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过年怎么上朝?紫禁城里咋过年
紫禁城过年怎么上朝?紫禁城里咋过年剔彩漆大吉宝案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斋戒牌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故宫博物院从1月7日开始,在午门-雁翅楼展厅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破纪录地展示近千件文物,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走,咱们就一起进宫,看看皇家是如何过年的吧。宫灯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家宴上后妃桌上的餐具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日子过着过着,年就来了。
进了狗年腊月,新年肥猪就快要拱门了,人们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
千百年来,过年的活动丰富多彩,不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不论是平常百姓还是帝王人家,都借由着穿新衣、吃团圆饭等活动来表达过年的欢娱心情。
故宫博物院从1月7日开始,在午门-雁翅楼展厅举办《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破纪录地展示近千件文物,恢复多种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活动,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走,咱们就一起进宫,看看皇家是如何过年的吧。
宫灯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家宴上后妃桌上的餐具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斋戒牌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剔彩漆大吉宝案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为配合展览,整个紫禁城都装扮起来了。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摄/光明图片
春联门神挂起来
一走进紫禁城,浓浓的年味便扑面而来。为配合展览,整个紫禁城都装扮起来了。作为“年”的象征物,悬挂于各个大门的春联与门神十分抢眼。
是的,你没看错,是“悬挂”而非“张贴”。由于紫禁城里各宫殿的大门上都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门钉,春联门神无法像百姓家一样直接贴在门板、门框上,所以需要制作好边框后,悬挂在门上或宫殿的柱子上。
宫里春联的制作,由工部和内务府共同完成。工部由样式房根据建筑的等级与规模,确定春联的图样与尺寸,由制造库负责提供物料与耗材,再由内务府造办处负责加工制作。
要说皇家就是特殊,咱们的春联都是红底的,但他们的春联却是白底的!宫里的春联都用墨笔写于白绢上,再制作好边框,悬挂于宫殿朱红的柱子上。宫里为何用白底呢?因为大内都是红墙、红柱子,在整体红色的背景下,若也用红绢或红纸写春联,就缺少了色彩对比,既不协调,也不美观,甚至都看不清楚。另外,也有专家说是与古代崇尚有关,古人的名刺(即名片)就以白纸制成的为贵,明代因社会风气变迁,人们才弃白纸改用红纸。清宫大内用白绢做春联,也有显示其高贵的缘故吧。如果遇上万寿庆典这样的喜事,白色对联就显得刺眼,与喜庆气氛不协调时,就需要向上打报告,请示用红色底。
宫中春联的撰写,主要由饱学、善书的翰林们来完成。比如乾隆年间的张照,就颇得乾隆帝赏识,经常书写春联,据说还有为乾隆爷代笔的荣光。而得到皇帝亲自书写的春联,也是臣子们可以炫耀几辈子的荣誉。乾隆五年(174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新岁前夕,乾隆皇帝御书“春送来一门吉庆,天赐与两字平安”的春联,赐给时任南书房行走、内阁学士的张照。
与当今的习惯不同,宫里的春联不是除夕之日才张贴,一年都不摘;而是在每年腊月二十六悬挂春联,从乾清门、乾清宫等处开始,依次铺开;新年的二月初三撤下春联门神,也是同样的顺序。撤下的春联门神统一由制造库保管,以待来年再次悬挂。
