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说得不到比失去更可怕,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董卿说得不到比失去更可怕,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表面上看起来董卿的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背后的道理却无法穷究。原因有三: 《礼记·中庸》曰:
董卿:没有一个人是孤岛董卿在央视电视节目《朗诵者》中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失去了陪伴,也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董卿是在说,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是有关联的,人生是需要有人陪伴的。如果没有陪伴,只剩下了自己,这样的人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董卿说:没有一个人是孤岛
表面上看起来董卿的这种说法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背后的道理却无法穷究。
原因有三:
1.已臻化境,万物之灵《礼记·中庸》曰: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如下:
就“中”而言,那可是天下之大本啊。就“和”而言,那可是天下的生途啊。
就宇宙万物的创立而言,只有在达到最中正、最和谐、最圆满的完美状态之际,天地之位才能够被创立和确认,宇宙万物才能够被孕育而生。
宇宙万物都是天地大自然造化的杰作,“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而人则更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自然和谐、完美、已臻化境的精品。
作为自然的产物,每一个人类个体都是可以独自生存的,“陪伴”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2.存我为贵,陪伴是景这个世界非常的神奇,神奇的不得了。原本只有一个世界,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之中,这个世界又是如此的不同。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之中,这个世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每个人的心目之中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万物以存我为贵。
对每一个个体之人而言,最贵者为“存我”,而不在于“陪伴”。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存我”为主体、为皮、为本,“陪伴”为风景、为毛、为末。
我们遇见很多人,和很多人分开,又和很多人再相遇。旧的陪伴走了,只要我还存,新的陪伴就会有。在每个人的心目之中,我是主体,陪伴只是风景。
我,存在的意义,是由我自己决定的,而不是由陪伴来决定的。
存我为主体,陪伴是风景
3.失去陪伴,抑郁自杀?“没有一个人是孤岛”的说法在逻辑上不严谨,将“自我”生存的意义依托于“陪伴”,这是一种缺乏对“自我”主体性认识的思想观念。
如果“没有一个人是孤岛”再偏激一点,就会认为:
生亦何欢,死亦何患!
如若自己身边的恋人、亲人、闺蜜或知己,因为某种原因,离自己而去,反目也罢,缘尽也罢,离世也罢,不能继续陪伴自己了,自己将失去所有活着的意义?
失去了陪伴,张国荣抑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观念之所以是伪非真,是因为违背了万物自我的主体性,让“自我”成为了“陪伴”的附属品。
那怎么办,难道说“陪伴”自己的重要的人离开自己了,失去了陪伴,生存无意义,自己只有自杀才是正确的选择吗?!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除了血脉至亲和琴瑟和鸣、白头相守的伴侣之外,大多数陪伴都是人生某个阶段的过客。
叔本华说: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缺少陪伴,之所以孤独者不庸俗,是因为能够享受孤独的人,是能够认知自我主体性的人,是思想者,是自信者。
依赖于陪伴的人,需要通过陪伴来确定自我存在的人,是不能认知自我主体性的人,是人云亦云者,是庸俗者。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人生来就是孤独寂寞的,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上,行走一世,最后又孤独寂寞地走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痛苦着自己的痛苦,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这是宇宙自然的万物之性。
说“每个人是一座孤岛”,并不是说不需要“陪伴”,也并不是说这个“孤岛”不需要与其他“孤岛”有任何的交集;而是说每一个个体的“孤岛”,其精神世界与生俱来就是独立的。
孤岛与孤岛交集、陪伴,两者的气场、气息、气机自然就会互动与交感,就会有吸引与排斥,依恋与厌烦,平庸与敬畏。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每一个个体的独立性!
文喜有话说 201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