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产和批量生产的区别:大批量生产模式的真的一无是处
精益生产和批量生产的区别:大批量生产模式的真的一无是处福特第一次尝试组装汽车是在1903年,其中包括建立组装台,通常有一位装配工在上面造车。1908年,在引进T型车前夕,福特一个装配工的平均周期时间(完成一项工作直到开始重复这样工作前的工时),总共514分钟(8.56小时)。福特采取让流程更高效的第一步是将零件送到工作台。这样装配工就能整天待在同一个位置了。至此,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初具雏形,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的交期缩短,质量的提升,对员工的技能要求降低,都逐步实现。甚至到了后期,员工的技能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下面几个数据,摘录自书中,大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1—在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之前,汽车制造行业,使用的都还是手工艺加工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豪华车型劳斯莱斯这样的手工艺加工制造。在这段时间,产品的质量和交期都无法保证,完全依靠技术工的个人经验和能力。没有标准化零件,零件装配甚至还需要进行打磨和锉刀来加工,来保证产品的装配要求。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作者|陈振刚
(来自 标杆精益 益友会-宁波分会)
全文总计1942字,需阅读5分钟,以下为今天的益者原创:
前言:在看《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本书时,我对于整个精益生产的起源有了新的认知。也对于书中提到的大批量生产模式有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这个模式几乎是创时代的,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明白了福特成就于大批量生产模式,也衰败于大批量生产模式。
—1—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之前,汽车制造行业,使用的都还是手工艺加工模式。类似于我们现在豪华车型劳斯莱斯这样的手工艺加工制造。在这段时间,产品的质量和交期都无法保证,完全依靠技术工的个人经验和能力。没有标准化零件,零件装配甚至还需要进行打磨和锉刀来加工,来保证产品的装配要求。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福特开始了生产工艺的革新。福特将供应商的零配件要求标准化、将产线标准化、定岗定位。对于零配件的模具制造和现场装配的工装都做了改进。
至此,大批量生产模式开始初具雏形,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的交期缩短,质量的提升,对员工的技能要求降低,都逐步实现。甚至到了后期,员工的技能已经几乎可以忽略,下面几个数据,摘录自书中,大家可以看出明显对比。
福特第一次尝试组装汽车是在1903年,其中包括建立组装台,通常有一位装配工在上面造车。1908年,在引进T型车前夕,福特一个装配工的平均周期时间(完成一项工作直到开始重复这样工作前的工时),总共514分钟(8.56小时)。福特采取让流程更高效的第一步是将零件送到工作台。这样装配工就能整天待在同一个位置了。
之后在1908年左右,当福特最终达到完美的零件互换,他决定让每一位装配工完成一个单一任务,并在组装厂内的每一台车辆间来回走动。截止1913年8月,就在流动组装线引进之前,福特组装的周期时间已经从514分钟缩短到2.3分钟。-----摘录自《改变世界的机器》第2章《大批量生产》
多么可怕的效率提升,大批量生产模式也开始正式走上生产制造舞台。丰田公司的丰田喜多郎、大野耐一也曾经参观过福特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工厂,对于制造效率提升和标准化生产进行了学习。
但是,大野耐一和丰田英二都并不完全认同大批量生产模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日本企业和还有更多改善空间。
大野耐一甚至认为在大批量生产现场存在太多的浪费。这也是后续精益生产开始的契机。
—2—
那么,我们回到今天的重点,还是来讨论大批量生产模式,这样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几乎是疯狂发展。我们先来看看大批量生产的3个优点:
零件的标准化:
此点毋庸置疑,零件的标准化可以让批量化生产时,减少手工艺加工时的再加工。也完全摆脱了对于要求一个熟练技术工必须长时间培训和实践。
组装流水线优化:
组装流水线的概念也是来自于福特的创意,这点对于缩短装配时间是惊人的。加上一些流水线的优化,更加加快了装配的效率。毫不夸张的说,即使是现在,部分的工厂还是在沿用这样的模式。
员工岗位的定岗:
这一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这个稍后会说到。先看优点,员工的定岗,也是配合组装线的装配要求。员工无需太高的技能,只需要极短的时间培训,就可以上岗操作。1911年10月,亨利.福特在英国靠近曼彻斯特的特拉夫福特公园创办了一家汽车总装厂。招聘工人时,明确告知所从事的工作是琐碎的、没有技术含量的。事实上,一个特拉夫福特公园 的管理人员估计,培养一个组装工人做任何一项装配工作只需要5~6分钟。
以上是大批量生产模式的优点,正是这些优点。在当时经济倍增的情况下,大批量生产模式得以顺利的发展和强大。
—3—
但是,大批量生产模式的缺点也是明显的:
只追求数量和效率:
因为大批量生产模式追求的是一种产量的极致和装配线的连续性。所以,当装配线出现产品缺陷和问题时,只有高层主管才有权利停止装配线。对缺陷和质量问题的处理可以放在产线的最后来处理。员工并无停线的权利,员工也不关注质量。这就造成成品车缺陷的流出。
员工岗位的标准化: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员工是随时可替换的。岗位无高技能化要求,员工职位的上升空间被封死。在这样的模式下,长期员工懈怠和懒散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是,当市场经济不再倍增时,员工随时被裁员,毫无安全感可言。这样就更不会有员工主动去进行现场改善和问题发现的驱动。
供应链模式的僵化: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虽然有了标准化零配件要求。也催生了一批同质化严重的供应商。在新品开发时,供应商竞价使用的都是不计代价的压低成本。这样才可能接到订单。供应商直至整个供应链都是封闭和不交流,技术迭代十分缓慢甚至停滞。
当然,我只是将部分的优缺点进行了汇总,实际从某些层面来说,大批量生产模式还是十分优秀的。它更像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演变出精益生产模式和丰田生产模式。所以,大批量生产模式并不是一无是处,它还是我们值得去学习和研究。反观现在很多的企业还存在大批量生产模式加工,这也是正常的。
最后,我也希望有兴趣的小伙伴们去看《改变世界的机器》这本书,在书中,你会获得更多的信息。
资料来源:标杆精益·益者
文章编辑:Blean
投稿方式:wangyj@benchmarklean.cn
学正宗精益,到标杆精益
选标杆精益,建精益标杆
标杆研修 | 精益内训 | 精益咨询 | 益友会 | 改善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