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田家庵有什么好吃的地方?田家庵的故事之第四十四篇田家庵里的淮南酱园厂
淮南田家庵有什么好吃的地方?田家庵的故事之第四十四篇田家庵里的淮南酱园厂 虽然我从没做过咸菜,可小时候年年看着妈妈酱菜的过程,耳濡目染,很熟悉它的过程,因此现在我也落下喜欢吃点咸菜的习惯,正因为如此,八十多岁的妈妈依然腌些咸菜,满足我这点生活小习惯,也许这就是小时候味道的延续吧! 我们口中的腊菜包括雪里蕻,因冬天腊月里已没什么新鲜蔬菜了,正值此时腌制,所以称为“腊菜”,腌腊菜时,家家早早备好洗干净的大缸,洗,晾,切,腌,大盐颗粒一层层撒上去,用洗干净的大石头一压,成了,二十天以后即可食用;腌萝卜干的过程,又是另外一道景色,洗,切,晒,晒到恰当的程度,而后准备好盐和佐料,打卤,最后用小坛子一闷,好了,即可食用;酱豆制作,一般都在夏天,要把煮好的黄豆,晾干拌上面,盖好布,让它发霉,因为天热,豆子很快上霉了,烧开水,冷凉,倒入盆中或大口的坛子中,把霉好的豆子倒入水中,按比例加上盐和佐料,然后在盆或坛子上盖上块玻璃,既防灰尘又防雨水,还不遮阳光,端在外面晒,炎炎夏
《田家庵的故事》之第四十四篇《田家庵里的淮南酱园厂》
作者:赵爱丽
2019年7月18日
大头菜,菊花菜,辣疙瘩丝,豆腐乳……这些耳熟能祥的传统咸菜,让我想起小时候的味道,也一定会勾起老田家庵人在那个不富裕的年代里腌制咸菜的美好记忆,小时候常去建设村店铺里跟着哥哥打酱油买豆腐乳,那小手拽着哥哥的情景仿佛就在昨日,历历在目,我们小时候去店里打的酱油,醋,买的这美味咸菜,全部出自淮南酱园厂。
酱咸菜,对中国家庭并不陌生,中国腌咸菜的历史悠久,而咸菜在欧洲西方国家是没有的,只有聪明的中国人,在没有冰箱的远古年代,用腌制的方法,把菜储存起来,以致于一年四季有菜吃,而这一古老的咸菜一直延续至今仍在食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讲究养生的当代,人们更多地注重科学进食,腌制品渐渐在各家餐桌上少有出现,也不是必备之食品了,人们给酱咸菜穿上华丽的服饰,品种繁多,精致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人们喜爱的开胃小菜。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小时候,物资不那么富足的年代,除了偶尔到店铺买点咸菜改改口味外,家家都自己腌制咸菜,而腊菜,萝卜干,酱豆,这三种咸菜恐怕家家户户必备酱菜,每年腌菜那可是一道时代特有的风景。
我们口中的腊菜包括雪里蕻,因冬天腊月里已没什么新鲜蔬菜了,正值此时腌制,所以称为“腊菜”,腌腊菜时,家家早早备好洗干净的大缸,洗,晾,切,腌,大盐颗粒一层层撒上去,用洗干净的大石头一压,成了,二十天以后即可食用;腌萝卜干的过程,又是另外一道景色,洗,切,晒,晒到恰当的程度,而后准备好盐和佐料,打卤,最后用小坛子一闷,好了,即可食用;酱豆制作,一般都在夏天,要把煮好的黄豆,晾干拌上面,盖好布,让它发霉,因为天热,豆子很快上霉了,烧开水,冷凉,倒入盆中或大口的坛子中,把霉好的豆子倒入水中,按比例加上盐和佐料,然后在盆或坛子上盖上块玻璃,既防灰尘又防雨水,还不遮阳光,端在外面晒,炎炎夏日,酱豆透过玻璃很快就晒制好了,这样做出的酱豆吃上几年也没问题。
虽然我从没做过咸菜,可小时候年年看着妈妈酱菜的过程,耳濡目染,很熟悉它的过程,因此现在我也落下喜欢吃点咸菜的习惯,正因为如此,八十多岁的妈妈依然腌些咸菜,满足我这点生活小习惯,也许这就是小时候味道的延续吧!
