什么东西,用指甲剥、或者抠什么东西,也可以叫“剋哧”。为什么说它与(卒瓦)相近呢?因为剋也有打的意思,比如:“你小子不听话,昨天回家又挨剋了吧?”这就有可能因为淘气挨了爸爸的打。当然了,“挨剋”也不一定就是被揍了,也有批评的意思:“上课不听讲,让老师剋了我一顿!”在这儿不一定是挨打的意思,更多的是被数落、批评。
03
—
薅
相信很多人都认识这个字,念hāo,只不过是因为它笔画儿较多,不太好写,所以很多人记不住。薅就是去除的意思,在北京话中也极为常见,比如薅草、薅头发,与揪的意思相近,但是总感觉从数量上有所区别,一般大把抓才叫薅。比如说头发,一根儿一根儿的叫揪头发,抓一大把才叫薅。再比如:“某人实在太闹腾了,让人薅着脖领子就给扔出去了。”您俩手指头肯定是“薅”不住的。拔草也是,不用力肯定拔不动,只有使劲儿,才能“薅”下来,所以说力量上也有区别。
04
—
奘
有人说了,这不是唐玄奘的奘(zàng)吗?这个简单,不算“会说不会写”的范畴吧?还真一定,因为它还有个读音,念zhuǎng。我们平常老说:“谁谁谁可够zhuǎng的!”这个时候您能想到是这个字吗?我看很多时候把这句话写到书面上,包括电视里打字幕,经常写“壮”,没错儿,意思是这意思,但是人家说的是zhuǎng,壮念四声,不是三声,正确的应该是这个奘。奘,读作zhuǎng时,是粗大的意思,比如:“这棵树挺奘的!”有时也用来形容人身材魁梧、肌肉发达:“您这么奘,怎么练的?”记住,是奘(zhuǎng),不是壮。
05
—
顸
这个字念hān,也写作頇,比如:“水怎么这么小啊?”“水管儿太细,换根儿顸的就好了!”就是这个顸字,别看这个字笔画不多,但是一般人还真未必知道这个hān怎么写,它与奘的意思相近,多用来形容圆柱形物体直径较大,比如抬东西时“这么细的杠子哪儿禁得住啊?换个顸实点儿的来!”因为它有粗的意思,所以在北京话中也常被引申,用来形容人,比如:“这货整个儿一‘顸子’!”这当然不是什么好话,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脑子不清楚、不着调。说到顸,就不得不提另外一个字:颟,这个字念mān ,意思是糊涂,不懂事的意思,常与顸一起使用:颟顸,意思是糊涂而马虎。平常我们形容这样的人,常用四个字形容,包括我们听评书时,几乎每部书里都得有一位(或几位)“傻英雄”,比如杨家将里的杨兴、隋唐演义里的罗士信、李元霸、雍正剑侠图里的于恒等等,评书演员也常会说:“这位天生混、浊、猛、愣!”其实不是猛,应该是颟才对。
所谓“会说不会写”的字,其实也分情况,您广览群书、博闻强记,那自然会说会写,咱们只是说的一种现象,就是“说的时候多、写的时候少”的那些字眼儿。其实这种情况还有很多,往下盘点、一时半会儿说不完,可以留着以后慢慢儿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