由于宫中春联门神的制作复杂,每年的花费都不少。为节省开支,乾隆时期撤掉了宫内许多偏僻处的春联与门神,甚至东西朝房、角门等处的春联门神也被撤了。
除了春联门神,皇宫里还会张贴春条。春条就是在长条纸上写的吉祥话,字数不限,从两个字到十几个字的都有,也不用成对使用。它的功能与春联相同,且随处可贴。“出门见喜”“吉祥如意”等春条,如今过年还在用。走进展览的“祈福迎祥”单元,就可以看到雍正御笔的“迎祥”“一年康泰”等春条。此外,宫里还有一些民间没有的特色“年物”,诸如岁朝图、天灯、万寿灯、宫灯之类宫廷独有的器物。对了,在这一单元,还能看到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代皇帝书写的福字,真可谓五福临门、福气满满。
祖宗牌位供起来
祭祖,是春节期间宫里最重要的礼仪活动。通过祭祀活动,追思祖德,弘扬孝道。
皇家祭祀的讲究颇多,首先就是一般人家没有的“祫(音‘霞’)祭”。
“祫祭”,就是合祭祖先。除夕前一日,皇帝亲自到太庙祭祀。太庙分前中后三殿,前殿是享殿,中后殿是寝殿。平时,中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到先帝的牌位,后殿供奉太祖之前四位远祖的排位。祫祭时,把中后殿的牌位全部请到前殿一起祭祀。帝后牌位安放在金漆宝座上,犹如生前一样,每位皇帝与他所有皇后共用一张供桌。
在午门展厅的“祭祖行孝”单元中,我居然看到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牌位。这种牌位的正式名称是“神主”,是死去先辈的化身,在庙堂中接受祭祀。
展柜里,康熙帝的神主上写着“圣祖合天弘远文武睿哲恭俭宽裕教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神位”。瞧这皇帝前的定语,23个字,几乎囊括了人类的所有美德,看起来是位十全十美的皇帝呢。牌位被安放在一个小龙椅上,龙椅大小比例与牌位协调,宛如皇帝端坐宝座上一般。它的左右两侧是雍正和乾隆的牌位。看看上面的定语,也是百般优秀、千般出众。若果真如此,能编出那么多帝王们钩心斗角的戏码,编剧们的功力令人拜服。
祭祀是件非常神圣的事,所以之前必须提前斋戒,以示虔诚庄重。祭祀太庙是皇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大祭,所以皇帝需斋戒三日。斋戒期间,非但不能娱乐宴饮,甚至都不能办公。主管祭祀的机构叫太常寺。斋戒前,他们会向皇家进献斋戒铜人和斋戒牌,提醒斋戒之人保持恭敬之心,不可懈怠。最初的斋戒铜人和斋戒牌是明朝洪武年间创制的,放在官署中;到雍正十三年,皇帝下令改为随身佩带的形式,以便随时警示。展柜里的斋戒牌,金丝镶嵌、红绿宝石、珊瑚、绿松石、白玉、蜜蜡,最差的也是缎绣的。说实话,看着这些材质优良、工艺精美的斋戒牌,我脑子里首先蹦出的是“这么精美的东西一年就挂三天,太可惜了”。当然啦,皇家见过的好东西太多,自是不以为然。哎,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阖家团圆吃起来
过年,是中国人观念中阖家团圆的日子,而年夜饭最是一家其乐融融的时刻,皇家也不例外。
不过,帝王之家非常注重男女大防,而皇帝嫔妃众多,年轻的嫔妃甚至比有些皇子还小。为避免产生不当关系,需要隔绝他们之间的接触。宫中规定后妃在50岁以后才可与非亲生的皇子见面。所以,春节期间皇帝与后妃、与包括皇子在内的宗室需分别聚会。大大小小的宴会,雨露均沾的赐赠,彰显着皇帝与母亲、妻子、儿女、宗室在严格等级制度下的骨肉亲情,也借机向天下树立了孝悌的榜样。
清代皇帝平日都是独自用膳,只在年节时才与后妃们一起吃饭,称为“家宴”。大年初一的家宴一般是早膳,在上午7点举行,地点在乾清宫,有时也在漱芳斋后殿金昭玉粹。皇帝居中,皇后在皇帝的东侧稍后,嫔妃席列在东西,对面而设。虽然是家宴,也要严格遵守等级礼仪制度。比如,皇帝桌子共上108种各色吃食,皇后减为64种;贵妃、妃是每桌两人,嫔、贵人则每桌三人,每桌上32种食物。家宴的餐具也分等级,皇帝用金龙碗、金龙盘、金勺子、金筷子,皇后用里外全黄暗云龙盘碗、金勺筷,贵妃以下就没有金餐具了,各用代表自己等级身份的餐具。
与宗亲们的家宴是在晚上,皇子、亲王等参加。有意思的是,这场宴会的食材是亲王、贝子、贝勒们“先期进献,后赐筵宴”,要是不够,再由内务府酌情置办。届时,乾清宫的宝座台上设皇帝的御宴桌,东西两侧设王公、皇子宴桌。展厅里复原陈列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春节时宗亲宴的场景,宴桌上排放的餐具,是参照了当年的清宫档案,动用文物超过100件,十分壮观。