历史悠久的中国酱菜,分北味与南味,北味偏咸,南味偏甜,北味酱菜以北京1530年创办的“六必居”为代表,南味以嘉庆元年的1796年创建的扬州“三和四美”酱菜为代表,就各地酱菜来说,这一古老的菜系花样品种繁多,全国各地几乎是家家餐桌上的必备菜,而这一传统咸菜也是田家庵里的特产,田家庵地处淮河边,温度适宜,物产丰富,蔬菜茂盛,水果香甜可口,人们腌制的咸菜自然好吃。
随着煤炭的发展田家庵逐渐兴起,1918年正式起集的田家庵,在不算大的几条街里商铺林立,其中就包含有十多家酱菜店,此时的酱菜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在老十字大街上及经一路(港口一路),经二路(港口二路)以及中平路(淮河路)上出现数家酱菜店,其中规模较大的要数纬二路西即淮河路西段上的汪涣章的“同昌号”(即后来酱园厂处),这也是田家庵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一家酱菜店,这也是淮南酱园厂的前身,这家酱菜铺创建于1928年,酱菜品种多,味道好,诚信经营,因此田家庵人对这家的酱菜特别喜爱,“同昌号”酱菜成为方园数十里的名气颇大的咸菜店铺。
1949年1月18日,田家庵解放,解放后“同昌号”酱园铺收归国有,政府加以改造并改为“淮南酱园厂”,新中国后的人们,万众一心,为新中国建设人人出力,酱园厂的领导和职工付出诸多努力,不断地开发新产品,品种繁多,使得酱园厂产品供不应求,远销省内外,小时候吃的零打的酱油,香醋及咸菜全部出自淮南酱园厂,我们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有拿着瓶打酱油的经历,那一提一提高品质的酱油永远成了人们怀念的美好画面,那时酱园厂生产的酱油确是粮食酿造,没有勾兑之说,堪比当今最好的瓶装酱油!
1958年,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国庆路西即在现二药厂处,市酱园厂开辟一个新车间,开始实验生产味精,并大获成功,这个味精便是当时远销国内外赫赫有名的“淮建牌”味精,随着味精产量节节攀升,销量一直供不应求,酱园厂扩大厂房,不断提高质量,1963年淮南酱园厂决定成立淮南味精厂,继而酱园厂的味精厂生产的“淮建牌”味精名气越来越大。
1964年,市政府决定将淮南味精厂与淮南酱园厂分离,随着社会发展,味精厂进一步扩大生产,不断地研发新项目,1972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淮南味精厂改为“淮南第二制药厂”,为了保持“淮建牌”品牌的销量,公章仍用“淮南味精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淮南酱园厂又改为淮南春燕酿造厂,新厂址迁至国庆西路,当时酱园厂生产的春燕酱油为国内十大品牌之一,并传播着一个响亮的广告词“春燕酱油,食不担忧”,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潮不断地冲击这个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传统企业,酱园厂艰难地维系着,直至前几年,酱园厂最终消失在改革的路上。
我对淮南酱园厂的熟悉并饱含深情,源于我们家大院里的一位邻居阿姨就是淮南酱园厂的职工,透过她自豪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酱园厂的点点滴滴,热情的她晚上还常带着我们去酱园厂洗澡,在大缸里洗澡,这经历恐怕很多人都没有过吧,我人小就在小缸里洗,水暖暖的,舒服极了,大了才知道,那是打气棒打出的热水,在还不发达的年代,这种洗澡也是非常奢侈的吧,令我终身难忘!
咸菜令当代人欲食而生畏,然而传统的腌制品能传承上千年,自有它能传承至今的道理,只要科学地食用,它仍是我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据科学测定,咸菜腌制2天内,是没有亚硝酸盐的,而后3——8天亚硝酸盐达到顶峰,之后逐渐减少,直至腌制20天以后亚硝酸盐消失,所以吃腌制品,最好在腌制一个月以上吃比较安全,只要掌握好方法,传统的咸菜,一定会让你胃口大开。
为行此文,我特地到淮河路西段酱园厂旧址走一走,看一看,淮河路上酱园厂原来的模样已无影无踪,厂门早已改向西,面向船塘处的大坝,我随后又走到大坝上,站在大坝上,酱园厂的全貌尽收眼底,我看到了早已不生产的春燕酿造厂锈迹斑斑的门头,紧闭着大门。
厂门口还堆有许多大缸,这一口口大缸似衰弱的老者,静静地看着我这位故人,我深情地望着那一个个带着岁月痕迹的大缸,走近时我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想嗅出那曾给淮南人民带来美好记忆的传统咸味,我抚摸着那还打着补丁不知腌制多少咸菜的大缸,感慨着曾影响几代人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悟着那个不假的年代带给人们诚信的可贵,感受着家家少不了酱油,醋,咸菜……淮南酱园厂曾对家家户户是何等的重要!
我感慨着,感悟着,感受着,想寻觅出那曾物资不发达的年代,却依然温暖我幼小心灵的快乐时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淮南酱园厂慢慢地离我们远去,它曾留给人们一抹时代特色的美味,并带着那个时代拥有的善良纯净真诚,永远镌刻在人们心里,成为人们永久的怀念,也成为我一生中美好的记忆!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身为处在淮河之滨的田家庵人的我,为此而感到自豪!吃着淮南酱园厂的酱油,品着它的香醋,伴着它的咸菜,我长大了,田家庵里的淮南酱园厂,曾带给家家户户的货真价实,成为人们永久的怀念!如今的田家庵虽有些沧桑,有些衰老,还有些贫瘠,但那永远是我温暖的家!我热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