请注意,皇帝面前的大桌子上,还有一张红色的小案子。别看它小,可是很有讲究的。展柜里都专门给它设了一个位置。它叫剔彩漆大吉宝案。案子中间刻着一只葫芦,上面有“大吉”二字。大年初一早晨,皇帝吃饺子时,盘子须正好放在这个案子的“吉”字上。
满族人把所有面食都叫饽饽,把水饺称为煮饽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一寅时(凌晨3—5点),皇帝在乾清宫东侧的弘德殿吃饺子。太监用雕漆飞龙宴盒送来一盘煮饽饽,并将饽饽盘放在大吉宝案的“吉”字上。共送来四个饽饽,其中两个包着通宝,就是铜钱,吃到有通宝的饺子,就表示一年吉利。皇帝吃了三个,剩下一个没有通宝的,就送到佛堂上供。
尽管家宴上菜肴丰盛、品种繁多,但出于礼仪和礼节的约束,根本不能真吃真喝,以免失了体面。所以,还是管好嘴,待回到自己府中再来碗泡面解解馋吧。
听戏玩耍嗨起来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节,也是中国人的狂欢节。高高在上的皇帝,也会趁此佳节放松娱乐。
刚进午门展厅,我就被一组文物震撼了——中和韶乐,这是古代最高规格的皇家交响乐团。过年时,当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向皇帝行礼、乾清宫家人向皇帝行礼时,均需演奏。中和韶乐共有18类乐器,此次展览甄选了最有特色的6类复原陈列,包括编钟、编磬、建鼓、柷(音“祝”)、敔(音“语”)、麾(音“辉”)等。欣赏着这些文物,耳边回荡着韶乐的旋律,那种恢宏气势令人激动。
还记得《甄嬛传》中,安陵容在嗓子坏了以后,是如何复宠的?——对,冰嬉舞!她就是苦练舞功,在除夕日八旗武士表演冰嬉之时,突然一袭红衣撞入队伍,以袅娜的冰上舞蹈再次赢得皇上的宠爱。都说“冰上芭蕾”是舶来品,其实冰嬉在清朝皇宫是种常规娱乐项目。
展柜中的《冰嬉图》描绘了腊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场景。八旗健儿在冰面表演各种“花样滑冰”和杂技,如倒立、舞刀、叠罗汉、舞中幡等,好不热闹!展览还特意用动画技术让画中的人物“活”了起来。通过一块块小屏幕,画中的各种特技看得清清楚楚,令人叫绝。
但要说皇家最爱的娱乐项目,当是听戏莫属。
听戏在宫中并不仅仅是娱乐,也是庆典、筵宴等必需的礼仪活动。在过年期间,帝后的听戏活动尤其频繁。嘉庆元年的敬事房档案记载,整个正月,看戏是嘉庆帝的主要活动。或许是乾隆虽然“禅让”帝位给嘉庆,但仍牢牢把持政权,初登大宝的嘉庆只能看戏吧。
清帝们不仅爱听戏,而且还参与表演。史料记载,坤宁宫祭灶时,乾隆皇帝曾亲自击鼓板演唱《风云会》中《访贤》一折,表达求贤之意。清帝演戏,更多的是为了表现孝道。皇帝在太后生日时,亲自扮戏取悦母亲,当然只演《斑衣戏彩》。史料记载,道光、同治等都为太后演过这出戏。《太监往谈录》中也说,同治帝能唱武生,可是嗓子不好,只是在没外人的时候哄着太后一乐。
听戏还是清朝的重要外事活动。皇帝在正月里,会在重华宫请各少数民族领袖及外国使臣一起听戏。新年演戏,还是一种具有政治意义的庆典。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因平定三藩、收复台湾,皇帝拨黄金一千两,在地安门搭设高台,演出《目连》,活的老虎、大象、马都登台了。脑补一下这个画面,着实非同凡响。江宁、苏州、杭州“江南三织造”各自进献了蟒袍、玉带、珠凤冠、鱼鳞甲,全部都是用黄金白银做成。康熙帝还登台抛钱,施舍京城穷苦百姓。当时彩灯烟火,昼夜不绝。啧啧,这种演戏场景,空前绝后,康熙爷果然霸气!
展品中有8件精美的戏衣,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戏曲服装资料。再配上戏台、乐器、剧本、戏画等,令人不难想见当年看戏时热闹喜庆的场面。对了,就在1月9日,养心殿大修工程中意外发现了两份乾隆二十四年除夕日的戏单。可惜发现时展览已经开幕,否则这两份乾隆“春晚节目单”没准儿会出现在展柜里呢。
紫禁城里有多座戏台,宁寿宫的畅音阁大戏楼当仁不让居C位。它地上三层,地下一层,设有诸多机关,演员既可“上九天揽月”,亦能“入五洋捉鳖”,海陆空可随意切换,适应各类剧目的演出。
慈禧太后特别爱看戏。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从初一至十五,畅音阁连续安排京剧名角的演出,让她过足了戏瘾。看戏时,慈禧坐在舞台对面的阅戏楼正中,妃嫔坐在两侧陪着。有时还会赐亲王大臣及家眷在两厢回廊一同看戏。这可是天大的福利呢。那些爱写“日记”的记下来,又传到今天,才给咱们留下了当年演出的盛况。
紫禁城里过年的花样、规矩还有很多,这里只能蜻蜓点水。至于在宫里过年到底是什么样,百闻不如一见,看见不如体验,还是您自己进宫去感受一下吧。
《光明日报》( 2019年01月20日 12版)